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南怀瑾:懂得这一入世秘诀,才不会被物质环境打垮

南怀瑾:懂得这一入世秘诀,才不会被物质环境打垮

阅读量:3686695 2019-10-22


  来源 | 南怀瑾东方讲堂编辑 | 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
列子回家给太太煮饭,“于事无与亲”,这是应帝王第一个秘诀,入世的秘诀。有道之士到这个世界做人做事,做任何事都是无与亲,不亲。
不亲是什么?就是佛学里的不执著,不抓得很牢。该做生意就去做,人生应该做的就去做,做完了,行云流水,游戏人间;一切善事都做,做完了不执著,不抓得很牢。对自己生命更不要抓得很牢;年纪大了,总有一天再见,再见就再见,没有什么关系,一切听其自然,万事不执著,这样才能够入世。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是道的最高境界。至人,得道的人,“用心若镜”,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样。所有事物到镜子前面一照,一定有影像,但是如梦如幻。镜子照人,你马上就体会那个境界。
所以用镜子处世,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叫我们处世做人,有八个字“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照镜子就有,一切事物过去了,镜子不留痕迹,这个就是佛家讲的大圆镜智了,也就是明镜亦非台的道理。
“不将不逆”这四个字,儒家程明道《定性书》也用上,得道人处这个世界,不将不逆。既不执著,也不欢迎,也不拒绝。你说我今天倒霉,遭遇一件很不痛快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倒霉,你天天都很舒服啊,不差一件不痛快的事情,否则生活太单调了。那个不痛快来了也不拒绝,因为人需要一点不痛快点缀,不痛快过后来个痛快,你不晓得多高兴呢!所以一定要这么调剂一下。
“应而不藏”,就是镜子照东西一样,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心中不藏。因此一切恩怨是非,过去不留;不是没有是非善恶,而是过去不留,此心很平静。
“故能胜物而不伤”,能修养到这样才能入世。
这一段很重要,尤其现在工商业的社会,大家生活忙碌,自己已经不是一个真人了。我们这些在工商业时代的人,二十一世纪的人,父母生下来那个人,一长大,那个原来的人跑掉了,后来活着的是假人,不是至人;都被物质环境忙碌得昏了头。
要想真抓住自己是个人,应付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必须要懂庄子这一段《应帝王》,入世能够“胜物”,不被物质所打垮,不被物质环境所诱惑。“胜物而不伤”,不会伤害到自己,我还是我。
——《庄子諵譁》

“且夫乘物以游心”,孔子继续告诉叶公子高一个人处世的原则。“乘物以游心”就是有修养的有道之士,以大乘之道的精神和原则,处理世间的事务;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保持一个超然的观念,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名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抱着一种游戏人间的心情去做事。
所谓游戏不是吊儿郎当,是自己非常清醒,心情非常解脱,不要被物质所累,该做就做了,也就是佛学所谓的解脱,那样才是“乘物以游心”。
“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这个“极”变成一个动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真能做到游心于方外,解脱又逍遥,到了方外的境界,自然与内在真正的相通了。“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相反的,如果内在真悟道了,内在真通了以后,自然就跳出三界外,游于方之外。
所以得道的圣人,常常“游外以弘内”,这个心(精神)能跳出了物质世界,在天地以外,可是内在还是弘扬这个道业。“无心以顺有”,虽然是无心,空的,可是仍在现有世界中游戏。拿我们现在漂亮的名词讲,真正得道的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虽然在形体上做入世之事,他的精神永远跳出来,空灵的,不受拘束的。
“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这就是儒家所标榜的尧舜这些圣王之道,所谓得道的圣君贤相,内圣外王的这个道理。所以得了道的人才能够入世。“终日挥形”,一天到晚事情多得不得了,忙得很,“而神气无变”,实际上他内在的修养,神与气,没有受外界影响,那么忙碌,内心没有变动。人要修到这个样子啊,可以做帝王,可以做帝王师,可以做领导人。“俯仰万机”,一天忙得呀,一万件各种各样的事,都是拖累,可是他内心是空空洞洞的,“淡然自若”。
“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一般人只抓到了自己的外形,抓到了外界的一切事情,而不回转来找自己生命的那个真谛,所以感觉生命是痛苦,是拖累,是矛盾的。“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因此这些人不懂道,自己不能得道,在这个人世间,虽然有个肉体,有个灵魂,自己没有找到灵魂的真谛,自己也变成一个机械人,“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不能跳出物质世界的束缚,而真懂得一个人生。
——《庄子諵譁》

当我们在入世的时候,一切的作为、起心动念,要能当体即空。用禅宗的话讲,叫当下即是。你入山修道,在没有见到空性之前,人了山仍然有烦恼。如果在入世中做得到当念即空,不受世间法影响而动摇,用不着入山已经出世了。就是说身不出家,心已经出家。在世间而念念本空,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心中没有紧张忙乱,这样叫作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的名号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修持路线,是不离世间,修出世间法,而最终成道。这也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有的同学常说要再做几年事,然后就去山林住茅蓬。他把山林和世间分成二样了,山林也是世间啊!山林修道不如世间舒服,你们没有住过不知道。
当年我一人住到庐山顶上,每天两顿饭,为了省洗碗的麻烦,碗筷买了四打带去,水要翻过两座山去取,因为我不会挑,挑回去也几乎泼光了,只有用两手提,每趟要四十分钟才提两桶水。山上白云漫漫,云里面没有神仙,都是湿气,身上衣服都是湿的,所以要吃辣椒和姜发散。其它像米、芋头、菜、油、盐都要到山下去买。自己做饭吃,吃完了几乎累得不想打坐了。吃过的碗都泡在水里,一洗又是半天。好不容易天晴了,哪里能打坐,赶快去打柴,还要趁天好晒干。本以为上山好好修行,多多打坐,结果五六个月下来,坐不到五六次,去你的吧!把东西一丢,下山去了。
你们要去住一人茅蓬,受得了吗?有一次三个朋友一同上山住茅蓬,结果更糟,正应了那句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由此你知道,谁能够跳得出世间?你就算一个人住,总还要有人下山买包盐吧!你拜托一个人就劳累一个人,还是没有离开世间。古人说一个人“遗世而独立”,那是非常非常难的。
宝印手菩萨告诉我们,“若有缚,则有解”,被捆住了当然想解脱,“若本无缚,其谁求解?”若没有被烦恼捆住,何必求解脱?“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没有捆住,也没有解脱,就无所谓讨厌哪样或喜欢哪样,就证得涅槃。
禅宗的三祖去见二祖求法,三祖一身是病,非常痛苦,病是业来的。二祖问他为什么来,三祖答,请师父教我解脱法门。二祖就问,是谁绑缚了你?三祖说无人缚我,二祖说:“无缚何必求解脱?”三祖就悟了。他悟道了后,什么病都没有了,所以病痛也是自心把自己绑起来才有的。
我们常在生病中,你们生病了有药可医,我呢?今天晚上讲《维摩诘经》我就非来不可,虽然我很想休息一下也不行,这病无药可医,只有吃解脱药,自求解脱。你懂了这一段,就了解六祖的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要在世间烦恼中修,若没有烦恼,你也不需要解脱,也不需要佛法了。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