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方蓝字关注“静江说事”
明代
被元朝统治者压抑的怒火到元末明初终于喷发,明初中央政府建都南京,也是宁海发展的有利条件,宁海参政、议政人员之多,级别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如方克勤、詹鼎、叶兑、叶伯巨、李至刚、石允常、方孝孺、卢原质、张岵、张纯诚、章朴等,文化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初就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诸如以下的:
王俊华,名伷,以字行,茶院人,元末教授于乡,洪武七年(1374)荐为衢州教授,改绍兴教授。二十六年(1393)秩满入觐,命侍朝备顾问,王俊华疏对详明,太祖称为“江南书布袋”,晋右春坊右赞善。曾与女婿卢原质合编《蔡氏书传》。
王琦,字修德,西门槐里人,讲习濂洛之学,谨操行,有文章,毅然以古道自饬,与方孝孺、郭浚并以文名,宋濂曾极称之。林公辅称其文如月堕澄江,上下一色,净纯垢氛,清明之气可掬也。
郭浚,字士渊,长洋人,少灵奇,伉爽不群,读书若素熟者,为诗有奇语。洪武九年(1376)召郡县贡诸生之秀者于太学,宁海以浚闻。太学院里的数千太学生,见其文都吐舌惊叹,谓不可及,浚亦气高自负。饮酒大醉,纵笔直书,求者操纸立与,无不意满,由是名起。学士宋濂见其文,称为奇士,遂授学于濂。其著有《樗园集》,林公辅评其文为:“苍鹰摩空,飞纵东西,初无定适,而俊逸之气,自为人畏。”
卢尚毅,桑州田洋卢人,年十五,能操笔作大字,文学优赡,由太学生以事例出为幕官。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东乡试高等,会试礼部亚魁,官常德教授。
杨觏,字文遇,西门市门人,博通经史,精八法,兼操琴。洪武末,贡入太学,直史馆。永乐间与宿实录,仕至翰林修撰。
卢原质,桑州田洋卢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进士,廷试名列第三,为宁海历代功名之最。授翰林编修,以文章超群,深为朱元璋所宠爱。洪武二十八年任太常少卿,后左迁溧水丞。勤政爱民,为百姓所爱戴。卒于靖难之变。
许继,谱名可继,字士修,号观乐生,宁海清泉山人。出身于儒学家庭,家境比较贫困。但他性质高朗,童时已有成人之志,以学贤哲自勉,刻意经学,玩心天人,究颐探微,将大索六经之绪,反之于约,以成身致用。善古诗,能文词,力逼汉魏,而好游山泽间,物偶会心,暇视熟观,久久不忍离去,触景生情,溢于文辞。洪武间荐授本邑训导,著有《观乐生集》5卷。
李至刚,名钢,以字行,竹口人。李洧孙五世孙,少从杨维桢学,为诗文有清思。洪武二十一年(1388)举明理、选侍懿文太子,授礼部郎中。坐累谪戌边关,不久召回为工部郎中,迁河南右参议。河决汴堤,至刚议借王府积木,作筏济之,全活甚众。建文中,调湖广左参议,坐事系狱。成祖即位,为右通政,与杨士奇等同修《太祖实录》,不久改任礼部尚书。永乐二年,册立皇太子,至刚兼左春坊大学士、直东宫讲筵,与解缙一起进讲。解缙主修《永乐大典》,至刚多所裁定。首发建都北平议。与三宝太监郑和善,曾为郑父撰写碑文,至今犹存,成为郑和下西洋最有力的实证。
为宁海人骄傲的是“读书种子”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大佳何溪上方人。方克勤子,幼警敏,在陵南谷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最知名,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除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为太子师,为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故人称正学先生。建文即位(1399),召为翰林博士,进侍讲,寻升侍讲学士。燕师入,成祖欲强令草诏,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并被灭十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多至数千。方孝孺文论秉承宋濂,但又不为其所拘。在文道关系上,他主张文以明道,但又允许人们在“宣伦理政教之厚”外,“述风俗江山之美”,“探草木虫鱼之情性,妇人稚子之歌谣”,甚至不妨“博求当世非常可喜之事而述焉”。方孝孺的诗文纵横豪放,出入于苏轼、陈亮之间。方孝孺著有《逊志斋集》30卷,《拾遗》10卷。
方孝孺之难后,宁海文化、教育自然而然大受影响。“读书种子”也被灭十族,读书无用之风蔓延全地,为了重振宁海文风,县令黄醇特地在城南跃龙山造文峰塔,意在为人才突出。明朝中晚期,在宁海人李至刚的倡议下,京都也搬到北平,政治、文化中心北移,地理位置失去优势。再加沿海倭寇不断侵扰,特别在嘉靖二十七年(1584)起,倭寇连年入侵雪坡、西店、柘浦、东岙、沙柳等地,所过之处尽遭烧杀劫掠,造成宁海经济严重受挫,虽然也出现过象王中、邬良佐、潘颖、王度、石文睿、石简、胡允佳、邬若虚、任大冶、胡献来等文士,但已是强弩之末,其名不显。
清代
清初,是宁海县遭受重创的年代。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为断绝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实行海禁,令沿海居民内迁,史称“迁海令”,宁海还有抗清复明的张苍水残部等因素,成了迁海的主要地区,人口被迫迁往天台、仙居等县,迁海以后,房屋拆毁,建造木城,民不得出外界一步,不许片板入海,沿海农业区域长期荒弃,人口大量减少,百业凋零,渔业及航海停顿,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恢复到原有的范围和水平。再加“白榜银案”,台州府学、临海县学庠生被绞杀、充军,一时临海乡科绝榜二十五年,进士百年绝榜,宁海县士子也大都灰心,绝意进取。总体来说,宁海县的文化发展平平,今人欲编《宁海历代诗存》,经过梳理,现存清代诗人虽有1000余人,但作品比较一般,独树一帜者寥寥。主要有以下文化人物。
早期有塘心三画家,他们是王会图,字香坪,嘉庆时副贡生,生性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诗文书画俱精。尤工彩绘,善画蝶,代表作有《百蝶图》;王于震,字雨辰,号雷清。性洒落,才思敏捷,文笔豪爽。善画,兼精古隶,能以指头画虎,望之令人心怖,当时的大户人家能得其一画而为荣;王介石,名允师,以字行,师从王于震,尤善作山水大幅,泼墨一过,漫纸淋漓,烟云之气,溢于纸墨。
当时书画较有成就的有王模、袁绍栋、黄河清、严源、应明谟、严晓江等人,宁海的书画的发展是靠他们的努力,承前启后,成为宁海书画的先驱。诗人有陈苍虬、邬熊卜、潘巨源、叶天璇、曹凤翔、黄文焕、陈奕封、魏登龙、黄映庚、王其灏、华祝、王乘千、王清源、鲍谦、王逢元、邬濂、褚步蟾、褚传中、黄甲符、龚浩、邬藕香、俞心亨等人。
宁海吴岙(现属三门)的吴应鰲、叶素娘之女吴慧芳和吴茜云姐妹被称为“吴门三才女”。吴慧芳,自号回浦女史,通经史,能诗善画。吴茜云,工画梅,又从天台汪霖学水墨山水,有《百雀图》传世。工诗词,人称梅花女史。
王吉人,字云樵,号星曹,后街泊所塘人。曾祖嘉玉、父起霞均为岁贡生,颇多著述。吉人幼年秉受庭训,后受学于提学李芝龄,课读之余,兼习书画,郡试夺冠,名噪一时。及壮,北游京都,以诗文闻京畿。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历任知县、山东学使等。吉人擅诗赋。书画,其诗宗杜甫、韩愈,著有《万壑松风楼诗集》14卷,《日吟小草》4卷。书学初承赵孟頫,后宗欧阳询,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在职时,南北文士争相求顾,然吉人不以书画取金帛。
与王吉人同时代的有鲍淦、冯佐清、蒋楂乡、鲍古愚、褚南宫、王西樵、谢镇卿、杨浣庭、陈醒园、柴树棠、应亦峰等等,他们在书画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
徐镛,号友笙,山前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岁试入邑庠,加同州衔,工诗文,著有《红岩山房诗稿》、《回浦诗草》。与徐镛同时的文人有鲍淦、王锡彤、黄瑞符、叶得薪、蒋瑚、鲍也仙、叶佐清。王梦赉、陈阶、王骏、华观、王文灝、杨秉鉴等,他们经常互相酬唱,切磋。地方文献学家钱翼衢,选录了宋至清中叶所有县籍诗人代表作品,编成《回浦诗录》,这是我县首部历代诗人作品汇集。并编有《咸丰宁海县志稿》14卷,未梓。
徐履谦,字抚九,小北门人。清光绪秀才。年轻时,痛恨清军暴行,遂绝意仕途,以诗画文章自娱,曾游学杭州,以经学见知于名儒俞曲园。后受聘任杭州育英书院(之江大学前身)院长,广结海内名士,致力教学。返里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平生胸怀高泊,诗、书、画均有造诣,其诗风旷达清新,多自抒怀抱之作。书学赵松学,画擅山水花鸟,潘天寿、黄绳熙等人早年受其影响。著有《诗草》、《诗话》、《宁海乡谈》、《实求漫言》及杂著、杂录、尺牍等。与其同时的文人有姜熊、葛产灵、叶桐封、孙垂裳、任榕、李梦龄、应桂馨、黄和銮、潘秉珪等人。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静江说事
转载须知:喜欢文章的朋友们可直接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无需申请。 如您为媒体的运维人员,需转载或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