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为魂的基本要求。坚持创新为魂,就是要把创新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不竭源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使创新成为学校的不懈追求和精神特质。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南理工人矢志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足迹,在扎实奋斗中,不断朝着更高目标攀登。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科学研究从重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标题
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创新驱动”这一主线,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优势科研领域和方向,提升“顶天立地”科技创新能力,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频出,科学研究从重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
学校围绕优势学科方向组建创新团队。2016年,学校以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研领军团队为目标,出台了《南京理工大学关于促进科研领军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先后培育认定了17个由院士、行业领军人物、杰出科研人才为带头人的科研领军团队,在职称评审、博士生招生、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2018年,17个科研领军团队到校科研经费占全校总量的28%,产出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逐步由行业领先向行业领军冲刺。
围绕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六年来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基地)24个,获批条件建设项目5项。这些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为科研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核心。2017年,学校出台《南京理工大学关于支持教师开展基础研究的若干措施》,从前期培育、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支持教师开展基础研究。组建格莱特研究院、培育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南理工纳米科学研究部、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源有序转化中心南理工分中心,汇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开展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六年来,学校牵头承担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特区”重点项目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2017年,学校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Nature》上连续发表论文,含能材料领域原始创新能力领跑全球。2018年,学校6人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
学校紧跟国家科技计划改革、国防科研招标订购模式改革和高校“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发挥多学科、跨单位协同优势,集中力量做有组织的科研。六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核高基专项1项;我校作为总师单位,联合军工集团多个研究院所、企业承担了四型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任务,主要战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在高档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共性技术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成功发射了5颗立方体卫星,实现了星上核心部组件的自主研制;学校荣获六部委联合颁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
学校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产学研合作取得良好成效,入选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校立足江苏,打造“一园八院”的校外研究院格局。泰州研究院聚焦先进焊接方向,打造靖江机器人智能(焊接)中心;张家港研究院依托04专项,重点建设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山研究院积极开展装备配套生产,取得了GB和GJB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连云港研究院获批工信部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创业孵化类),荣获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奖。
六年来,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攀升。学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7项,获奖数量位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前列。2017年,我校王泽山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成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江苏省和兵器行业首位摘此桂冠的获奖者。在2019年中关村兰德科教评价研究院公布的国内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排行榜中,我校位列全国高校24位。
优势学科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跃升
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高起点、重基础、促交叉”为主要手段,优势学科实现了从高原向高峰的跃升。为保证优势学科发展,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聚力发展。
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急需和双一流建设需求,学校凝练了覆盖现代战场全过程及“空天地立体攻防”作战新要求的“智能兵器与装备”一流学科群,以兵器、化工、光学三大学科为核心,以武器系统与工程等作为8大研究方向,打造“1+3+8+N”的一流学科建设内涵体系。发挥智能兵器与装备学科群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一批主干工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特色学科全国顶尖、工科整体优势突出、理工深度融合的学科体系。
围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学科建设目标,学校在传统优势基础上,大力拓展优势学科领域。学校建设格莱特研究所,先进发射协同创新中心、水中弹道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学院等新型学术组织,拓展了微纳米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激光发射武器系统、跨介质弹道等新兴领域,进一步巩固了兵器与装备、化工与材料、电子与信息三大优势学科群的优势。
聚力学科建设关键环节,学校致力于破解国家级科研平台不足这一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难题,发挥高层次科研平台对人才引进的凝聚力,打通学科平台、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建设渠道,强化与已有教学平台资源的衔接,以双一流学科与科研平台项目为载体,围绕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目标,统筹各类学科建设经费,推进学校首批14个双一流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任务。
学校还构建了“一小组两协调”的双一流建设与管理机制,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推进“项目进方向、人员进团队、设备进平台、成果进课堂”的一体化学科建设模式。
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优势学科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突破显著,亮点纷呈。
2017年“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与二期相比立项建设学科数量增加1个。武器系统与工程、武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等10个学科获批“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基本实现省部级重点学科工科全覆盖。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9个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学科数量与“十二五”相比增加了3个,并实现了理学、管理学领域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
在第四轮学科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相比,全国前20%的学科由3个增加到6个,全国前30%的学科由6个增加到13。在2019年江苏省重点学科中期检查中,我校6个重点学科被评为“优秀”,获评“优秀”学科数量居全省第一。“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获批建设经费七千余万元。ESI前百分之一学科由“十二五”3个增长为4个,2018年工程学实现了ESI前千分之一学科的突破。
借着双一流建设的大好时机,学校坚持以智能兵器与装备学科群建设为引领,开展学科高峰、高原重点建设,有力提高了学科建设水平。智能兵器与装备学科群相关学科评估表现稳步提升。目前(第四轮学科评估),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并列全国第一,化学工程与技术位列进入全国前十。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位列B+档位。智能兵器与装备学科群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9年,工程学提前实现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稳居ESI全球前1%。物理学ESI全球前1%趋近度由2016年的不到50%提升至目前的81%。
学校还构建了优势互补、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在巩固提升兵器科学与技术全国领军地位的同时,学校加强化工、控制、光学、机械、计算机、材料等主干学科建设,夯实学科高原,打造了以智能优化与控制、能源与微结构物理、高能量密度材料分子设计等为代表的理工融合方向,培育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特色应用文科,建成了学科高峰为引领、学科高原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
来源丨钟声网
编辑丨刘若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