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基础,多方共话肺癌精准治疗之路(上)
阅读量:3651305
2019-10-21
肺癌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治疗一直受到世界范围内关注,而如何抗击肺癌也是医学工作者孜孜不倦探索的课题。“精准治疗”概念的提出,对肿瘤患者意义重大,目前来讲,肺癌精准治疗的主要前提是精准检测,即通过基因突变的检测,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2019年9月14日,由扬州市抗癌协会、苏北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苏北人民医院肺癌联合诊疗中心主办的第六届扬州肺癌高峰论坛在扬州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国内多位肺癌领域专家接受采访,对肺癌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表了看法。
束余声教授、汪步海教授采访视频
苏北人民医院 束余声教授
肺癌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危害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肺癌早诊率大大提升。而早期肺癌大多可通过胸腔镜得到较好治疗效果,但一部分早期肺癌患者术后,还可能再次出现全新的原发性肺癌,对于这类患者在最大程度保护患者肺功能的前提下,会尽可能选择楔形切除、较为精准的肺段或联合亚段肺叶切除,使患者得到相对理想的生活状态。
苏北人民医院 汪步海教授
从设备的更新换代到放疗技术的改进,肿瘤放疗不断进步和完善,已逐渐更加精确和个体化。未来,不断发展的放疗将逐渐发展为肺癌全身系统性治疗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不同分期的肺癌患者,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回顾近年来肺癌治疗的迅猛发展,PACIFIC研究可谓掀起了肺癌治疗领域的“巨浪”,颠覆了局部晚期NSCLC治疗格局。重要的是,在该研究中并未观察到已知生物标志物PD-L1表达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所有患者均有获益。该研究提示我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极有可能成为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患者放化疗后巩固治疗的极佳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经得到的研究结果中,不同程度PD-L1表达情况对患者治疗获益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免疫治疗前进行PD-L1检测仍是必要的。未来,免疫治疗的最佳应用时机、治疗策略的优化及治疗持续时间等问题仍待我们通过更多研究逐一解答。
伍钢教授、袁双虎教授采访视频
武汉协和肿瘤医院 伍钢教授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NSCLC患者占据所有NSCLC患者的50%及以上。而老年患者往往器官功能、体能状况较差,且合并多种疾病,患者往往手术耐受性较差,给治疗创造了一定难题。
目前,对于如老年早期NSCLC患者这类不可手术以及不愿进行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可考虑应用立体定向放疗(SBRT),已有数据表明,SBRT可达到较好治疗效果,且具有较好安全性。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设备的发展带动技术的进步,放疗也已经进入到了精准时代,对放疗部位、靶区的照射误差已经能够以毫米为单位统计。对于上述无法手术的早期NSCLC患者,放疗已经可以成为非常可行的治疗手段之一,甚至对于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已竞相“斗艳”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放疗使局部病灶得到较好治疗,从而更好改善患者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
山东省肿瘤医院 袁双虎教授
精准放疗有两个层面,物理层面即准确找到肿瘤并进行精准照射,误差范围可以控制在毫米甚至亚毫米;生物精准则尚处于探索阶段,即目前还无法实现按照肿瘤特性进行照射。在放疗愈发精准的大背景下,对于心肺功能较差、年龄较大、不可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可选择SBRT进行治疗。已有数据表明,SBRT在长期治疗效果、患者获益程度等方面均不差于手术治疗。
未来,在基因水平层面上,精准放疗需进行的探索内容还有很多。既往曾进行的研究表明,基因水平的差异可造成放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的不同。基因检测手段是重要保障,应用二代测序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此方面的探索效率。初步得到的数据表明,约10%的患者应用同样放疗手段,易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未来若通过更多数据进一步证明这一结论,将极有可能更好指导放疗的应用。
陈海泉教授、王群教授、陆世春教授采访视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海泉教授
应用低剂量螺旋CT被证明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目前,在我国已将其广泛应用于肺癌筛查。与此同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我国肺癌发病无论在发病人群还是疾病类型,均与西方人群存在一定差异。这不由引发我们思考,即国外的筛查标准是否适合我国人群?为此,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研究、观察,结合不同类型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对于我国筛查出的较多存在肺部磨玻璃样病变患者,从评估其是否需进行手术到简化术前检查流程的探索,在使患者获益的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这些流程的优化,也使得我国通过早筛识别的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接近100%。
与此同时,随着精准医学已逐渐深入到肺癌治疗的方方面面,对于外科治疗也更加强调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包含术前检查、术式选择、术后随访等各个方面。流程的优化为患者带来了最直接的获益,目前,我国各分期肺癌5年生存率已经均高于美国肺癌联合会数据发布的数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群教授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逐渐成为百姓常规体检项目,越来越多肺部磨玻璃样病变(GGO)被识别及发现。既往有研究发现,肺部GGO中有高达90%比例最终病理显示向恶性肿瘤进展及改变,因此,肺部磨玻璃样病变一度引发了“恐慌”。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指南仅推荐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因此,目前为止针对并不符合肺癌筛查标准,但发现了肺部GGO的患者,其治疗是否合理,又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尚需通过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但理智地看,单一的GGO可持续随访、观察;而多发GGO,由于进展缓慢,同样可对主要病灶进行持续随访,以静制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苏北人民医院 陆世春教授
近年来,肺癌治疗发展迅猛,但在多种治疗方式“并驾齐驱”的态势下,手术治疗仍是肺癌治疗不可或缺或说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首先,在早中期肺癌的治疗方面,其他治疗手段尚无法达到可与手术治疗相媲美的治疗效果,可以说好的手术治疗是这部分肺癌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前提。而对于中晚期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肺小结节是外科医生临床诊疗常需面对的问题,针对不同部位、阶段的肺小结节,手术方式的选择也需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考虑。举例来讲,对于外部肺小结节,只需选择创伤最小、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而肺叶中下段小结节,常规进行术前三维重建,评估后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