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山东省2020年专升本40%改革
声明:文章源自知乎
作者:三亩涅普顿
一纸文件省事省钱还搞出了政绩
高中玩了两年,高三努力考上211,你说人家孩子聪明,不学也会,一看就懂,天资过人。本科玩了三年,大四努力考上985,你说他们青年逆袭,迷途知返,浪子回头,不忘初心。专科玩了两年,专升本成功,顶多就是个二本,你说人家小人得志,罪该万死,以后就不能让这种人升本。可平时学习差一点的,真的是不努力学习吗?现在的孩子都是靠自己,跟当年包分配的可不一样,你们不学出来就有编制,这不有人去了教育厅吗。现在孩子都有危机意识,平时一点习也不学,他肯定也不想专升本,也肯定考不上。全世界参加奥运会,一个国家就只能出俩人,咱们中国不就吃大亏了,以前能得50块金牌,现在就能得俩。好一点的专科往年能升本60%,你卡40%不和这样是一个道理吗?况且专升本是学生自己的事,又不是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还参加学校的预赛吗?
学生反映考试问题,你偷梁换柱,大谈教育,明目张胆地说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人。北大少录取一个学生,完全不会影响河南整体的志愿情况,河南招考院三次投档,三次退回,竭尽全力去争取,河南的教育资源可是比山东还紧张啊,每年100万人高考,咱比人家宽裕,咱为啥就是不让学生考试呢。
有人说,所有学校都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你高考考的好不一定大学的成果比人家好,照你这么说你怎么就能肯定好学校的后60%就比差学校的前40%学的差啊?你自己就没法比较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差距。你们还说要是每个学校划不同的资格比例,才是不公平。可你怎么给老百姓交代啊?俺孩子考了500多分,人家孩子考了200多分,你们说:你俩孩子都一样,就是按政策500多分的不能考专升本,200多分咱们祝愿他升本成功。这个500多分的孩子大学里不管做了什么,我敢说他基本的学习素养,文化基础都比200多分强,都比200多分更适合参加考试,升入本科。在中国谁敢否定高考成绩?谁敢否定高考的选拔?12年的积累最后成了一张白纸,那清华北大的都是傻吗?
明白的人说这个改革前不靠因,后有恶果,八成是个面上的政绩工程。我一合计,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浏览山东政务信息网,专升本的回复里都有一句话“该政策已对引导专科(高职)院校低年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了良性竞争氛围。”这句话是意思就是因为专升本改革,山东的专科教育得到了发展。真的是这样吗?发展教育一分钱没多花,一点事都没做。追加预算拨款了吗?教学内容质量提高了吗?你就这么一个文件,啥实际内容都没干,就告诉老百姓,教育搞的越来越好,还贴到网站上耀武扬威,实际情况你让学生说说真的有什么改变么。
《南方都市报》有一篇评论里讲了考试和教育的关系,总结一句,专科教育打铁还需自身硬,专升本改革提升不了整体水平,教育怎么发展,靠的是实质的内容,不是一场考试。最让人不解的是你说有积极作用,就有积极作用吗?有啥证据?这么喜欢大数据,这个成果能量化吗?
“山东干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习惯于“向后看”,看有没有成规惯例可循、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 这是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说的,这次讲话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向后看,看到了八十年代实行现在已经取消的高考预考。向后看,看到了计划经济下发指标,不允许充分竞争。专升本从人数,关注度上跟高考考研没法相提并论,但是只有这一个考试,是可以自行操刀改革的。为什么不去折腾高考和考研,为什么不给高中生和本科生设置40%的升学限制,因为国家不允许,人民不允许。
刘家义书记在这次讲话中说“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专升本争议的答案或许就在于总有些人去寻找利益,不过牺牲的是一个个平凡的家庭。
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不是无知就是无耻,无知做的不对叫做错,你明知不对还去支持,叫作孽。老百姓凭本事吃饭不丢人,我劝你这种人不要信口开河。
———————————正式调查————————————
公平公正该为教育的发展让路吗——山东专升本改革到底在争论什么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山东2017级的没有获得专升本资格考生,那只有一个字“惨”。争论许久的山东专升本改革终于在2019年的夏天被搬到了台面上,距离2020年考试还有8个月。利益的角逐已经展开,获得报名资格的学生竞争压力会大大降低,但没有资格的学生考试都考不了。争论的双方都没有否定这个政策有很大的缺陷,并且是通俗易懂的缺陷,但是争论的焦点并不一样,支持者是从高职高专的发展出发,反对者则更加关注这个考试本身。看清政策到底合不合理,除了要理清学生们反对的声音,还要辩证看待专升本考试和专科教育发展的关系。
1一
政策下发时2017级的同学已经开学,对于高分学校的低分考生十分不利。大学的录取已经结束,相当于17级学生,不明就里的就被挖了坑。在学生选择完学校后才发布,等于强迫参加这种提前不知道规则的博弈。如果早发布,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分低的专科,给自己在40%内上个保险,或者选择复读,可十月份显得为时已晚。政策的弊端首先影响着学校的录取,如果这个政策在填报志愿前就被广而告之,那志愿的分布就会平均化,成绩与学校水平的不对称,高分学生流向洼地,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高水平学校的发展。现在之所以没有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大部高考学生不了解这一政策,报考志愿时不了解这个情况,学校也不会告知。如果给考上本科学生在填报志愿前通知:平时成绩不足前40%的不可以报考研究生,最基本的影响就是改变考生对学校的选择。
在政策发布之后,也没有及时传递给学生,甚至很多辅导员老师也没有即时通知。对政策信息的获取的确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但是应该没有人在一开学之初就决定自己会专升本,学生并不熟悉新的环境,存在盲区。截至到2019年七月初,发布政策页面的浏览量只在8000左右,截止到昨天浏览量在9000多。
2二
40%的标准是明显的一刀切,学校间存在差异是一个事实。比如本科院校专科,提档线就在本科线附近,很多学生已经超过了本科线,对比之下,民办专科,2017年分数线仅仅170,而且都没有录满。今年山东省文科本科线高达503 专科线更是降到了150,分差350分已经大于北大清华到本科线的分差,很多优秀的高职院校分数集中在高段,都在400分往上。高考高分的学生在大学都拼命的学习,也只能有40%的人可以报名。而剩下的60%,即使他们成绩和能力也远远好于其他学校,也失去了报名资格。
在本科学校中清华的前40%和山大的前40%都很优秀,但是这种优秀也存在着人们必须承认的差距。山东省是教育大省,分数线高,教育资源紧张,每年山东专科段学生甚至比其他省份所有高等教育的学生还要多。其他省份比如湖南和黑龙江实施类似政策,与山东省的现状相差较大,它们的分数线低,学生数量少。而与山东相似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都没有实施。纵观全国只有几个省份实行对报名资格的限制,而不是教育部门所回复的目前在国内多个省份实施,这一点要讲究实事求是,不应该混淆视听。
由学校的成绩和全省统一考试的成绩确定录取,基数和标准不一样,在设计原理上就是有矛盾的。40%的分界线也很值得推敲。首先这个数字来自何方,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法律依据是什么。最起码为什么是一个整数,科学的统计调查得出的期望是整数的概率很小。选拔性考试依靠的是具体的每一分每一段,绝对不能含糊。如果一个审判广大学生命运的决定就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值,那这个数字很不负责任。
3三
有学生反应专业排名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分差在十分之内,那这个成绩的参考价值就很低。排除监考的因素,就是出题和评卷没有做到科学和严谨。把平时考试纳入选拔体系,在出题的形式上首先要保证以原创题为主,但现实情况就是自己的老师出题,很多都是熟悉的题目,有的甚至还建立了题库,老师不仅画出了范围,还突出了重点。阅卷的现状则是任课老师评阅自己班级的卷子,没有机制确保阅卷的质量。
我们注意到很早全省大部分地级市高中的期末考试、一模、二模都已经做到原创出题,全市统考,统一阅卷,一卷两评,除了监考的要求不及国家考试标准,其余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专科期间的考试。而与高中成绩相关的本科自主招生也只是参考高中成绩,并没有影响到正常的高考,哪怕是高中一次也没有考过试的人,也不妨碍他被录取到名校。这不是拿高中和大学相比,而是探讨国家考试的底线,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现状就是平时考试的严谨程度还不及高中,用这种成绩去决定一个人与本科无缘,显而易见是荒谬的。
遗憾的是即使在改革的文件下发以后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做出改变,山东省教育厅和各个学校没有组织过一场高考水平的考试,这也是为什么2017年发布的政策到落地前才有人发声,这两年的时间观望最终成了失望。据不少同学反映考试作弊严重,成绩水分较大,评价严重失真。部分反映问题的同学接到电话回访时被教育厅的官员反复质问是哪个学校的哪一个学生作弊,有什么证据证明成绩不真实。学生害怕被学校批评或者被作弊者报复,还有碍于面子,担心举报之后被同班同学看作小人,往往匆匆挂断电话没了下文。
综合评价(平时成绩)的争论还在于成绩的构成,据了解多数学校的单科成绩具有过程性分数,有的占比60%以上,这部分是不会落实到期末卷面上的。过程成绩评判是否有主观因素,教师在对学生主观评价的据是否合理,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平时什么都不会学生往往考的会很好,根据了解一部人是因为跟老师关系好搞权力寻租,一部分人运用高超的作弊技巧浑水摸鱼。
如果没有人举报作弊,我们就能说不存在作弊吗?因此不需要什么证据证明作弊,只要没有一个严格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后的结果就无法让人信服。就像把高考的标准降到普通考试,一个允许将手机带入并且4G信号满格的考场,准备了三年的高中生是不会参加的。高考成绩与高中成绩差异巨大,最广泛的原因就是平时成绩不真实,所以对作弊者最大惩罚就是高考,只有最严格的考试才能将这些坏蛋驯服,这种现象换成专科生和专升本考试也是一样。作弊和规模无关,100个人有80个人作弊,和100个人有8个人作弊最终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包庇8个人,包庇80个人,都是一种恶。这不是对哪一个人不公平,这是对所有专升本学生的不公平。取消对作弊投机的包庇,就是对诚信考试的最大支持。
升学考试从报名到考试到评卷再到录取,最开始的就是报名资格的获取,如果平时的考试像高考一样严格,才能保证报名资格的公正。因为报名资格是一切的前提,整个考试的流程每一环节到要做的严谨,开始从出发点就失去公平和公正,在评卷和录取环节就算做到天衣无缝,也没有意义。
4四
有一部分支持政策的学者认为改革使学生提高了对日常学习的要求,这有点本末倒置和剑走偏锋。关于考试的改革,应该先讨论考试的问题,再解决教育的问题。专升本是一个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它的本质就是一个考试,而专升本能给日常教学带来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则与这个考试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也不是必须的责任。维护公平公正是这个考试的底线,目前这个底线受到了质疑,就应该先解决这个矛盾。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好的,只是这个出发点不应该是专升本。高职高专的发展应当打铁还需自身硬,寻找自身的推力,别寄托于外界的拉力,自身教学管理的问题不是通过一场专升本的变革就能解决的。
说到底考虑专科结束后干什么是一个选择权的问题,专升本是职业教育输出的一种途径,教育部门应该做的是引导,而不是强制选择,任何一个出口都不应该设置陷阱。专升本想选拔什么人才应该体现在考试大纲和试卷内容上,如果专升本的录取需要参考专业课的水平,就应该把专业课纳入考试范围,考试的科目就算有十科,大家也只是会质疑考试的科学性,而不会考虑公正和公平受到挑战。通过专升本去影响日常的学习也显得过于片面,专升本只是毕业学生的一个方向,它是本科的起点,而不是专科的终点,只用专升本去指挥引导专科(高职)教育不是科学的方法。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能力素养不一定体现在日常的成绩中,有很多技能是不能被完全量化的,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它源于课堂,却又不局限于课堂,以实用为本,坚持实事求是,切勿脱实向虚。反对专注应试能力的人应该考虑平时的考试也是考试,支持改革的学生所诟病的考前突击,不注重日常学习,在平时的考试中也会出现,难道平时考前突击跟专升本之前突击学习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在报名资格的刺激下也会催生一批专攻平时卷面成绩而忽视技能本身的应试主义者。
专升本更应该看作是从职业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转变,它考察的不应该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是一个专科毕业生攻读本科的水平要求,是脱离职业教育所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理论功底。就像高考和考研一样,通过这场考试不意味着毕业,而代表你通过了选拔。这也是专升本相对于教学过程独立的体现,通过竞争提高整体学生质量可以体现在控制毕业率上,规定一小部分人不能毕业,要比限制一大部分人不能专升本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按照支持者的思路,挤不进这前40%的学生就应该破罐子破摔了。
5五
教育部门回避问题的态度不利于真实信息的对接。浏览山东政务信息网时发现大部分关于专升本的留言的回答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大量的复制粘贴,答非所问。学生的诉求说的很明白,提出的问题容易理解,比如有人说这个政策不公平,如果教育部门认为政策公平就应该回答为什么公平,而不是告诉你这就是公平。一个不合理的政策,与它颁布的时间没有必然关系,人们争议的是合不合理,“三年早知道”不是一个不合理的政策合理的理由。
教育部门所答复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可能也与现实脱节,教育界的专家和官员大部分学历较高,没有接受过现在的专科(高职)教育,对于高职高专的改革绝对不是仅仅通过理论的推演就行的,那太理想化了。与其让没有接受过专科教育的专家影响舆论,不如多听一听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的心声,百家争鸣,各路发声,不如深入基层,找百姓一探究竟。即使是老师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学生是当事人,是他们参加考试,他们对专升本结果的看法才是最真实的看法。提出反对意见的学生只是要求一个同台竞争的机会,而不是要求本科院校直接录取,他们无意挑战专家学者的权威,无意阻止教育改革的进程。教育部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边,不能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如果非要站队,亦希望不要站在作弊投机者的一边,而是站在诚信考试的一边。
拿高考类比是想让大家看清楚专升本不过是一场考试,他跟高考很像,高考不能接受的事,专升本也不应该接受。恳求大量高学历的朋友放下对专科生傲慢与偏见,为什么来专科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当他们想要倾诉受到的不公时,不要一句“高中干嘛去来”就打发他走。部分媒体和专家评论这次改革时,带偏了节奏大谈高职发展和职业教育前进的方向等问题,就是不谈公正和公平。把考试弄得失去了公正和公平,职业教育就会飞黄腾达了么。这两个概念专科生可谓深有体验,以前专升本没门槛,谁有本事谁考,谁考上算谁的,凭本事吃饭,问心无愧,这就比现在公平。本文叙述的前三个部分的问题都是确实存在的,到目前为止教育部门没有回应和处理。对于支持政策的学生所言的按要求好好学习折射出这种学习态度也是功利心态。政策本身不合理,所作所为再符合政策,也不影响对政策不合理的质疑。
国家重视高职发展,用心提升职业教育的分量。但在山东省的现状是高考考研都没有限制平时成绩,结果专升本限制,是对高职高专的不信任吗?这算不算带头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呢?还是说专升本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就会对考研和高考加以平时成绩的限制,引发人的无限联想。我们注意到,2019年国家已经降低了对本科自主招生比例,自主招生爆出地问题和争议也让人们回归考试本身,回归公平与公正,国家更希望单纯地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学生。国家对考试的态度才是最应该被专升本所汲取的,国家支持公正公平,山东的教育部门应该落实公正公平,而不是空谈职业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在于能平等的对待接受职业教育的每一个人,无论这种平等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是社会环境自发形成的,还是政策支持或人为引导的。
山东专升本资讯中心
最权威的升本资讯在这里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