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张学兵:从炼胶工开始的工作人生

张学兵:从炼胶工开始的工作人生

阅读量:3676185 2019-10-22


▲ 点击蓝色“爱乒客乒乓球网” 关注
 国内专业有趣的乒乓球平台

张学兵
张学兵,1972年开始,先后就职于上海球拍厂、上海文教用品总公司,后从“红双喜”进入政府系统工作。
从小学徒到领导干部,张学兵的人生道路,和“红双喜”这三个字密不可分。“我18岁进厂,在红双喜乒乓板厂工作了7年,这7年的基层工作也给了我很好的人生磨炼。”在接受采访时,如今已经退休的张学兵如此表示,“后来当了领导以后,我一直和人说,我是从红双喜走出去的,我以红双喜为傲。”
从1972年进厂,到1979年离开,张学兵在红双喜乒乓球拍厂干了整整7年。“当时的红双喜乒乓板厂还在斜土路,现在是零陵路了,我进厂以后是看着上海体育馆造起来的。”尽管已经过去了30年,但是回忆起当年在红双喜工作的情景,张学兵的记忆依然无比清晰,“那时的红双喜球拍厂还是个小厂,我记得有一年的利润是96万元,那时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张学兵回忆说,那时工人们一进厂,首先接受的就是红双喜光荣历史教育。“创品牌不易,守品牌吃力。不能光靠守,一定要让红双喜走向世界,那时就是我们这些人的目标。”张学兵进厂当学徒,第一年干的就是厂里最苦的活儿——炼胶工,17块8毛4分的月工资,一拿就是3年。“当时我还瘦得很,还记得进厂第一年每月的定粮是36斤,那可是重体力活儿的标准,每月都吃得精光。”张学兵说,“那时工厂的生产条件差,工作是很艰苦的,但是大家干活儿非常认真,保证每一块胶皮都要合格。”
炼胶工苦在哪里?“一个是分量重。把橡胶从炼胶的滚筒上割下来的工序叫‘出片’,要把几百斤的橡胶从滚筒上不断拉下来,腰上、手上的力量要配合起来,那个工作是很累的,我的腰不好就是那时落下的毛病。”另外,橡胶和填充剂混合在一起,也是要靠人工搅拌的,“随着橡胶越揉越多,分量也越来越重,两只手都托不住,要用肩膀去扛的。而且橡胶刚出来是热的,手烫得不得了,但是还不能戴手套,因为戴手套危险,万一把手黏住拉进机器里,可能手就没了”。除了工作吃力,另外就是污染厉害。“那时工作时粉尘很厉害,其中一种粉尘俗称‘白炭黑’,吸到肺里去对身体伤害很大,容易造成矽肺病。”张学兵说,虽然工作时都戴着海绵口罩,但是用处不太大,“每次工作完,脸上、身上全是粉尘,洗都不容易洗干净”。当了3年炼胶工,张学兵被调到食堂当管理员,又干了4年。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工厂是请运动员来当质量检验员的,“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请知名运动员来厂里试打,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来调整,主要是板、海绵和胶水的调整”。那时的乒乓板材料是五夹板、七夹板,胶水则主要是猪血胶水,是用新鲜的猪血调出来的。“到了夏天的时候,猪血胶水臭得不得了,但这个胶水好在什么地方呢?球比较‘吃得牢’。”张学兵回忆说,“那时拉弧圈球是比较先进的技术,要求乒乓板比较‘吃球’,不能球一到板上就跳掉了。猪血胶水做的球板就有这个特点,虽然板的分量比较重,但是球‘吃得牢’。”
张学兵至今还保留着一张老照片,是乒乓球名将李富荣来厂里开球拍鉴定会时拍的,鉴定会就在食堂里开。“那时我们和运动员接触得多,李富荣、张燮林等人的球拍都是我们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那时每一层板到底有多少分量,都是用天平来称的,要精确到多少克,再用胶水一层层粘起来,然后在太阳下自然晒干,不能用烘干的。”张学兵说,那时大家都很关心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什么成绩,“因为他们是拿着红双喜的球拍去打的,国家队拿冠军就是我们厂拿冠军。”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红双喜乒乓球拍厂工作,张学兵也渐渐学会了打乒乓球。他当时还为自己做了一副乒乓球拍,并且到现在仍然珍藏着,“那时喜欢用重的球拍,我在七夹板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变成了八夹板,也算是‘个性化订制’。加了一层板后球拍比较重,所以我就把周边磨小了一圈来减轻重量,所以我的球拍比别人的小。那时地区比赛也多,我们的工厂在徐汇区,红双喜厂队就代表着区里的最高水平”。
在张学兵看来,那时工厂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工人们工作却都非常认真细致,“工作方法上,一种叫创新,一种叫坚守。从坚守传统的角度来说,我们做得很好,传承了很多宝贵的工艺。那时要创新很难,因为技术水平低,材料科学也落后,但我们把能够做好的工作尽可能做到极致”。后来离开红双喜乒乓球拍厂,去了文教用品公司工作,再到后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张学兵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当领导干部必须得在基层扎扎实实工作过,“在红双喜的工作经历让我懂得,只有在基层干过,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想法,才能真正把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好”。
在红双喜乒乓球拍厂的工作经历,也让张学兵打乒乓球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如今每周他都会打两次乒乓球,每次拿起球拍,仿佛都回到了当年在工厂里工作和打球的时光。去年,张学兵还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回忆自己与乒乓球的情缘,“题目是《我所知道的乒乓球拍》,是用‘羊郎’这个笔名写的”。他甚至笑言,自己在浦东当领导时,“最大心愿就是把红双喜弄到浦东去”。
从小学徒一路走来,几十年来张学兵一直关注着红双喜的发展,在他看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红双喜的今天。“过去工厂只负责生产,没有定价权,没有销售权,生产和销售是脱节的,所以大家积极性不高。因为你的产品质量再好,也就是这个价格,工人干好干坏一个样,产品做好做次一个样,没有市场信息,创新动力不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也知道这个产品该定什么价格,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就上来了,所以红双喜才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本文选自《小球大乾坤》
加入爱乒客乒乓球网官方QQ群:463323412

长按上方图片,马上关注爱乒客
爱乒客乒乓球网——中国最新锐的乒乓球网站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乒球资讯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