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A&E Network在它的“100位影响世界的千禧人物”排行中将约翰内斯·古登堡(德语:Johannes Gutenberg)列为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艾萨克·牛顿和马丁·路德。虽然类似的排名有很多版本,但古登堡这个名字毫无疑问都占据着极其靠前的位置。他发明和改良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世界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得人类文明进入高速信息传播阶段,开启了之后的启蒙运动,宗教革命,和科技革命。
美因茨大教堂(Mainzer Dom,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Dom吗?有大主教入驻的才能叫Dom。
中世纪的美因茨被称为黄金美因茨,它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市(Freie Stadt),也是莱茵联盟(Rheinbund)的重要成员。莱茵黑森地区(Rheinhessen) 是德国最大的产酒地,也是中世纪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丰富的物产和宽松的政策造就了工商业的繁荣。一时间,美因茨附近聚集了大量的手工匠人,富裕的市民就像现代的白领一样,热衷于为标志他们身份的“轻奢品”买单。
梵蒂冈藏的耶稣圣物十字架
约翰内斯·古登堡首次出场,是作为宝石打磨商人,他精湛的技术让他在城市中大大赚了一笔。这个时候的亚琛突然传来消息,有一件带有耶稣圣物的十字架将公开展出,朝圣者可以前去用镜子反射圣光照到身上来“沐浴圣恩”。古登堡制作了大量的镜子,准大卖一场。不料随之而来的瘟疫使得人们的朝圣之旅无限推迟,古登堡因此破产,离开了美因茨。
古登堡印刷机的模型
他再回来时,声称带来了神奇的工艺,准备大干一场。古登堡找到了当地商人约翰内斯·福斯特(Johannes Fust)作为出资人,办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金属活字印刷厂之一。当时欧洲用来书写的媒介是羊皮纸,纸莎草纸和草木纤维做的厚纸,它们共同特点是比较挺括。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经验,这种厚纸可以经得住双面印刷,但是必须加压才能使得内容清晰平整。图上可以看到古登堡印刷机的样式,它是由一个可以旋转落下的加压装置,和一个可以抽拉的桌子组成的。这个加压装置其实是酒庄用来榨葡萄汁的工具。古登堡用它给印刷品加压,很可能是德语中印刷和压力两个词同源的原因。
美因茨古登堡博物馆展示印刷术的老爷爷,他喊我去搭把手,还给了我这张印刷品作纪念。
古登堡在这项技术中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几乎苛刻的精益求精精神。他用一些框架结构来定位纸张和印刷板,确保正反两面和每一页纸都印在同一位置。他改造了油墨配方,降低墨水表面张力,调整粘度,使之可以均匀的附着在金属上而不聚成液滴。
最早的时候油墨是用一个皮扑子扑在印刷板上的,后来古登堡发明了转轴刷子,类似于我们今天刷墙的刷子,先在一块板子上刷匀,然后刷在印刷板上。
他会用左右两根金属条控制刷油墨的轻重,就好象切蓑衣黄瓜的时候在两边垫上筷子防止切断。非常建议你们去看看美因茨的古登堡博物馆,这个印刷术有很多精妙的细节,很难相信它是“蒙昧”的中世纪的发明。古登堡博物馆有15分钟的介绍影片可以看,之后有工作人员(老爷爷老奶奶)演示印刷的整个过程。如果喊你去搭把手,那这张印刷品就归你了。同样的印刷品在商店可以买到,18欧一张。这个介绍影片是有中文的,我那场因为是一个人,就乐滋滋的看了个母语的,还乐滋滋的把印刷品收归己有。
古登堡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批量铸造制作金属活字技术的发明。他发明了一种低熔点的锡铅合金配方。这种金属可以在一秒之内迅速冷却,并且不会收缩变形。古登堡先在一种硬金属上刻出字母,然后将它打在软金属,比如铜上面,这样他就造出了一个凹字母模,毫无疑问这个模子技术的灵感来源于铸币术。
他设计了另一个带弹簧的匣子作为模具槽,把这个有凹进去字母的铜模夹住,另一边灌注锡铅合金,这样他就得到一个凸出的合金字母。用这种方法他可以快速大量的生产各种尺寸的合金字母,只需要调整模具槽就可以。如果铜字模坏了,他只要用最初那个硬金属字模再打一个铜字模。那时候,一本手抄本的圣经至少需要抄三年,古登堡用这种方式快速印刷了一百本圣经,每页四十二行,这批圣经后来被称为B42(42-line Bibble)。古登堡精益求精到了苛刻的地步。他设计了宽窄稍微不同的字母,通过调整个别字母的宽窄来确保每行宽度一致。这在今天只需要鼠标按键点一下,那时候却需要大量尝试和设计。
存世的一本古登堡圣经,这是精美奢华版的
他的苛求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尽管当时识字率仅有5%,看不懂拉丁语的市民依然蜂拥而至,希望花掉一年的收入,来买一精美的本圣经放在家中。这给古登堡和他的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以至于他们为此还打了产权官司。最终法官判决投资人得到了印刷厂,而古登堡可以拿着钱去展开新的业务。古登堡印刷了大量的赎罪券和票据等物。 然后不久后战争爆发,虽然古登堡本人受到美因茨大主教庇护,很多印刷厂却不得不关闭。随着印刷工人的流亡,这项技术被迅速带往欧洲各地。古登堡印刷术在50年间印刷了3万多种印刷物,1200多万份印刷品。这极大的促进了欧洲信息的传播。赎罪券泛滥,人人可以买得起的圣经,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套色印刷成本非常高昂,所以在最初的版本中,彩色部分是先留出空白,印后由画师和抄写师添上去的。顾客可以根据财力多寡定制奢华版或者朴素版的圣经,所以每一本古登堡圣经都不一样。目前存世有49套B42圣经,其中12套保存完好,大部分收藏在美因茨的古登堡博物馆中。后来古登堡改进了套色印刷技术,用不同的颜色模块分别上彩色墨水,然后拼成印刷主体。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印刷术多次被改良。启蒙思想家的作品,特别是卢梭的书中,经常会讨论最新的印刷技术。这些技术除了给发明者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以外,也使人类知识传播进入到高速发展时代。
其实世界上更早发明出现活字印刷技术的是亚洲。《梦溪笔谈》中记载“布衣毕昇”,早在古登堡出生前的四百年,就开始用胶泥做活字,烤硬之后用蜡和火漆等物粘在板上压平之后印刷。也有文献说他也许受到契丹某些更早的大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总之这项技术在亚洲出现的远比欧洲早。亚洲的纸张较为薄软,能够更好的贴合印刷板表面,并不需要很高的压力。为了检索方便,人们按照韵书把字排在轮盘上。韵书,也许那时候是广韵和集韵,它的作用不光是为了写诗文和正字音,也是探寻汉语规律的过程。它为未来的机器输入法的打开了大门。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中,活字印刷技术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也许胶泥活字有着各种缺陷,比如烤制的时候容易变形和损坏,墨水不易粘附,以及可能没有办法做非常细小的线条,但它仍然比木刻雕版或者木活字要前进一大步。
韩国的失蜡法铸造示意图,每一朵小花是一组同模子打碎之后铸造出来的汉字。
活字技术传入朝鲜之后,在十三世纪早期形成了失蜡法铸造金属活字的印刷术。人们先在纸上写好字,然后贴在蜡版上雕刻。将许多刻好的蜡字粘成花一样的一组放入带有细沙的模具中,倒上锡铅金属液。蜡受热会从砂石中流出,留下的空隙被金属填满,打碎模具之后就做出了金属活字。很显然这是受了金属器物铸造技术的启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也许是之一)。这里你可以看到它的生产成本很高,模具只能用一次,并不比雕版省多少功夫。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金属活字的尝试,但并没能形成产业发展链,它甚至自始至终没能够完全替代雕版印刷。也许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它没有拼音文字那种批量重复的特点,限制了活字印刷的发展。拼音文字的印刷中,工人只要懂得几十个字母就够了,雕版汉字只需工人照着刻,而汉字活字印刷却需要懂上千字的人来检索文字和排盘,可是识字的人又未必愿意做这样社会阶层低下的活计。而且它没有字母那么多重复,批量铸造也不会很大降低成本。尤其是,中华文明圈的商业一直没能大兴,发明者很少能够从中得到巨大的利益刺激。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活字印刷技术就和大部分的发明一样,陷入了不停原地踏步的境地。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明圈的发展,却没能够成为变革社会的巨大动力。
这里留给大家一道思考题,科技文明是偶然还是必然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关于公众号:嗨大家好,我们是乐乐和小仙。这个公众号会记录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小内容小成长。我们也期待和你们分享有趣的事情和有用的小技能。
[南德北奥系列]:小仙和她的伴侣生活在德国拜仁州和上奥地利州。这个系列将会有许多迷你小短文来介绍一些发生在这儿的有意思的民俗和动植物。客官看得好的话,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