16、法家与法治但是我们不要看到“刑”字,就认为完全归之于法治。首先要了解历史,在我们历史的经验上很多,完全信赖法治会天下大乱;如不重法治,天下也大乱;这就是应用之妙了,所以要配合上面这四句话。历史上如汉唐的鼎盛时代,真正的引用,就是《庄子》这一段东西,也包括了《庄子》后面《外篇》和《杂篇》所有的内容。
在我们的文化历史上,还有个东西需要了解的,就是法家的学问;法家的学问也出于道家。法家是非常残酷的,历史上记载,刑法太严格的法治,就变成一个残酷的时代。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司马迁开始,把完全讲法治的人,另外归类,列入酷吏这个传记里;酷吏是专用法治的,他们非常之残酷。
看这些法家残酷的法治,有个问题就来了,法家怎么会出在道家呢?道家是讲道德、清静无为,讲慈悲的,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偏差呢?我们要知道,一个讲清静无为修道的人,一定非常注重道德;因为注重道德,对人对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严格的结果,就是法治的精神。譬如佛家的戒律,我们学佛本来要解脱,一个学佛的人,自己性命也不管了,头发也剃了,衣服也换了,一切都放下不要了;本来还自在的一个人,结果出了家,反而觉得很不自在;为什么?因为必须要守戒律。
戒律是一个道德的规范,对自己要求的严格,管理的严格,于是就产生了法家的精神。所以说,法家,拿整个文化思想来讲,就是戒律;而且是对于整个社会全面的戒律;用之太过呢,就变成残酷了;用之恰当呢,法家就是治世最重要的规范。所以,庄子这里提出来,光“以刑为体”是不行的,还要“以礼为翼”。
由此我们再看儒家的两句话,孟子说得很彻底,“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光讲道德,劝人为善,那可以用于宗教,不能用之于政治;宗教就是这样,慈悲嘛!宗教家认为,宗教推行了,天下就可以太平,那是做不到的。只劝人为善,没有一个规范,属于很高的理想,实行起来不但做不到,还会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必须要用法治作为辅导。如果光信赖法治,则“徒法不能以自行”,自己连路都走不通了,反而把自己困住。我们懂了儒家这两句话,再看《庄子》的“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就明白了。所以儒家、法家也是相通的,下面庄子把这四点再加以引申。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我们不管个人的自修也好,或者国家的政治也好,为什么以刑为主呢?理由刚才说过了,现在讲他的做法。“以刑为体”不能过分,过分就成了酷吏的做法,“绰乎其杀也”。注意“绰”这个字,所谓“绰乎”,是很轻松自在,并不是严刑峻法。刑法过重,法令太严密,那就是严刑峻法,在我们的文化史上,素来认为那是错误的。严刑峻法,也不是法家的真正精神。“以礼为翼者”,是以文化的精神作辅翼,“所以行于世也”,足以永垂万世。
17、能出世 能入世“以知为时者”,前面说过,以知为时是要知机,要知道进退存亡之时机。“不得已于事也”,事情到某一阶段,应该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是不得已只好这样做,也是不能不这样做。不得已有两个观念,一个观念,拿儒家来说,孔子想救世,明知道救不了的时代,他仍要去救,所以尽其一生去救;每个宗教家都是如此,这是不得已于事也,不能不那么做。另一个观念,知道事情没有办法做,只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不得已于事也。所谓知,就是两方面的应用。
“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这个丘,不是指孔丘啊,是说这个地方堆起来像山丘一样。以道德为标准,依照道德的规范,“有足者”等于佛家讲的圆满,达到一个圆满的标准。而“至于丘也”,树立一个很高的,像山丘一样的标准。
上面我们费了很多时间解说,好像没有使大家清楚了解,重点是要了解后面这一句,所谓无为,修道的境界。怎么叫做修道?“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譬如我们学佛的人,又要守戒,又要修定,又要修慧,又要吃素,又要拜佛;其他的宗教徒,星期天又要去做礼拜,还要上街,吹个喇叭去传道,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实际上,修道人外表上看起来忙得很,“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其实他内心什么事情都没有,很逍遥,很自在,一天到晚忙,可是像没有事一样。一般人认不清楚,“真以为勤行者也”,以为他这个人修道很努力啊!这个样子才叫做修道,这是只看外形。这一句话,就是庄子在这一篇这一段里的点题,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入世处世,当了皇帝的境界,日理万机,一天有一万件事那么忙,但心中无事,这就叫做无为之道。因为一切他都有一个制度,有个规范,已经弄好了。因此下面就接着说: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这两句话,庄子的优美文字,说明什么呢?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正反两面,有爱好的一面,就有不喜欢的一面,没有办法全是好的。“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既然有爱好,有不爱好,两面各有一个偏见,有了偏见产生,一样一样就多了。庄子现在提出来,真正的所谓一,正反的两面,只有下面两个状况。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归纳起来这两种状况,前面在《人间世》讲过。“其一与天为徒”,庄子这里所谓讲天,是天道。这个天,不是代表宗教性的天,也不是自然科学的天,是与天道为徒。徒不是做徒弟,而是朋友,合在一起,跟天道相合。“其不一与人为徒”,另一个就是顺应人道的方式做法。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两样不能兼得,只有真得道了,人道是自然附带了,并不是人道做好了然后接近天道。这种得道的人,重点是了了生死,没有生死。我们人生最大的也是最后的问题,就是生死。一切宗教、哲学,甚至于科学,之所以发展,都是为了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现在庄子提出来,一个得道的真人,他的生死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我们讲过很多次了,生死问题是人类根本问题,没有人不怀疑它,没有人不怕它,尤其人越老越怕这个问题;已经来日无多了,不晓得死了到哪里去。如果有旅馆可订嘛,也可以预订一个,可是不知道在哪里!这是很麻烦的事。所以人类东西方的文化,通通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我们中国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已经把这个问题否定了。可是人很难了解,不容易相信,如果能相信的话,就得道了,了了生死。
那就是说,“死生”是“命也”。大家不要搞错了,这个命不是算命那个命。生跟死,是生命本源本来存在的两头现象;看起来有生有死,其实我们本有的生命,并没有死亡,也没有生出来过。“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譬如我们看这个虛空,头顶上这个自然界科学的天,夜里,这个天是黑的,天亮了仍然是这个天,所以黑夜与天明对虚空没有妨碍,而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对生死作不了主,也无法控制生死,这个不是本命的问题。“皆物之情也”,这个身体也就是物质;被外界物质所困扰,就引起我们心理上情绪的变化,所以觉得生死非常可怕,其实没有什么可怕。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所以得了道的人,了了生死,不被物情所困,物理世界的环境,同生理的作用,引不起他情绪的变化,永远在清净中;所以他“以天为父”,他始终在天道这个境界。“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因为他的心理始终在得道的境界上,这个身体呢?“犹爱之”,不是去爱身体,是身体跟随这个道业,变好了,“而况其卓乎!”因此,得道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卓然而独立的精神,超出于常情物理以外。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不认识自己生命的根本,“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有君”就是有一个主宰。一般人都认为这个生命以外,另有个主宰的,“为愈乎己”,比我们人高明。所以宗教家就把这个高明的东西,叫做上帝,天帝,或者是佛,或者是神;好像有一个超人的力量存在。“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但是啊,不管你认为是否有一个东西存在,而身体还是死了,与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另外有一个生命存在。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对一般宗教信仰的结论。
我们常常讲笑话,但也是真理,就是从另外一面看宗教;所有的宗教有一个共同的外形,好像都在劝人不要怕死,我那里开了招待所,观光饭店,你现在先买票,将来死了以后到我那里来,我好好招待。譬如极乐世界啦!天堂啦!各有各的一个地方,而且每个地方都登了很大的广告,都在拉生意。也就是说,你不要怕死,快一点死,好好的死,死了到我那里来。这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管死的一面,只有中国文化不谈这个,尤其三代以上,没有现在后世的宗教形态。中国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站在死的一面看是夕阳西下,风雨凄凄,旅馆也找不到,雨伞又破了,雨衣抵不住,那个时候,身上一毛钱也没有,馒头也没有买,实在很悲惨。所以看天地是灰色的,看人生是悲哀透顶。《史记·伍子胥传》有一句话:“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到那个时候,真的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所以,宗教始终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天天都看到抬进抬出。我们中国文化素来不在那里看,而是在妇产科门口,永远看到新生的,哇一个了,哇又一个了,生生不已。
所以,中国文化不谈宗教,无论道家、儒家,尤其是《易经》,都是面对早晨太阳方向看日出,光明普照大地,很高兴。你说死了痛苦吗?太阳落下去了很悲哀,他说,不要紧,睡一觉明天又出来了。所以,它看死没有什么关系,回去睡觉嘛!你总要睡觉的。活着像唱戏一样,你已经唱了几十年,总要下台一鞠躬嘛!这个台总要给别人上来唱一下吧!这是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可是一般人道理没有看通,只被生命两头现象拉起走了,总认为,生死以外有个作主的,这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要找的。庄子说“而身犹死之”,那个作主的有什么用!作主的那个主宰本身,会不会死亡呢?等于我们不要问主宰的本身会不会死亡,只要问上帝由哪里来,如果上帝是妈妈生的,上帝的外婆又是谁呢?所以他说“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你研究生死之间,要找出什么是真实的,就很难了;要得到了那个真实的道才行,也就是真人的成就。
18、忠奸共处前面讲历史上丙吉和汉宣帝的故事,丙吉问牛,大家都知道的,也是一个蛮长的故事。这几天电视在演《大汉天威》,受了电视的影响,刚才吃饭的时候,有个同学也提到汉武帝,讨论到汉武帝的为人。汉武帝旁边有一位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臣,就是憨直的汲黯。这位同学问我,汲黯是道家还是儒家?汲黯当然是道家。一般后世认为道家的人很圆滑,马马虎虎,那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汉代许多道家的人士非常严肃,就是刚才讲的“以刑为体”的道理。
汉武帝这个人,当然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好坏暂时我们不评论他。他也很聪明,但是后来有一个毛病;大凡历史上当帝王的,依我个人的研究,除了三代圣王以外,那个位子大概有神经病的传染因素,如果没有老庄孔孟之道的内养道德,在那个位子上坐久了会昏头的,会发生许多问题,那个位子很不好坐啊!
讲一个现代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大陆当年北平的皇宫,我小时候听到我一个老辈人说,民国以来,推翻了清朝,他这个前清的举人到了北京,皇宫正好开放可以进去游览。看到那个皇帝的位子,他硬跑上去坐一下过过瘾!结果在那里一坐啊,很怪,头会发昏的;所以,皇帝那个位子,是很难坐的。我现在想,皇帝的位子不会使人头昏的,头昏是自己的问题。我们看历史上的帝王,凡是政治清明的时代,领导人都来自民间,都从低层的社会过来的,所以他当了帝王以后,非常懂事。太平久了,皇帝的儿子孙子继位,这种的皇帝,我有个特别创作名称,叫做职业皇帝。好像一般历史学家没有用过的,我本来想去申请专利的,可是标准局又不准(众笑〉!
这种天生来当皇帝的人,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生下来就在宫廷里头生活,外面草地是什么样子都搞不清楚!什么是窝窝头、小米稀饭,大概是看过啦。他们长于妇人之手,除了宫女照应以外,就是在那些不男不女的太监里头长大的。所以,在三千年的历史中,这些职业皇帝,选不出三个了不起的,都是昏头的;好在他们都活不长,职业皇帝最多三十几岁,搞个几年就下去了。所以啊,上天有好生之德,叫他们早一点睡觉。至于汉武帝这个人,他一半一半,一半是职业皇帝,一半是民间。汉武帝本身也曾经在民间吃过苦头的,可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仍会受奸人的挑拨;像汉武帝这样精明的,为什么会受奸人的挑拨呢?
所以我常常给同学们讲笑话,我说你们要知道哦,历史上的奸臣都是非常可爱的,假使我当了皇帝,算不定也会吃这一包药。我们看京戏那个奸臣,像曹操、秦桧摆一个方的脸孔,肩膀那么端起来。中国的京戏,别有一套学问,它是象征的,曹操脸上是白的,表示白面书生,非常清秀漂亮。京戏里头有两个是白脸的,一个是天上的神仙,面如白玉,一个就是奸臣的脸也白,表示是绝顶聪明的读书人。为什么曹操、秦桧这些奸臣一出来,肩膀都是那么端起来呢?表示这个人用脑筋,就是光在办公桌上想,想得头都缩进去了,肩膀自然端了起来。
奸臣是很可爱的,奸臣不会讲话那么差劲,他要想害一个人时,一定先捧这个人,捧得非常好。他会先在皇帝面前说,某人真好耶,好得不得了,偶然一点小毛病没有关系,慢慢东一下,西一下,就会把人给害掉。汉武帝就中了这种箭,逼得太子好像造反,其实是自卫,结果这些太监奸臣们讲,太子果然造反;这时汉武帝正在生病,就气得要抓人来杀,太子只好带着妃子逃出去,后来逼得自杀,几个妃子也都自杀了。这个案子后来平了以后,与太子有关的,乃至太子的孩子都抓进去坐牢。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母亲生了他以后自杀了,他只有一岁大,就住在牢里头。
历史上的记载,当时外面有流言报告给汉武帝,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天子之气;古人这种学问叫做望气,像看风水,看人的气,就会判断。汉武帝那个时候,年纪也大了,而且心里有点明白是上了当,但是发作不出来,所以脾气非常不好。他就下命令,把长安监狱这些犯人统统杀了,幸亏丙吉力争,汉武帝这才不杀,而且大赦天下罪犯。既然自己的曾孙也在牢里,为什么不赶快去抱回来啊?大概皇帝儿孙多得很,这个小孙子也不在乎;再说武帝年纪大了,所以没有再处理这件事。
作者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