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grflp4WeiaX93pDtWzKyOZyiaLoOydl9hmGpqEYuQCj0lR0Jnibn8MJSEysvbKhFowmHqW8hAVCLoBA/640?wx_fmt=png)
寻找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煤矿遗址
作者:赵谦玺
1944年底,培黎工艺学校从双石铺迁到山丹后坚持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为了便于学生实习和解决学校的一些实际困难,开设了动力、制毯、纺织、玻璃、机械和煤矿等二十多个小型试验场地。
《艾黎自传》中这样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陶瓷组和玻璃组用的炉子需要不间断地供应煤,各处的锅炉需要燃料,整个学校冬天对煤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自己去买煤。 在离城4公里远的山里,自古就有煤窑,到处都在用老办法采煤。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jkQVDmeiagcNGTtGA8NibBJ7KxXic3nI7nng8e5VJrDNicR6peHdAibcnszDlHUTkzgP6I15ywxckFSAhIYulEribyw/640?wx_fmt=jpeg)
1948年的培黎学校煤矿
根据地质测量组的勘察和一些当地矿工提供的情况,我们派范文海和沃尔特·易斯利去了解是否能用竖井采煤,如安装锅炉和绞车,是否能开出足够我们一切需要的煤,除了自用之外是否还能生产一些煤以付开支。第一个矿井效果不理想,但第二个矿井效果非常好。学生们自己搞管理、会计和电路维修,自己开动水泵和绞车。附近煤窑的一些孩子成了学校的固定工人, 老矿工担任领班,范文海则当了经理。学校的煤矿还是很初级的,但已经从原始的生产条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且还为几百名矿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70多年过去了,山丹的发展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县城的面积不断拓展,许多培校当年的生产小组遗址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离县城较远的培校农场旧址还在,文物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标志和围栏。作为培黎学校最大的实习场地和重要的经济支撑的煤矿遗址还在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有关知情人。据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长王自刚和原县文管所王延璋主任讲,培黎工艺学校学校的煤矿遗址上世纪八十年已经列入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也设置了保护标志。我按照他们讲的地址寻找多次都没有找到任何保护标志。近日我查到了1987年文物普查的资料,里面有培黎学校煤矿遗址的详细记载,有文字也有方位绘图。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jkQVDmeiagcNGTtGA8NibBJ7KxXic3nI7nWOBJ5om55JicEQrswZdn2ns2ZIJD2SfJl1PDut4JHMQjRqYe8Y7IMPQ/640?wx_fmt=jpeg)
山丹培校煤矿方位图
文字记载:“煤矿位于山丹县城西南5公里处。1987年7月1日县文物局在文物普查时划定保护范围两处:一处为30x20米的原始煤窑遗址,为洞穴式,约有40度斜坡向地下煤层进伸;另一处为3x3米的封闭的半自动矿井口遗址,为竖井,口径3米。
该矿坐落于海拔1830多米的前窑山岗东北缘。遗址东和东北为广阔的四坝滩,西南均为山丘。山坳中有不少被弃或正在被开采的原始煤窑。甘肃省煤炭部门50年代在此建矿,设有铁路专线经过培校煤矿。荒凉的山坳也有一些挖煤工的住宅。由于有煤可挖,人们繁衍生息从不断烟火。”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jkQVDmeiagcNGTtGA8NibBJ7KxXic3nI7nX84j5ArQWXUechiaDwhKYAOice8AzSaSOHzv1YgTYK9QVtaJiaLv6dPcg/640?wx_fmt=jpeg)
我拿着图纸再次前往,但由于地貌改变太多,仍然没能找到。我用电脑工具截取了16幅2004到2016年间该区域的卫星地图,经过细致对比,最终确定了位置。只是由于社会发展太快,这里除了个别几个可以看出是煤矿遗物之外,就是蔓延到附近的新建厂舍。对于当时培校煤矿开设的情况,也只能从文字资料中去了解它的情况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jkQVDmeiagcNGTtGA8NibBJ7KxXic3nI7nC2PNCbNFd0dDuiasGiaN8ia733ibEBoIMibqv9lXfN6icYorEOlOczicZzLicw/640?wx_fmt=jpeg)
废弃的煤矿井口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jkQVDmeiagcNGTtGA8NibBJ7KxXic3nI7nZpfZ7upRkJibUxDvfNfoIH9Vp9hia7I93z1vx62KdJQsTR64icYlH3WdA/640?wx_fmt=jpeg)
煤矿遗址附近的厂房
路易·艾黎在《探索创造性教育纪事》中写道:开煤矿前……我们请来了华西大学任教的英国人布莱恩·哈兰德来山丹。他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地质专家,帮助我们建立了地质测绘组。随后又请来了华西大学的郭宗山和他来山丹担任专业教学……经过地质测量组的勘测,加上向当地老矿工调查,我们有了把握和依据,便派范文海和易斯利去探查,采煤是不是能搞竖井……他们终于搞成了,当然克服了不少困难。美国送来的钻眼机不配套,易斯利便改用风动,把汽车的引擎拆下来,改造成为空气压缩机,制成气动钻眼机,终于钻开了石头,进到煤层。竖井的煤层断面有三点六平米到四点二平米。两台十二千瓦的电动机带动着抽水机,扬程达到五十米高度,用二十五马力的蒸汽卷扬机出煤。第一次开采,产量不怎么理想,第二次效果不错。……当地旧煤窑的一些童工成了我们的固定工。矿工有七十人,加上修理组有一百人……日产五十吨。在当时的河西,这还是第一个半机械化竖井呢!
1953年底,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迁往兰州。培黎学校将资产进行了清点,并与山丹县进行了交接。1954年8月山丹煤矿筹建处成立。1955年9月在山丹培校煤矿原址上建设的山丹煤矿2号井破土动工,这是河西最早的机械化矿井。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jXWMnZFnsDTN07tVREibP9qEiaDOYtu13X7fZAX2icAeGz0sRY6oDvB0KKfmqs4qtnagicrT8MYbtEuA/640?wx_fmt=png)
完
来源:山丹艾黎纪念馆
◆本期编辑:辛瑞婷 ◆责任编辑:马应举 ◆审核:耿新福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vsg7ChMNh7Y9Qy92rQnnRicneMLUWdn5UQ3AzlxM6TAnolGk8JRvllBtZOgWfqOfJelmsPwaaJlLzuyXC4b6mw/640?wx_fmt=png)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新山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