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纪录片下的中国文化

纪录片下的中国文化

阅读量:3845187 2019-10-27


择一事,终一生     这部纪录片最打动人的,是人,是每一个勤勤恳恳的文物修复者,他们每个人都认真做事,安心生活。这样子的状态真的是让人非常的羡慕。在他们的身上没有世事纷扰,岁月一派静好。这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很多人都希望活得更纯粹一些,能够专注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要为了其他事情费神。而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气质,对于时间的都有一种超然。“过几年”,“也就5、6年”他们对于时间都是如此般的轻描淡写。而再看看他们的工作似乎又可以理解了,他们经手的是上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在有百年历史的紫禁城内工作,时间在他们身上变得很是模糊。
      重重宫门背后,他们隔绝了浮世喧嚣,每天触碰的,是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文物。

1做了就是一辈子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个三集的系列纪录片,讲的就是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的日常,全世界只有一件的国宝,可能已经残破不堪,怎样被工匠们的巧手复原,成为广大群众在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展品。穿越千年的神秘,他们手中的日常。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

匠人精神
      还原这些“文物医生”的日常形态,是这部纪录片最接气,也最成功的地方。这些修复师对待文物,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样战战兢兢,反倒是透着一股子寻常日子的云淡风轻。在他们的平常言行中,感受到了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匠人精神纪录片起码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一个起点,让我们认识了一群执着又从容的有意思的人。也衷心的期盼在保护的这条路上,他们能够走得更坚实,更完善。



       国宝只有一件,修复工作是一项只允许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需要全神贯注。而且内心要很平静,基本上要达到“青灯古佛”的状态,才能通过物品与古代的能工巧匠对话,与自己内心对话。

+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会有人用十年时间,修缮《清明上河图》;会有人“浪费”一生,与钟表为伍。会有人为了佛像的一只手,来来回回不断完善。所谓匠心,是在你看来无比枯燥,我却能不厌其烦,乐到高潮。

+
修的是物,却也是心
        屈峰曾说:“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
              一份工作能做一辈子的人,值得敬佩!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