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质公园——福安白云山下,是全国畲族人口最为聚居的区域,居住着古老好客的畲族,他们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喜怒哀乐皆可成歌。
近年来,福安法院应畲区百姓之所需、解畲区百姓之所难,在康厝设立全省首个畲区人民法庭,在畲家门口、田间地头,引入畲族特色民俗参与化纷止争,用足迹勾勒法律五线谱,唱响了畲乡和谐音符。
打造定纷止争合唱团
2017年10月,福安法院畲区法庭正式开始受案,组建了由1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组成的审判团队,专门负责审理穆阳、穆云畲族乡、康厝畲族乡、溪潭等乡镇一审民商事案件。
“让畲族百姓少跑一次路、少费一份心、少花一分钱”,畲区法庭成立伊始就向社会作出承诺。
福安法院畲区法庭干警走访畲区群众
为便于畲区群众提起诉讼、便于案件审判,法庭的这支“合唱团”改变坐堂等案的工作模式,在畲乡景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定期前往办理案件、调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同时发放“便民联系卡”,通过电话立案、口头立案等简易方式,让司法服务歌声飘扬在畲乡大地上。
2018年6月
康厝乡村民小陈用手机给朋友拍照,转身时被一位游客碰到,导致手机落地屏幕破裂,双方都认为是对方过错,僵持不下便争吵起来,小陈想起上山看到的法官工作室,便提议让法庭来解决。
畲区法庭庭长林劲松接到电话后,便匆忙带着法官助理赶到了工作室。最终,林劲松以小陈是当地人为切入点,让他发扬景区主人翁精神,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这只是畲区法庭定纷止争的一个缩影。法庭成立以来,林劲松带领着这支“合唱团”共审理各类案件538件,以调解方式结案71件,调解率达15.3%。
画好法律服务五线谱
法庭成立之初,由于当地群众消息比较闭塞,还不知道法庭成立这个好消息,特别是地处偏远乡村的老百姓更是不了解这情况,也不习惯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于是,林劲松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着审判团队翻山越岭、进村入户,给畲乡老百姓派送法庭“便民服务卡”,为法庭“打广告”。每到一个地方,林劲松就在自己的地图小册上标个点、划条线。
遇到即立即审的案件,林劲松就带着审判团队就地开庭审案。如此一来,畲区百姓经常可以看到法庭在大树下、弄堂里、田间地头,不避“土话”、不说法言法语,不拘场地、不拘形式开庭。这些平民化的一举一动、灵活便捷的办案模式,让畲乡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纠纷。
“我的钱被隔壁村的老王借去一直没还,钱虽然不多,但心里总感到有个疙瘩。”说起法庭的现场立案、就地审理、当庭宣判的速决机制,雷大爷深有感触:“当我看到法庭的‘便民服务卡’,试着打电话求助,没想到法庭当天就赶到我家,帮我讨回了这笔钱。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法庭,真是方便多了。”
像雷大爷这样,当天立案、当天审结在法庭决不是个案。慢慢地许多畲区百姓发现,法院离自己并不远,法官来到了自己的身边,出现在自己最需要的地方。
随着服务的深入,如今,林劲松手上的地图已经画的满满当当,认真一看,那就是在畲乡土地上勾勒出便捷服务“五线谱”。
谱写畲族特色主题曲
入乡就随俗,解纷有特色。在实践中,林劲松一直在思考是否能够加入一些畲族元素,谱写出像畲歌一样具备民族特色的法律“主题曲”。
有这样一起案件给了林劲松灵感
原来,福安溪潭一对畲族群众,两家房子相邻,一次台风来时被告院里的树枝被吹断压倒了原告家的围墙。原告要求被告赔偿,被告认为是台风吹倒的和他没关系,双方就此多次发生争执。林劲松考虑到双方的关系,多次到当事人的村庄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但都无果。
想到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往往都有年龄辈份大、年事高、威望重的长者。于是,林劲松坚定改变策略,邀请同族长者参与调解。果然如林劲松所猜测,本已剑拔弩张的场面,随着同族长者的介入有所缓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同意修复原告围墙。
这起案件从族长介入到结案还不到30分钟。从此以后,对涉及畲族当事人的案件,畲区法庭充分考虑畲族特点,尽量运用当地的民俗习惯,促使案件妥善解决。
针对畲族人遇有纠纷时人员易聚集、矛盾易激化的特点,法庭还有针对性地邀请当地的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一起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促进纠纷解决,防止矛盾激化。
点睛之举,巧化干戈
畲区法庭巧妙的把畲族特色
加入司法工作中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动谱写了畲乡特色法律主题曲
来源:闽东日报
● 中央政法委倡导机关干部多下基层 陈一新:微服私访接地气 随机调研察实情●【关注】查获走私成品油约700吨!宁德海警追击画面曝光!● 2019年打架最新成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