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32讲|刘莉:新石器革命、早期陶器专用化和酿酒技术的起源

“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32讲|刘莉:新石器革命、早期陶器专用化和酿酒技术的起源

阅读量:3887188 2019-10-28



传播知识
启迪智慧
图书馆诚邀您参加
“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
新石器革命、早期陶器专用化和酿酒技术的起源
主讲人
刘莉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
主持人:陈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
讲座时间
2019年10月29日(周二)13:30
讲座地点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四教学楼553室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图书馆
协办单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讲座内容
在中国,陶器首次出现于两万年前,并且在新石器时代早期(9000-7000 年前)变得形制多样化,标志着功能专门化的出现。中国也因其早期酿酒技术的发展而闻名。然而,对于这两种技术之间联系的研究比较缺乏。基于对中国北方两个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临潼零口和宝鸡关桃园;距今8000-7000年)中陶器残留物(淀粉粒,植硅体和真菌)的分析,我们首次证明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北地区发生的三类物质文化的变化与酿酒技术出现有关:(1)驯化谷物(粟黍和稻谷)的传播,(2)小口鼓腹罐作为液体储存容器的出现,(3)利用两种发酵方法进行谷物酿酒的技术。这两种发酵方法为:使用发芽谷物进行糖化的谷芽酒,和使用发霉谷物和草本植物制麹而酿造的麹酒。两个遗址中酒的主要成分包括黍,小麦族野草种子,薏苡,稻,豆类,栝楼根,生姜,山药,百合以及一些禾本科植物茎叶。其中一些植物可能具有药用特性(例如生姜)。用这些方法制成的酒精饮料在古代文献中称为醴(谷芽酒),酒(麹酒)和鬯(小米加香草),首先记录在商代甲骨文中。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多样化发酵技术在中国的更深层历史渊源,也是已知世界上使用麹酿酒的最早实例。
主讲人简介
刘莉教授,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考古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1983年工作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87年毕业于美国天普大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后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2010年任教于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先后讲授《中国文明的出现》、《东亚考古》、《古代中国的艺术及信仰》、《考古学导论》、《文明的兴起与衰落》等课程。研究领域为聚落考古、新石器时代到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研究、淀粉粒分析与早期生业形态研究。著作丰富,发表专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国考古学》(剑桥世界考古学系列)等,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有力地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