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 ‖ 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
阅读量:3707511
2019-10-23
研究性学习 ‖ 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
【编者语】
《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是10多年前詹继武老师在饶平二中任教时开设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中学诗教课程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开题指导】
课题名称: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
指导老师:詹继武
指导选题
记得国际知名学者、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教授曾经说过:“在现在经济挂帅的时代,我们学习古老的古典诗歌,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随古人提升学问、品行、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道出了学习古典诗歌的妙处。高中学生研究一些古典诗歌,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无裨益。中国古典诗歌,著作灿若星河,巅峰首推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歌在唐诗中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打开唐诗神秘的面纱,胡晓明先生一语道破:“尽才尽气、尽心尽情,正是唐诗整幅的特点。”仔细揣摩,李白莫不尽焉!朱熹认为:“若所看不一,泛滥无统,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这也是强调研究必穷一经之理。那么,研究李白诗歌又该从哪儿切入?李白诗歌有豪放之风,学生接触较多,而李白诗歌有婉约之态,学生则专注较少。足见“李白诗歌之婉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建议以此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与其他课程有别,主要在于学习的自主性与过程性。指导老师不得越俎代庖。可是,由于知识视野的局限,学生比较合理地制订研究计划,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指导。就“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这个课题而言,需要弄清的主要问题有:1.关于婉约;2.关于豪放;3.关于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碰撞与融会;4.关于李白。这些都离不开对李白诗歌作品的研读,在研读中比较鉴别。结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成果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那过程性的资料积累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做研究笔记是最基础的工作,字数不限,可以抄录,要求成篇,可作资料存查。研究资源,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要指导查获方法及路径,要引导如何有效利用。常用方法直接到图书馆查阅,还可上网查阅,直接输入实名唐诗或宋词搜索即可。
关于婉约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评云:“亦婉约可爱。”概而言之,婉约重在言情,有缠绵悱恻之意。如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独坐锁眉,泪湿一片,思念情人,哀怨之情跃然纸上。
有人说:唐诗是天才情种必读书,尤其是对女性的关照,充满着人情味。唐朝诗人从不同角度渲泻一种多情多义的情感,一种对女性的同情、爱慕、关心、思念的情感。所以,婉约言情的种类也显得丰富多彩,归纳起来,主要有:1.爱之情,缠绵悱恻;2.离别之情,离愁别恨;3.怜惜之情,对歌伎不幸遭遇的同情;4.失意之情,文人志穷而痛苦;5.感时伤世之情,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6.伤春悲秋之情,光景留连。这些都充分体现人性的基本需要,所以流传甚广。再者,婉约言情的诗词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宋末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评价道:“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婉约言情的诗词具有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的形式特征,给人有“以美取胜”之感。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生活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如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山光水色,清澈奇异,洁净明丽,如此秀美的景色,怎不让人流连忘返?猩猩孤寂凄鸣,使全诗笼罩上游子思乡的悲伤之情。前后对比,悲情更甚。婉约之态可见一斑。
关于李白及其诗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一生阅历甚丰。26岁以前,以读书、漫游为主,“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相信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蜀中漫游。26岁至55岁,出蜀东游,漫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兼济苍生,失意而归;供奉翰林,被贺知章赞为“谪仙人”,李白秉性耿直,屡遭排挤;离京,客居梁园,“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56岁至终年62岁,安史之乱起,于宣城、庐山一带隐居入永王李幕府,获罪入狱;59岁,遇赦得归,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欲从李光弼军讨伐安史叛军,半路因病折回,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的人生历练是充满诗化的历练。正是这样的历练,成就了李白纯粹的民族性、丰富的想像力和瑰丽的表现力。正是这样的历练,丰富了李白诗歌的内涵:处处洋溢着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不满政治的腐败的批判精神、对民众生活的苦痛充满同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女性与山水,乃是千年来中国诗人在专制制度下舒展精神自由的两大乐土!”李白也自然不例外。在游历中,他总是按奈不住心中的激情,力图凭手中的笔与剑,打通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李白虽身处盛唐时期,歌舞升平,祥和安宁,但是,他总是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来宽舒自由之思想。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意味深长,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李白的精神世界,可谓“明月直入,无心可猜”。任何真诚与执著,在专制制度下,注定要付出代价,注定具有悲剧色彩。
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作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想像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李白之文,清雄奔放。”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说:“其为文章,率皆纵逸。”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高度称赞:“诗之豪者,世称李白。”豪放飘逸,正是精神自由舒展的结晶。李白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真是气象万千,卓然不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评说:“太白纯以气象胜。”“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李白诗歌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语言如同白话,洋溢着乡土气息,清新自然。
李白对道教迷信有加,好求仙学道,追求神仙境界。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对照起来,李白人生之起落皆缘于出世与入世之矛盾激化,而又不能自解,伤春悲秋、感时伤世、志穷失意、离愁别恨等情感纷至沓来亦属自然。如李白《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又如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好一派婉约风情!
可见,李白诗歌有豪放的一面,又有婉约的一面,正如镜子的两面,均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发展到宋朝,文坛出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这两种风格不断碰撞与融会,成就了宋代诗词境界极诣。峥嵘生妩媚,平易清浅而深致永味。辛弃疾《沁园春》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董士锡说秦观词云:“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冯煦评点:秦观、晏几道“谈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刘过词为辛弃疾词“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转”。(《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苏轼,为宋词豪放派之泰斗,也不乏有婉约之作,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双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评说“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短长肥瘦各有态”,“淡妆浓抹总相宜”,“端庄杂流丽,风健含婀娜”。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种表现,然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以宋词气象反观李白诗歌,李白诗风就更明晰了。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此诗豪放而含蕴深婉。
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奥妙如斯!
【习作选登】
浪漫诗人婉约之作《长相思》
《长相思》是李白辞官离开长安后写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在长安城被奸相所迫,深感政治上的失意,同时,积极入世的心态又深刻地影响着他。诗人目睹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之后,陷入了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中,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态,只能选择无奈的离开,寄情于山水,以寻求情感上的解脱。
先看李白的两首诗,《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中的“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还有《上留田行》中的“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这两首诗都具有浪漫格调,其气势有如高山般耸危,大海般广阔。乍看起来,李白诗作中大多数有豪放的气势,而清丽婉约似乎不多。纵观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祖国各地漫游,涉猎很广,相信道教,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神仙,在他的许多诗里都表现出了奇幻的浪漫色彩,想象奇特,内容丰富,善于运用夸张、拟人和象征等多种手法。如我们最熟悉的《早发百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就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江水的急。由于亲身经历了唐玄宗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后凄清冷淡的场面这一急剧的变化,诗歌创作受到影响, 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更为激化,并形成了它特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在《长相思》中,诗人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势,只有借对美人的思念来隐约地透露自己心中的苦念。“长相思,在长安”,作者是说他与美人相思在长安,深深的相思,却又不能看到,无异是最伤心的事。短短的六个字,一个“长”字就流露出作者的千言万语,绵绵不尽的思绪,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字。
言情,是婉约诗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诗词主要特点。封建礼教的统治愈残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愈强烈,尤其是对爱情的追求,当遭到迫害或受到挫折时也自然流露出悲愁与哀怨。李白这首《长相思》正是这样子。有如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晏子的《鹧鸪天》中的“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等等,虽是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却写得清丽婉约,情深意长。诸如此类的宋词颇有《长相思》的味道。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早色寒。”意思是说,秋天的蟋蟀常悲鸣,声声都出自于金井阑。薄霜凄凄生寒气,竹席已觉生凉意,夜里常想她魂欲断。秋天已经到来了,不知不觉中薄霜已透出寒气。蟋蟀被困于金井阑中发出了阵阵悲鸣。正如作者当时的心情,好像也是被困于金井阑,但束缚他的不是对他身体上的束缚,而是精神上的摧残,那摧残人的精神的程度足以使人万念俱灰,惨淡凄凉。
《长相思》与作者别的诗有不同之处。李白在《远别离》中痛苦地喊出:“我纵言之将向补?皇穹恐不照余之忠诚。”说的是诗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残酷的现实使他清楚地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无耻和卑劣,重心在于对封建权贵的揭露和鞭笞,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抗争。还有,《临江王节刀歌》中写道“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首诗气势之豪迈,恨不得有一把倚天剑,能够斩长鲸。这是多么雄浑、壮阔的诗句。其中“壮士愤”中的“愤”与“雄风生”中的“生”两字用得十分恰当,全不失豪放的韵味。诗中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魅力。但是,在《长相思》这首诗中,作者既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也没有用雄浑的气势喊出心中的不平,只是婉转地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转为思念美人。
“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徒然独长叹。”此时作者的心情如孤灯般昏沉沉的,似乎再没有力气去喊出心中的不平,只能对月一叹。这一叹,轻轻地叹出“美人如花隔云端”这短短的一句,请丽秀美,婉转温润,体现出朦胧中迷漫的美。但其中又隐含着作者心中极大的痛苦,说的其实是作者在长安城中的理想不能实现。作者按奈着心中巨大的伤痛还能够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句,充分说明作者具有博大的胸襟和惊人的民族表现力!
(“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课题组供稿)
浅谈李白诗歌的婉约之风
一直以来,我们品读李白的诗歌,只抓住它清新飘逸,雄奇奔放、幻化无端的浪漫风格,这当然是他的主调。但作为一位划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世界是更为丰富多采的,他也有深婉缠绵、多情悱恻的一面,这一点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得到体现。
李白的具体经历我们勿庸赘述,但对他的主体思想,我们却不能不重新关注。作为一位封建文人,李白是率真的,他甚至不讳言他的功名心,以及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然而李白终究不愿通过科举入仕,也不愿从军出塞,他渴慕效仿传说中的能人异士“平交王候”、“一匡天下”、“立抵卿相”,这是一种十分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会不断遭遇失败的,于是诗人蕴蓄了满满一腔的悲愤、不平和希望,这种婉曲难言、矛盾复杂的心思是无法直直白白地倾吐出来的,所以诗人只能“举杯邀明月”,抑或用假托、假托美人失宠怨别之事,来传达自己的隐曲。如《妾薄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收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此诗字字行行都在写“陈阿娇”的伤心事,然而如果我们把诗人一生中最为得意的经历找出来,或许我们可以寻到一丝相似,获得一点启发。天宝元年,由于他的名声,或许还有人荐举,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夫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日子过得极为风光。但不久,由于被朝中权贵所谗毁,他在仕途上遭受打击,天宝三载“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满腔的热情,所有的壮志竟不得伸展,所以在诗作中,诗人借阿娇之口追述,极写失宠后之不平,岂非感叹何时有圣皇帝重李白呢?应该说,李白的用世思想以及生活经历造成的特殊心路历程,对他部分诗歌表现出幽婉、精微的风格是有影响的。
其实,这一类有委婉之风的诗作在李白的整个创作中,仍具较高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性。以其著名的作品《长相思》为例: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冷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有若怨妇之低叹,有若空谷杜鹃之悲啼,极为凄怨,上有高天,下有渌水,一路艰难但梦魂仍难到,只能让悲情摧心肝,此间诗人所追寻的“美人”形象,似在眼前又触摸不到,但美丽、高贵,非俗世女子能比,像极了屈原的“美政理想”,此诗极具感发力量。
在李白的委婉风格的诗篇中,有个别诗作能凭极为质朴、简单的叙写言辞,表达千回百转的愁肠,传达千古以来善良女性的心怀及哀情。试看《长干行》一诗: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朗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中。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一个女人,从不谙世事,到情窦初开、两情缱绻,终脱不了离别、忍受无穷无尽的相思,然后红颜老,空悲切,此情不变。诗作以叙述之笔,言辞自然朴素,却道尽了一个女子或喜或忧或怨或思的丰富情怀。
此外,在李白奉诏入朝颇受青睐的时期,李白所写的不少御制诗透露出苑中声乐的成分,特别是《清平调词三首》一类的作品: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下瑶台月下逢。(其一)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二)
名花倾城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三)
以上诗作色彩绚丽耀眼,言辞也十分妩媚柔婉,表现出的却仅是一种“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莫教明月去,留暑醉嫦娥”的艳情、缠绵,当然,在这样的浓艳多姿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李白迷人的另一面。
对李白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另类风格,我们大可自然地接受它。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浅显的理由:千古诗心同。作为“生而有才”的一代诗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纽带在他身上并未被切断,借词中艳词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或立身处世的经历,自古有之,李白也熟悉此道。凭借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对唐五代诗词婉约风格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唐五代整个社会文化以追求声乐犬马为主受此影响的诗坛更多地体现出脂粉味,声色之色彩也浓,所以反而不如李白的底子厚足,脱俗超凡。可以说,李白的委婉有他自己的特色。
首先,诗人所假托、所抒写的女性形象完全不同于普通文人士子所痴迷的乐伎歌女,从“湘女”到“妃嫔”、“隔云端的美人”,一例是高高在上的,从外表到内质都极为美好的女子,这就容易让读者把诗作与李白清高的追求联系起来,很自然地感受到隐藏于其中的曲折深奥及强烈的韬晦倾向。
同样是委婉之作,但李白的本色未脱,他有他的桀傲,他有他的大气,所以他的创作无法像李清照那般精致含蓄,无法像秦少游那般愁惨不绝。试看其《忆秦娥》一词: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柳色绿了,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呜咽的萧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此方景象,确是令人愁肠寸断。然而结合词的意境,你体会到的恐怕不仅仅是哀情,还有一种气度,因为李白终究是大手笔的,他写不出小家碧玉的纤弱之气。这样看来,李白部分诗篇所体现出来的婉约风格,也是“李白式”的了。
(“李白诗歌之婉约之研究”课题组供稿)
写于2009年秋月
改于2019年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