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运河,首提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沟,但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主要利用原有的天然湖泊,开挖少部分河道将其连通。隋代时的淮扬运河也是沿袭此种方法,利用天然湖泊,再挖些河道沟通,所以河不直,弯道多,线路长。
史载的最初的运河渠化的专家是唐代的先容。扬州水利专家先容进言,润州(古镇江)与扬州一江之隔,漕船过江至扬州,要绕江至瓜步沙尾,由仪征运口进出,不仅要多走60里水路,还经常正在江中被风涛漂溢。因此,齐浣接受先容建议开伊娄河,唐玄宗准奏,从瓜洲至扬子桥,长25里,将运河和湖分离,截弯取直,既削减江上漂溢之灾,还节约往途费数十万。同时于伊娄河口设坐伊娄埭,建斗门,开纳税收。伊娄河开通后,漕运年总量最高达400万石,可见瓜洲船运的繁忙。
明代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渠化,专家却是宝应的平民柏丛桂。应该说直到明代,扬州运河整体上的河湖相连的情况并没有改变,仍是利用邵伯、高邮、宝应、白马诸湖作为河道,漕船从湖中通行。由于湖面宽广,风高浪急,漕船如同行驶在大海之中,常有覆溺的危险,尤其是从宝应至高邮界首一段经常出事,船只沉没很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高邮湖、宝应湖之间沿湖仅有一道土堤,以致屡修屡圮,费工费力,吏民苦不堪言。特别是元末群雄并起,长年战乱不止,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历来被称为淮河洪水走廊的宝应至高邮一线,仅靠一道土堤,难挡百里大湖的汹涌狂涛。汛期一到,常常决口毁堤,不但宝应运河东大片田庄泡在水中,广大里下河地区也随之成为汪洋泽国,运河的运输功能难以实施。
柏丛桂,元末明初宝应湖西(今金湖县)人。他不怕位卑言轻,主动向朝廷上书,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观察,提出了两条治理运河的建议,并且得到了采纳和实施:
修建湖堤。1376年,他上书朝廷建议烧砖头,从宝应至界首造六十里砖堤。这是宝应湖堤六十里淤陷难治之堤,所以,柏丛桂上书很快即获得批准,高邮州知州赵原督造砖堤,以便行舟。朝廷以督造砖堤的诏令,给柏丛桂一个圆满的答复。
倚湖直渠。他继续沿运河考察。他觉得新筑的砖堤虽然比较牢固,但并非万全之计。因为船只仍在湖中航行,水面开阔,风急浪高,凶险依然存在。便再次建议,从槐楼至界首开一道直渠,两面筑堤,河湖分开,以保航船安全。此议州县均置之不理,未予上报。柏丛桂为拿出依据说服朝廷,不辞年迈,亲自勘测。湖中多淤泞草莽,水下坑洼不平,行走非常艰难,他以牛代步,坚持继续察看。洪武二十八年(1395),柏丛桂绘图附书,陈述利害,直接奏于朝廷。开宝应直渠,即月河,从槐楼往南挖直渠40里,以备冲决。明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淮扬一带征用民工56000人,给他率领修建河堤槐楼40里这个宏伟的工程。大功告成后,乡人称为“柏家堰”。后人曾总结邗沟的十三变化,第九变即他的运河渠化。
柏丛桂长期奋战在治水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治理水患作出了一定贡献,他开挖“倚湖直渠”的治河主张,当时被人总结为“必有重堤,左右翼夹,与湖隔离,运道乃安”,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创新。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间,依靠这一经验,扬州先后开成康济河、宏济月河、邵伯月河和界首月河,一系列工程使淮扬运河航道基本上摆脱了湖浪的威胁,船舶航行在与湖分隔的运河中,奠定了今天里运河的基础。他是提出河湖分离的第一人,并亲自组织实施,使运道逐步走上坦途。
在宝应纵棹园维修扩建时,在竹深荷净堂红木桥东北的树丛里,堆放一批青灰色的大砖头。每块长尺余,宽五寸,厚三寸。有一块背脊上铭文清晰,“洪武九年×月,泰兴县××乡张××督造”,即当时的砖头。这是他创造的见证,可见也是动用多地之力,才使之设想变成现实。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微小宝
监制:东方红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给我们留言,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站删除。
玩掼蛋,拿红包!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手机掼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