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扬州声影(三)明信片的灵魂

扬州声影(三)明信片的灵魂

阅读量:3853951 2019-10-27


×

扬州声影(三)东关街的灵魂



东关街,下午五点以后,人影渐渐多起来。八九点达到人流的高峰。
青石板的路面,被夏日的太阳晒得滚烫。夕阳的余晖被数不清的脚板踏出斑驳的光影。这光影是动态的,变换的,绵软的,带动细碎的树阴在巷子里流淌,像一条沉淀历史遗迹的老河,漂浮起一层浓郁的现代气息。
我观察东来西去的人的面孔,捕捉他们转瞬即逝的眼神,听闻他们叽叽咕咕说话的语气,端详他们的胖瘦走路的姿势,判断哪个是扬州人,哪个是外地人;开店铺的老板,销售货物的姑娘,谁土生土长,谁漂泊辗转。事实上,我是白费心思。很多时候,我都听不懂他们眉飞色舞的对话。只能站在一旁,傻愣愣地看姑娘家的红唇动来动去,声音在热浪里翻飞,猜测她们表达的意念。
尽管如此,我还是欢喜这一条长达千米的街道。我从西走到东,把斜阳拉进华灯初起的夜色;再从东走到西,把古运河涛涛的水声、东关城门楼的沧桑、繁华市井的古迹,栽进我的心房。

我欢喜路边小亭的老者,摆放的满满一蒲团的莲蓬。刚刚从荷塘里采摘下来,青绿的莲蓬,缀着半尺长的茎干,弯出月牙的形状。手提起来,清凉的水珠从指尖滑落。老者说:你看,是不是新摘的?我没骗你吧。说完就整理凌乱摆放的莲蓬。大的放到左手边,小的放到右手边。亭子旁边,挂着一张纸板,上面明码标价:大的,15元两个;小的,10元三个。我拿起个儿大的莲蓬,沉甸甸的。表面有密布的蜂窝状孔洞,每个孔洞里嵌有一颗莲子。靠中间的莲子,裸露在外的明显偏大。我抠出一粒,圆圆的,比我前几日买的饱满。剥掉草绿的外皮,取出乳白的莲子,放进嘴里,轻轻咬开,中间有一根深绿的莲子心。莲子心没老,嫩嫩的苦味儿在舌尖弥漫开来,整个味觉浸泡在苦味儿里。白白的莲子果,吃起来,脆脆的,油油的,唇齿间充溢着新鲜的清香味儿。
老者喊我买大个的,兴许是窥测到我欢喜的感觉。我翻来翻去,挑出两个最大的。他用袋子帮我装好,抬起眼皮看我一下,又从小的一堆里拿出一个,装进塑料袋。我感激地望望他。他笑了笑,又忙着招呼别的顾客了。

我欢喜“粗茶淡饭”的小店名号,更喜欢玻璃窗内一锅滚沸的汤圆。我不是爱吃汤圆的人。但见低矮的小店里坐满了人,还有站着的在一旁等待,更有一排人隔着玻璃窗向里张望,我就动了进去尝尝的心思。门边一张桌子,两个小年轻刚吃完,站起来正往出走,我趁空坐下去。玲子到窗边排队买汤圆,给我和娥儿一人端一碗,她自己则端一碗坐到另一张桌边。紫色的四颗汤圆漂浮在浓浓的汤汁上面。用小勺舀出一颗,送到嘴边,烫烫的近不了舌尖。吹几口气,一点点咬开,藕粉做的外皮光滑劲道,里面裹着一疙瘩黑乎乎的馅儿,用黑芝麻花生夹杂着桂花做成,吃到嘴里,散发出浓郁的桂花味儿。汤汁更好喝,甜丝丝的,喝到胃里柔柔软软地舒畅。
店里没见到有人闲聊,都在低头吃饭,或是糯米莲藕,或是别的淮扬菜,但汤圆是必有的。挤进去的人太多,空调的冷风变成热风,却没有人计较,该进去的依然往里面钻。吃饭的人觉出站的人的累,便不好意思细嚼慢咽,急急地吃了赶快腾出地儿来。擦嘴的动作都是边走边进行。

我欢喜“廊桥怡梦”的生活美学。店面不大,隐于众多的美食店面中间,稍不留意就会滑过去。第一次转东关街,南边瞅瞅,北边看看,竟没发现还有这样一家超凡脱俗的服饰店。第二次慢慢溜达,才留意到。店门不宽,仅容一人正面通过。侧面有落地玻璃窗,也不是很宽阔,挂着三四件裙子,并不招摇惹眼。我没想着在美食街买衣服。这样一条溢满各种食物气息的街道,哪里能淘到我穿的衣服?女儿建议进店看看。她走进去,我也跟着进去。小小的店面四壁挂满桑蚕丝质料的旗袍,没有一款重复,仿佛创意旗袍的展览会。每件旗袍做工都很精细,不似以往在北方见到的粗糙。布料轻柔,摸到手心,仿佛婴儿的肌肤,滑腻体贴。几个高挑的姑娘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帮每位顾客细细解说,不断地取下衣服让客人反复试穿。
我一抬头,高墙上一款嫩黄色的旗袍,纯色,素净,收腰修身,胸前左上方绣着一座城楼,古雅大气。有个姑娘跟过来介绍说:这一款是手工制作,单款单色。您身材高挑,穿着应该很好看。试试吧?探问的口气柔柔的,软软的,仿佛能融化一口冰锅。她取下旗袍,随我走进试衣间,帮我拉开后背的拉链,穿上后,又帮我拉好拉链。手指的动作极其轻柔,好像怕碰伤我的肌肤。走出来,又帮我盘好头发,插上发簪,再披一件薄如蝉翼的乳白外搭。站在落地的镜子前,我几乎认不出镜子里的人了。高雅,脱俗,宛如花仙子降临人间。踮起脚跟转一圈,竟飘起来了,仿佛飘向花香满园的山谷。那里,有成群的彩蝶,伴着我翩翩起舞……

我欢喜“个园”曲径通幽的竹韵。从南门进,都不知该从哪道小门往里走。沿着右侧的一道进去,屏风天井穿堂游廊正室,被八角形的砖门相隔,如同迷宫,置身其中,辨不清东南西北。想当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带着几百人住进这园子,很多人多少年都有可能不曾谋面。即使碰面,即使熟识,也有可能是第一次遇见。彼此相逢在仅能望见一线天的窄巷里,她们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感叹: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这该是多么悲喜交加的惊叹!至于传说中的黄总爱吃黄山竹笋的故事,恐怕也是有几分杜撰。说有个厨师挑着锅灶,从黄山采得新鲜竹笋,煮进锅里,再挑着紧赶慢赶,赶回东关街的个园,一锅竹笋刚好出锅,只等黄总张开大嘴品尝。黄总到底吃没吃到这样的鲜竹,我们已无法见证。但这等劳民伤财的竹笋,他黄总也能吃得下去?果真如此,黄门家道的衰落也就不足为怪了。

出了宅院,迎面是各色山石修筑的假山。据说这些山都以“春夏秋冬”命名。也就是说,黄总不用离开个园,就能遍赏四季美景,游园兴致,四时不衰。而我更喜欢园内的竹林。假山西北方向,到处是竹子。密密的竹梢遮住了阳光,砖铺的路面烙印着斑驳的竹影,像水墨上去的山水画。没有一丝儿风,斜阳把最后的余热播撒到竹林里,细碎的竹叶一遮挡,落下来的光线,也就减了几分热度。粉白的花墙里面,一簇簇游人跟着导游参观,他们竖起耳朵聆听这座园子昔日盛衰的故事。我对那些不感兴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黄家的盛衰,难道不是自古以来多少贪官的悲剧命运吗?如果黄至筠深谙曲径通幽的竹韵,怎么会败落到如此惨景?淡薄名利,保持虚空高尚的节操,远离世俗喧闹,只与清风明月闲谈自然之理,何至于落得如此污名?今人赏游他遗留的个园,恐怕也有以史为鉴的警示萦绕心间吧。

我欢喜“蒲公英”穿越时空的情感密码。要说东关街给我留下更纯粹印象的,该是“蒲公英”这家小店。我不是被她的名号所吸引。因为在东关街,这样别致的名号多得是,比如“半亩荷田”,比如“流年渡”,比如“武当行宫”……每一个店名背后都有一串讲不完的故事。走到“蒲公英”,我已经准备回酒店。两条腿转到不知是谁的腿了,急需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歇。我一抬眼,就看到一屋子写着汉字的明信片,挂满了四面墙壁和屋顶。很多明信片被叠压着,仅仅露出一个小角。如果要看内容,你就得把最上面的一张掀开。密密麻麻的钢笔字,承载着某个面孔情感的隐秘宣泄。有的给情人写,有的给同学写,有的给闺蜜写,有的给学生写,有的给爷爷奶奶写,有的给爸爸妈妈写,有的给未来的自己写……其中,有一张内容与别的完全不同:
祝祖国母亲繁荣昌盛。
祝福您祖国,我把青春先给您,愿您永远年轻,永远快乐;我把赤诚献给您,愿您永远坚强,永远蓬勃。
昌盛时代,山水腾跃诗画里;大兴年头,人民欢笑歌舞中。
署名:扬州市井文化实践团。这张明信片的内容,没有写收件人。书写者把对祖国的情感融于尺幅之中,张挂于“蒲公英”小店,汇集在一颗颗鲜活的灵魂里,让它与留在这里的万千灵魂一起跃动。那该是怎样的一种赤子情怀啊!
我徜徉在明信片背后的灵魂里,忘记了腿疼,忘记了疲惫,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置身东关街头,仿佛有无数个温情的灵魂给予我挑战魔障的力量……





关注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高凤香,1968年6月生于临潼栎阳,笔名禅香雪,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现供职于陕西省杨陵区高级中学。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西北大学作家班学员,陕西省“百优作家”。杨凌示范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杨凌文苑》杂志副主编。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黄河文学》《山东文学》《美文》《青海湖》《雪莲》《辽河》《延河》《延安文学》《陕西日报》《青年报》《文化艺术报》《教师报》《语文报》《德育报》《三秦都市报》《宝鸡日报》等省内外报刊。公开出版发行散文集、教育教学随笔集六部。散文曾多次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2018年,散文集《他说,寂寞》获得第二十七届孙犁散文奖。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