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外国汉语学习者学完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并掌握了1500个左右的汉语常用词语以后,就会遇到词语用法的问题,尤其是同义词、近义词用法方面的问题,( 有的只是含有同一语素或在语法上有关联的词语)诸如“爱”和“热爱”,“办法”和“方法”,“参观”和“访问”,“常常”和“往往”,“从”和“离”,“不”和“没”, “搞”和“弄”, “忽然”和“突然”,“了”和“过”,“会”和“能”, “立刻”和“马上”,“看”和“看见”,“认为”和“以为”,“所有”和“一切”, “一下儿”和“一下子”,“不得了”和“了不得”等等。这些词语与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怎么用,常常让他们困惑不解。帮助他们弄懂这些词语之间的异和同,把这些词语恰当得体地运用到句子中去,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每个任课老师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如果准备不充分,课堂上学生一问,往往会搞得措手不及。
“老师,‘不得不’和‘只好’有什么不同?”
“老师,不和没。”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老师,“常常”和“往往”有什么不同?
我年轻时在课堂上,也常被学生用这些问题问住。有时紧张得直出汗。被外国学生问住,是很窘的。
一定要认真往下看
近义词语的用法对比,用的方法主要有两个:
一、是进行词语搭配,看一对儿近义词语能否与某个词语搭配使用。
二、是造句。就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具有交际意义的句子中去,看它们在同一个句子中能否替换使用。里面的一万来个例句,全是编者的原创。
大家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面向中国人的,它对词的解释方法是:同义互解。比如:副词“顿时”的解释是“立刻”,“立刻”的解释为“马上”,“马上”的解释又是“立刻”。这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不适用的。虽然“顿时和立刻”“立刻和马上”的意义相同,但用法却有不同。我这本书就是想通过词语搭配和例句来对比二者用法的异同。因为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用句子来对比它们的用法,既简单明了,又具可操作性。
一定要认真再往下看
方法操作 1
一、对比两个词语意义的异同
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基本上是根据教材上或词典里的翻译来理解词语意义的,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对词语的意义在汉语里并不相同或相近,然而通过翻译,它们竟成了同义词或近义词,这就给学生们理解和运用造成了麻烦。
例如,“从”和“离”英语都可以翻译成“from”但是在汉语里,这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都不同,“从”表示起点,是“从……时间/地点起/开始”的意思,而“离”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或两个时点之间间隔的时间。
可以说“从北京到大连坐飞机大概要多长时间?”,不能说:“离北京到大连坐飞机大概要多长时间?”
“从”有“经过”的意思。“离”没有这个意思。“北京到武汉坐火车要从长江大桥过”,不说:“北京到武汉坐火车要离长江大桥过 ”,“离”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距离。“离国庆节还有十多天呢。”不说:“从国庆节还有十多天呢。”“大连离青岛不远”也可以说:“青岛离大连不远”但是,“大连离青岛有多远?”,就不能说:“大连从青岛有多远?”。
“看”和“看见”英语都可以翻译成“see”但是汉语里这两个词的意思也不同,“看”是眼睛的动作和功能,只要睁开眼就是“看”,“看见”则是视线触到了目的物,是“看”这个动作产生的结果,“看”不一定能“看见”,但“看见”一定“看”了。“这么小的字,你不戴眼镜能看吗?”虽然也可以说,“这么小的字,你不戴眼镜能看见吗?”但是,前者说的是“看”这个动作能否进行,后者说的是,“看”这个动作能否达到目的——看见。
“你看见小张了没有?”和“你看小张了没有?”的意思是不同的。
方法操作 2
二、对比两个词的词性
两个词的意思可能相同和相近,但是,要看它们的词性有无差异,词性不同,用法一定有所不同。例如:“突然”和“忽然”,在很多句子中都可以互换使用。但是,“突然”又有形容词的词性,能做定语,可以说“突然事件”,还可以做补语:“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这种用法是“忽然”所没有的。“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突然”,就不能说:“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忽然”。
“大概”和“大约”意思也差不多,“你说这辆车大约得多少钱?”也可以说:“你说这辆车大概得多少钱?”,但“晚上,我得把新课的生词和课文大概预习一下”,就不能说:“晚上,我得把新课的生词和课文大约预习一下 ”另外,“大概”既是副词又是形容词和名词,“大约”只是副词。“大概”能做动词的宾语,“大约”就不能。“他的情况我只知道个大概”,就不能说:“他的情况我只知道个大约”。“大概”还能做定语,“请你把大连理工大学的大概情况给我介绍一下”,“大约”就没有这个用法,不能说:“请你把大连理工大学的大约情况给我介绍一下”。
“刚”(刚)和“刚才”学生也常常搞错,其实,它们一个是副词,一个是时间名词,“刚才”可以做时间状语也可以做定语。“刚”只用来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刚才的情况你都看到了。”不说:“刚的情况你都看到了。”“刚”做状语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是说话前几分钟,也可以是前几年。“刚走的那个人是谁?”也可以说:“刚才走的那个人是谁?”,“我姐姐大学刚毕业就参加工作了”不能说,“我姐姐大学刚才毕业就参加工作了 ”。
操作方法3
三、对比两个动词能否带宾语
意义相近的动词,看它们能否带宾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就不带宾语。例如:“旅行”和“游览”,“旅行”不带宾语,不能说“我们旅行了大连”,只能说“我们去大连旅行了”。但“游览”可以带宾语,可以说“我们游览了大连”“游览了大连的很多景点”。
“背叛”和“叛变”都是贬义动词,“叛变”不能带宾语。“背叛”要带宾语。“我对他那么好,他最后还是背叛了我。”不说:“我对他那么好,他最后还是叛变了我。”“他曾经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但是由于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背叛了自己的理想,掉进了犯罪的深渊。”不说:“……他叛变了自己的理想,掉进了犯罪的深渊。”
操作方法4
四、对比两个动词涉及对象的异同
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还要看他们所带宾语的不同,有的宾语可能涉及物,有的可能涉及人。“参观”和“访问”,宾语都可以是地名,例如:“代表团访问了北京”,也可以说“代表团参观了北京”。但是,“我们访问了这位老作家”,就不能说“我们参观了这位老作家”。
“爱护”和“爱惜”。“爱护”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爱惜”的对象一般是物。“要爱护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也可以说:“要爱惜公园里的一草一木”,可以说“要爱惜时间”,就不能说:“要爱护时间”,“要爱护年轻一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不说:“要爱惜年轻一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歧视”和“看不起”。 “歧视”有“看不起”意思,但是,“看不起”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歧视”的对象只能是人。“不能歧视学习不好的同学,应该帮助他们”,也可以说“不能看不起学习不好的同学,应该帮助他们”。“你别看不起这个小玩意儿,它的作用可大了”,不说“你别歧视这个小玩意儿,它的作用可大了”。
操作方法5
五、对比宾语的具体和抽象
有的动词可以带具体名词作宾语,有的只能带抽象名词作宾语,有的既能带具体名词也能带抽象名词。例如“有”和“具有”,“有”的宾语既可以是具体的,如有房,有车;也可以是抽象的:“人是要有点儿精神的”。而“具有”只能带抽象名词作宾语,可以说“他具有高贵的气质,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就不能说“我具有一个华为手机,”“他/她具有一个漂亮的女/男朋友”。
“产生”和“生产”,“产生”的宾语多是抽象名词,“生产”的宾语是具体名词。例如,“中国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不说:“中国悠久的历史生产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正确的思想和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不说“正确的思想和认识是从实践中生产的”。“我们公司是生产芯片的”,不能说“我们公司是产生芯片的”。
“达到”和“到达”,“达到”带抽象宾语,“到达”要带具体宾语。“这项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能说“这项技术已经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代表团预定明天上午到达北京”,不说“代表团预定明天上午达到北京”。
“失去”和“丢失”,“失去”的宾语是抽象事物,“丢失”的对象是具体事物。“我对学习外语已经失去了信心”,不说“我对学习外语已经丢失了信心”,“他不小心把护照丢失了”,不说“他不小心把护照失去了”,“我的手冻得已经失去了知觉”,不说“我的手冻得已经丢失了知觉”。
操作方法6
六、对比动作行为主体的异同
动作行为主体即动作发出者的不同也是动词用法对比的一个方面。例如“上课”和“上学”。“上课”的行为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上学”的行为主体只能是学生。“昨天你为什么没来上课?也可以说:昨天你为什么没来上学?”“孩子一般六岁上学。不说:孩子一般六岁上课。”
“颁布”和“公布”。“颁布”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机关或领导人,而“公布”的行为主体可以是政府机关或领导人,也可以是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一般单位或个人等。
“国务院今天颁布了第31号令。”也可以说:“国务院今天公布了第31号令。”“老师,HSK的成绩什么时候公布?”不说:“老师,HSK的成绩什么时候颁布?”
“逼近”和“靠近”的意思都是接近某地点、时间或程度,使彼此间的距离缩小,但是“逼近”的动作行为主体一般是移动着的,“靠近”的行为主体可以是移动着的,也可以是静止不动的。“船慢慢地靠近河岸”。也可以说:“船慢慢地逼近河岸。”“天色已经逼近黄昏。” 不说:“天色已经靠近黄昏。”“靠近窗户的地方放着一张床。”不说:“逼近窗户的地方放着一张床。”“我住的地方靠近马路,所以特别吵。”不说:“我住的地方逼近马路,所以特别吵。”“今天的气温已经逼近40度了”。不说:”今天的气温已经靠近40度了。”
操作方法7
七、看动词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
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动作动词,可以对比它们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也就是说,它们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人可控制的还是人不可控制的。例如,“降落”和“落”,都表示物体从高处向下运动,但是,“降落”是人可以控制的动作行为,而“落”除了人可以控制的,还表示人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慢慢地从空中降落下来”,也可以说“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慢慢地从空中落下来”。“飞机就要降落了,请大家坐好,系好安全带”,不说“飞机就要落了,请大家坐好,系好安全带”。“秋天了,树叶都落了”,不说“秋天了,树叶都降落了”。“太阳快要落山了”,也不说“太阳快要降落山了”。
在句子中做状语的副词也有能否修饰自主动词或非自主动词的区别,例如:“逐渐”和“逐步”。“逐步”一般修饰自主动词,不能修饰非自主动词。“逐渐”就不受此限。既可以修饰自主动词也可以修饰非自主动词。“他的汉语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也可以说“他的汉语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天逐渐黑了下来”,不说“天逐步黑了下来”。“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不说“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气候正在逐步变暖”。
操作方法8
八、对比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时态”
对比两个动词的用法还可以看它们表示的动作行为是未然态、已然态还是将然态。例如,“祝”和“祝贺”。“祝”用于未然态,即动作行为或事情发生前,“祝贺”用于已然态,即动作行为或事情发生之后。“祝你考上理工大学”,只能在高考前说,“祝贺你考上了理工大学”,则是在考上以后说。送行时说“祝你一路平安”,就不能说“祝贺你一路平安”。“演出结束后,领导人上台与演出人员合影,祝贺演出成功”,不能说“演出结束后,领导人上台与演出人员合影,祝演出成功”。
副词修饰动词同样有个时态的区别。例如“立刻”和“顿时”,“顿时”只能修饰已然的动作行为,“立刻”就没有这个限制,“他的歌声刚落,观众席上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也可以说“……,观众席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但是,“立刻”可以修饰将然的动作行为,“顿时”就不能。“请大家立刻上车,我们马上出发”,就不能说“请大家顿时上车,我们马上出发”。
操作方法9
九、对比词语所在的句子能否有主语
有些近义词语做谓语时,有能不能带主语的区别。例如“听说”和“据说”是口语中常用的两个词。可以说“听说他出国了”,也可以说“据说他出国了”。但是,“听说”可以加主语。“我听说他出国了”,“据说”就不能有主语,不能说“我据说他出国了”。
还有用“只见”,“只听”的句子也不能有主语,而“见”和“听”就没有此限。“走进阅览室,只见同学们都在静静地看书看杂志”,也可以说“走进阅览室,见同学们都在静静地看书看杂志”。但不说:“走进阅览室,我只见同学们都在静静地看书看杂志”,
“玛丽呢?”“我见玛丽正在操场锻炼呢”不能说:“我只见玛丽正在操场锻炼呢”。
十、对比两个词语所在句子主语的人称
例如“一定”和“千万”,课堂上常常用“一定”来解释“千万”,这样解释无可厚非,但是,也给学生使用这两个词带来困惑。实际上它们的用法是不同的。用“一定”时,句子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或第三人称,而用“千万”时,句子的主语只能是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你开车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说“我开车千万要注意安全”。但可以说“我开车一定注意安全”。“今年寒假我一定回国”,不说“今年寒假我千万回国”。“今天晚上他一定来”,不能说“今天晚上他千万来”。“你的生日晚会我一定参加”,不说“你的生日晚会我千万参加”。
“务必”和“必须”也是如此,用“务必”的句子,主语是“你”、“你们”或“我们”,一般不说“我务必……”,“他务必……”,而“必须”的主语可以是“你/你们/我们”,也可以是“我”。“明天早上你务必六点以前赶到车站”,不说:“明天早上我务必六点以前赶到车站 ”。“星期一的会你必须参加”(命令),也可以说“星期一的会你务必参加”(要求)。但“星期一的会我必须参加”,就不能说“星期一的会我务必参加”。
十一、对比它们所在句型的异同
“或者”和“还是”在英语中都可以翻译成or。所以这两个词留学生常常用错,以致使区分二者的用法成了初级阶段考试的保留试题。选词填空,判断正误,总少不了这道题。
在汉语里,这两个词并不是同义词,“还是”既可以用在疑问句中:“你喜欢喝茶还是喜欢喝咖啡?”,也可用在陈述句中,“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都坚持每天锻炼一个小时。”
“或者”则只能用于陈述句,“晚上我常常看电视或者跟朋友聊天儿”。
“宁静”和“安静”,“安静”可以用于陈述句,也可以用于祈使句,而“宁静”只能用于陈述句。可以说“晚上,游人散去了,湖边恢复了原有的宁静”,也可以说“晚上,游人散去了,湖边恢复了原有的安静”。“请大家安静一下,我念个通知 ”,就不能说“请大家宁静一下,我念个通知”。
“千万”和“万万”是对近义副词,但是“万万”多用于否定句,而“千万”就没有此限。“雪大,路滑,开车一定要小心,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也可以说:“……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到了那里千万来个电话,免得家里挂念”,不说“到了那里万万来个电话,免得家里挂念”。
“常常”和“往往”,“往往”多用来说明情况或事情有规律的发生,它的出现要有一定的条件,有必要的语境交代,单句一般是不能用“往往”的,“常常”就可以。能用“往往”的句子,大都能用“常常”替换,但能用“常常”的句子,不一定能用“往往”替换。例如“为了早日把这本书写出来,他往往工作到深夜”,也可以说“为了早日把这本书写出来,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他常常去图书馆看书”,就不能说“他往往去图书馆看书”。要说“下午没课的时候,往往去图书馆看书。”“往往”也不能用于表达愿望、希望等未然态的句子,“这个公园离学校很近,以后我们可以常常来”,就不能说“这个公园离学校很近,以后我们可以往往来”。“有空儿常常来我这儿玩吧”,也不能说“有空儿往往来我这儿玩吧”。
十二、对比两个形容词修饰中心语的不同
意义相近的形容词,要看他们所修饰中心语的异同。“美丽”和“漂亮”意义相近。可以说,“这儿风景很美丽”,也可以说,“这儿风景很漂亮”。可以说“这个姑娘很漂亮”,似乎也可以说,“这个小伙子很漂亮”,但是“美丽”就只能形容女性,不能形容男性,只能说:“这个姑娘又聪明又美丽”,不能说“这个小伙子又聪明又美丽”。
“重大”和“重要”。“重大”只能修饰事物,不能修饰人,“重要”可以修饰人。“他参加过很多重大的国际比赛。”也可以说:“他参加过很多重要的国际比赛。”“出席今晚招待会的都是一些重要人物。”不说:“出席今晚招待会的都是一些重大人物。”“这个会议很重要”。不说“这个会议很重大”。“此事关系重大。”不说“此事关系重要。”
形容词还有能否做谓语的区别:例如:“重要”和“主要”。它们都可以做定语,但“主要”是个非谓形容词,不能作谓语。“重要”可以。“我来中国的重要任务是学习汉语”。也可以说:“我来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语”。“这个语法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懂会用。”不说:“这个语法非常主要,一定要弄懂会用。”
十三、对比两个名词是可数的还是不可数的
对比近义名词的用法,可以看它们可数与不可数,例如,
“车”和“车辆”,“车辆”是车的总称,是不可数名词,不受数量词修饰,“车”是可数名词,可以说“一辆车”,不能说“一辆车辆”。“他刚买了一辆新车”,不说“他刚买了一辆新车辆”。“你的车是什么颜色的”,不说“你的车辆是什么颜色的”。
“书籍”和“书”,“书籍”是抽象名词,不可数,“书”是可数名词,“我想去书店买一本书”,不说“我想去书店买一本书籍”。“要提高自己,只有多读书,多实践”,不说“要提高自己,只有多读书籍,多实践”。
其它如 “桥”和“桥梁”、“楼”和“楼房”、“纸”和“纸张”等都属此类。
十四、对比它们的音节,音节不同,用法肯定有所不同
例如,“男”和“男人”;“女”和“女人”。可以说,“我们班有两个老师,一个男老师,一个女老师”,不能说“我们班有两个老师,一个男人老师,一个女人老师”(后者是日本学生最常说的错句。)
“沉重”和“重”。“沉重”只描写抽象的事物,而“重”没有此限。“这个月的任务很重”,不说“这个月的任务很沉重”。“这个箱子很重,大概有二十多公斤”,不说“这个箱子很沉重,……”。“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沉重。” 就不能说“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重。”
“爱”和“热爱”都是动词。“热爱”的宾语只能是抽象名词,
不能是具体的人或物,“爱”的宾语没有此限。“我们热爱祖国”,也可以说“我们爱祖国”。“我爱他”,就不能说“我热爱他”。“他女朋友爱哭”,也不说“他女朋友热爱哭。”
十五、对比词语感情色彩的不同
同义和近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用法自然有不同。例如:“成果”、“结果”和“后果”。“成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而“后果”是贬义词。它们不能相互替换使用。“要让全体国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说“要让全体国民分享改革开放的结果/后果。”“身败名裂是贪污腐败分子的必然结果。” 不说“身败名裂是贪污腐败分子的必然成果/后果。”“酒后驾驶的后果不堪设想。”不说:“酒后驾驶的结果/成果不堪设想。”
“自豪”和“骄傲”,“自豪”是个褒义词,“骄傲”用“自豪”的意思时是褒义,用“自大,看不起别人”的意思时是贬义。“我为能成为这个球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也可以说“我为能成为这个球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你这次考得不错,但是不要骄傲,还要继续努力”,不说“你这次考得不错,但是不要自豪,……”。
十六、对比两个词语适用的语体: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一对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能适用于不同的语体。有的适用于口语,有的则适用于书面语。例如“别看”和“虽然”;“眼看”和“马上”,“拿手”和“擅长”,“看法”和“观点”等。前者多用于口语,不能用于书面。后者常用于书面语,或口语书面都能用。
“别看她不太爱说话,她可聪明了”,也可以说,“虽然她不太爱说话,她可聪明了”。“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理由”,就不能说“别看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理由”。
十七、对比它们使用场合的异同
对比同义和近义词语用法的不同还要看它们的使用场合,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政治凉快、拿手好戏、鱼健康吗?)
“机密”和“秘密”是同义词,“机密”用于正式场合,“秘密”可以用于正式场合也可以用于非正式场合,“机密”只用于国家或团体,不用于个人,“秘密”既可以用于国家和团体,也可以用于个人。“这是一份机密文件,一定要好好保管 ”,也可以说“这是一份秘密文件,一定要好好保管”。“要保守国家的机密”,不说“要保守国家的秘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小王有男朋友了”,不说“我告诉你一个机密,小王有男朋友了”。“他们已经秘密来往一年多了”,不说“他们已经机密来往一年多了”。
“头儿”和“领导”的意思相同,但是“头儿”含有随便、不庄重的意味。当面称呼领导为“头儿”时,有亲切的含义,背后称呼时表示不太尊敬。在正式和庄重的场合一定要使用“领导”,不能用“头儿”。“他是我们单位的领导”也可以说“他是我们单位的头儿”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决不能说“各位头儿,各位朋友,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
还可以举出一些方面,比如形容词和动词能否重叠使用等,
有的形容词能重叠使用:“高兴“,可以说“高高兴兴”,“高兴高兴”;“愉快”就不说“愉愉快快”。“漂亮”可以说“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能说“把孩子打扮得美美丽丽的”
自主动词和动作动词一般可以重叠使用。“看” “看看”,“听” “听听”,“锻炼” “锻炼锻炼”。
非自主动词和不表示动作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感冒” 不说“感冒感冒”、“受伤”不说“受受伤”、“害怕”不说“害怕害怕”,“有”不说“有有” “希望”不说“希望希望”等
但主要的,有以上这些方面,课堂教学是不是就基本能应付了。
后面的话:
词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一般是与短文教学同步进行的。课堂上,当然应以短文教学为主,词语教学为辅,词语教学是为短文教学服务的。但是走出课堂,用语言交际,如何运用词语造出正确而得体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说,词语教学和短文教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短文提供了词语出现的语境,决定了词语语义的唯一性,而理解词语的意义当然也为理解短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从课堂教学的步骤看,要处理短文,首先要处理课文中的生词,到了词语短文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就难免对遇到的同义和近义词语的用法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怎么分析同义词和近义词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堂上学生问的主要是一对词语的用法有什么不同。老师哪怕能指出两个词语用法的一点不同来,就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切不可用“这两个词一样,没什么不同。”来搪塞和敷衍。要知道即使两个完全同义的词,用法也不可能绝对一样。不然另一个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