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再次“跨界”成功,她参与设计的作品“梦想家园”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她美滋滋跑到巴塞罗那领奖,并且晒出光彩照人的领奖照片。
消息传回国内,没想到,不仅没有让大家翘起大拇指赞“才女”,反而引发了群嘲。
首先,其作品“梦想家园”其实是她的别墅,她以业主身份指导设计师工作,花费6年时间建好,自己顺便也成了建筑大师。
其次,这个奖是野鸡奖,报名费330美元,每年设立41个奖项,选出200多位获奖者,虽然奖项前面挂着美国,其实是个伊朗人办的。
后来又有辟谣,说江一燕并没有抢夺设计师的功劳,她正好在巴塞罗那做活动,顺便过来看看,又顺便拿着获奖证书照了张像。
但是好事者查了该奖项的官网,在该作品的Design Team里,江一燕确实排名第一。
由此,江一燕跨界进军建筑设计领域的雄心大白于天下,这不是她第一次跨界,一则笑话展示了她的全能。
著名演员江一燕在支教时,有一次直到天黑还没有走回学校,忽然发现前面有一户农家,就想去借宿一晚。敲门,一位老大妈隔门问道:谁啊。
江一燕对着门喊:中国影视女演员,音乐创作人、歌手、文学家、摄影家、慈善家、山区支教老师、公益爱好者、建筑大师。
老大妈大吃一惊,连忙说:可住不下这么多人。
笑话只是笑话,但江一燕爱跨界是出了名的,问题是跨界搞那么多头衔干什么?别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头衔越多越好使。
在流行散名片的时期,经常会收到那种名片上印满头衔的老板:某某企业的经理、某某公司的董事、某某协会的理事......正面不够使,还得把反面印满。
看着很土,其实很有用。在外面混社会,头衔多说明关系广、路子多;假如收到名片的人一看,发现跟名片上的人在同一个协会,顿时就能拉近关系。
混社会的老板如此,体制内的官员也是如此,一边日理万机一边刻苦深造,升官的同时拿下学位。
更有甚者,有官员还喜欢到大学兼任客座教授,当年重庆的王局长,一人就挂了20多个学术头衔,其中不乏名校。学问大、懂得多,才能更好的指导工作,才能踱着步子慢悠悠地说:你们要加强......巩固......科学发展......稳步提高......全面提升......加快推进......
爱跨界爱头衔的这股风气,自然也吹到了演艺圈。演员跨界成为必修课,有哪位知名演员没当过导演,不多了吧,诸如出唱片、写书、出摄影集、办书画展......已经算小儿科。
演员火起来后,借着名气跨一下界,是捞金的好办法。就像那几年流行出唱片,甭管唱得怎么样,知名演员有了一张唱片之后,就可以到各地的演唱会走穴,自己唱一句,把话筒递向观众席一起唱两句,在荧光棒和呐喊声中,拿走几十万出场费。这比拍戏容易多了。
人有多方面的兴趣,加上多方位赚钱的欲望,跨界没什么,跨界的时候给自己弄一些头衔也算合理。但是,最怕跨得太多跨迷糊了,迷失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那些名片印满头衔的老板,一般不会是好的企业家,做不出什么好产品。
那些头顶学术光环的官员,好虚名,不接地气,不见得能为群众踏踏实实服务。
至于那些跨界跨多了的演员,摆弄那一大堆头衔的时候,还有空琢磨演技,拍一部好作品吗?
反正江一燕作为演员,作品是乏善可陈了。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则故事,多年前张学友做客央视的《艺术人生》,朱军用采访内地艺人的一贯口吻,称呼张学友为“艺术家”。
按咱这里的规矩,一辈子就演过两三部电影或唱过三四首歌的人都能称艺术家,张学友作为四大天王之一,唱歌、演戏、舞台剧......跨了那么多行当,当然必须是艺术家。
但张学友听到这个称号,赶紧推辞,摆手说“我只是名歌手,唱歌的。”
瞧见了吗,在商业化那么重的香港,张学友都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直到现在年近六旬,他不拍电影了,也没去当导师,只是年复一年的开着演唱会、唱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