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中国好医生:选择名医有哪些误区不要踩

中国好医生:选择名医有哪些误区不要踩

阅读量:3834186 2019-10-27


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幕: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患病的小儿不远千里到某知名医院求医,为了让某知名专家救救孩子,半夜去挂号处排队,惨遭号满,转而购买高价黄牛票。我们对这种现象暂且不论,今天只是想聊一聊到底什么是好医生?患者苦苦追寻的好医生到底在哪里?什么样的医生值得患者这么追求?
当我们想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老一代人会想到去大医院,因为那里不仅设备先进而且有好医生,他们潜意识里“大医院=好医生”,但到了医院,面对某科室几十个医生,他们会首先想到“主任、教授”,他们的潜意识里是“教授,主任=医术好(要不怎么当了教授和主任)”。现在互联网发达,年轻一代总喜欢先到网上搜集那个是这方面的好医生,然后看点评,他们潜意识里“评分高=好医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莎士比亚说“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病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好医生”。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五花八门的医生。
 
误区1.学术头衔、职务、职称越多越高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学术头衔琳琅满目,大名鼎鼎的如院士、杰青/长江/千人、还有“四青”(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评选这类人才靠的是学术贡献和影响力,不是医术(如果有机会可以看看这类人才的申报材料)。看完了学术头衔,再看下医院的职称,主要包括执业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每一步的晋升都要有相应的工作年限和参加严格的全国考试,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接受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教学医院的职称还分为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针对教学,理论上不反映医术水平。还有一些行政称谓,如主任、副院长、院长等,一般由科里德艺双馨的医师担任,但主要侧重管理能力。上述头衔和职称的评选和聘任,医疗是一个主要的指标,但对医疗指标的要求是够标准就行(比如完成多少例手术,收治多少病人,有无开展新技术等),这样的话我们也很难判断这些合格的医生中哪些是最优秀的,哪些是刚刚及格的,这不影响他们晋升。我们并不否认上述优秀人才的医术很好,但两者之间却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选择好医生的第一个要点就是避免追求“名气大头衔多职称高”。

 
误区2: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越多的医生就越是好医生
稍微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论文,尤其是发表在国外的论文,是比金钱更贵的东西,它可以呼风唤雨,助你平步青云。和论文相辅相成的就是课题,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经费怎么听都很唬人。这也助长了学术黑市的发展,美国《科学》杂志201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论文集市”(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的文章,称出售一篇关于癌症内容的共同第一作者文章的价格为90,000元人民币(14,800美元)。

当然,并不是说医生发表论文就不是好医生,我们已经进入“循证医学时代”,行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临床与研究高度统一,天然一体,无研究无以造就好医生,但临床医生应重点做临床研究,如果一个医生发表了自己领域系列临床研究,这是值得称赞的,离好医生又进了一步,但能写文章终究不能等同于就是好医生。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类医生,扎根临床,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华丽的论文发表,也没有大笔大笔的课题经费,这类医生熟能生巧,可以熟练的应付常见疾病的处理和少见病的诊断,能较成功地完成一场复杂手术,而经验缺乏的医生难以完成。这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好医生呢。其实不然,这类医生已经慢慢的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很少思考自己做的恰不恰当,他们越来越像一个工匠。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个例子:以前大家认为所有急性阑尾炎都需要急诊手术,但这个理念是基于经验和专家推断,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无并发症的阑尾炎没有必要进行手术。
之前有个笑话是这么讲的“先看看每个医生发表了几篇文章,选择文章少的给你看病”,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对的,但也可以间接说明选择好医生的第二个要点就是避免追求“论文和课题多”。
 
误区3:网上评分高,评选排名靠前,服务态度好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现在互联网在中国是越来越普及,医学领域的各种点评网也应运而生,网友可以看医生的介绍,患者的评价,以及每年的各类好医生评选,各类TOP10榜单,且不说这些信息是否真实,是否有水分,看看评价的内容大多说是“XX医生态度特别好”“XX医生医术精湛”等。除此之外,网络付费问诊也方兴未艾,价格参差不齐,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你选择医生进行提问,然后医生根据您的描述给出诊断和治疗建议,同样的医生的态度特别好,解析特别详细。很多网友自此坚信他们找到了心中的好医生,再也不信实体医院的医生。

让我们捋一捋这种观念是否正确。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救死扶伤,评价医生的终极指标应该是治疗效果,这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人文关怀、沟通技巧、和互联网的影响。而我认为目前网络上对医生的各类点评和评选并不能反映该医生的真实医术水平,要想评价这个医生的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治疗过的病人全部随访,计算多少人有效,然后与其他人对比,当然这是不太可能的。关于服务态度,圈内有这么一句话,“脾气不好的人都有点真本事”,这也暗示了如果医术好,态度可以忽略,但可以相信未来中国的医院和医生一定是服务型的。因此,我们选择好医生的第三个要点就是避免追求“网络评分高”。
 
小结:
目前没有一个指标可以准确的衡量医生的“好”与“坏”。名气大头衔多未必是好医生,论文和课题多未必是好医生,网络评分高,服务态度好的未必是好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给名医的诠释是“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评价一个好医生的终极标准还是医术,我心中的好医生是这样的:有责任心,扎根临床,经验丰富,能按照现代医学指南临床工作,独立思考,通过多种临床研究(不是养小白鼠的)推动医学知识更新,可以没有头衔,名气,文章,课题和网络高评分。作为读者的你可能根本没法考察这么全面,最简单的方法,建议认识一个医生朋友,不是让他帮你排队、挂号、做免费检查等,而是给你提供最专业最靠谱最的建议,帮你推荐最合适的科室、最靠谱的医生、最佳治疗方案。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