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抵达了漳州。
天上正下着雨,一阵阵忽大忽小,把古城濡染得水雾氤氲。老城区规模不大,但保存较完整,几条石板老街如棋盘般横竖交织,临街的闽南骑楼式建筑之间偶尔会夹杂几座南洋风格的小洋楼。建于北宋的文庙就坐落在老城区修文西路的深巷瓦屋之间,朱梁碧瓦,高廓轩朗。紧邻的香港路上伫立着“尚书探花”、“三进宰贰”两座明代石牌坊,仿佛在暗示牌坊与文庙之间的某种因果联系。
漳州史上俊彦辈出,这不能不提到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朱熹知漳之际正是闽南佛道盛行,寺观遍布之时,朱熹深感将人生寄托于彼岸世界的神佛庇佑并不能真正救危济困,要拯救时弊惟有以儒学为范。为此他办官学,兴文教,定礼仪,易风俗,知漳虽仅一载却政绩彰著,遗泽深远。经他“教化”,漳州风习大变,文风蔚起,士民“服习诗书,敦尚礼义,”漳州遂有“海滨邹鲁”之称。
古人云:“孟子生而杨墨熄,程朱出而佛老衰”。儒学自唐末渐趋式微,经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精神反思到朱熹集前儒之大成,缉故理新,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途,抵达“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境界的儒家理学思想体系, 世称“三纲八目”。朱熹集中阐述这一思想体系的《四书章句集注》19卷便是在漳州首先刊出。理学从此在漳州薪火相传,根脉深植。明代中叶以后王阳明的“心学”一度盛行,唯漳州学界秉持朱子之学不为所动。漳州名士黄道周即为朱子理学一脉相承的明末思想家。
漳州城区不大,所辖地区却不小,其中位于西南沿海的东山岛距漳州约150公里,比泉州还远。但在这座并不太知名的小岛上却有着众多的自然和人文胜迹:有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铜山古城”,戚继光曾在此驻守抗倭,郑成功曾在此屯兵反清,花岗石砌就的城墙依旧雉堞严整、浑厚坚实,依山势盘桓起伏。城内的关帝庙伫立在一片临海的山冈上,如仅看外貌,难以想象它竟是全国四大关庙之一!移居海外的闽南人将此东山关帝神灵的“分神”迎请至港澳台各地,使之成为港澳台数百座关帝庙的亲缘祖庙。关庙前有一奇石名“风动石”,状若巨球,底部与磐石相接处仅为数寸,几乎悬空,风吹石动,却千百年踞立不倒,可谓大自然的杂技表演呢!
漳州城下辖的南靖县,是福建土楼的两处主要集聚地之一。土楼中最享盛名的“四菜一汤”就在南靖书洋乡的田螺坑村,登上村旁一侧山头,即可俯临这一席上天的飨宴!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童话般的民居建筑就这样散落点缀在山环水绕、轻黄浅绿的闽西大地上,或连绵或攀叠,若聚米若布棋,仿佛是客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神迹。
走进客家土楼,可以感受到客家人和睦共处、互助友爱、和善好客、怀德重教之风,正如门联所书:“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客家土楼不啻是一种建筑形态或生活形态,更是源自中原儒家伦理的文化形态。
2008年,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文章说,称移居台湾的漳州后裔有读书传统,故后来从政者众多,如吴敦义、王金平、吕秀莲、萧万长等人祖籍均为漳州;在台的泉州后裔则具经商天赋,举台塑创始人王永庆、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等为例。引述在此,聊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