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在电影工业方面最大的变化,是“邵氏”旗下的大将邹文怀脱离“邵氏”。
1970年,邹文怀以四十万港币的家底,同何冠昌创办嘉禾,给邵氏电影王国造成了严重打击和竞争压力。
嘉禾创办初期惨淡经营。邹文怀利用自己早期在邵氏担任制片经理的便利,四处为“嘉禾”筹措资金,铺开院线,并且挖走邵氏当红小生王羽,所以“嘉禾”首开局面的影片《天龙八将》、《独臂拳王》,都获得了近百万的票房。
但是,即便如此,面对实力雄厚的邵氏,“嘉禾”的生存仍是举步维艰。
直到翌年因起用自美国回港发展的李小龙主演轰动一时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创下了320万港币的票房纪录。之后,《精武门》以450万港币的成绩再度刷新了香港的票房纪录。
1972年,李小龙与邹文怀合组“协和影业公司”,创业作便是《猛龙过江》。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小龙迅速成为香港第一位国际巨星,并应邀主演美国华纳公司摄制的《龙争虎斗》,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功夫明星。
嘉禾也趁机迅速成长崛起,很快发展为仅次于邵氏的第二大公司”。
次年,国泰停止生产,片场为嘉禾收购。从此,嘉禾取代了已于1970年结业的“国泰”,跟“邵氏”分庭抗礼。
李小龙改变了嘉禾的命运,也成为香港电影的重要转折点。随后1973年李小龙猝死,给“嘉禾”一个意外的打击。幸运的是,又有许冠文加盟,主演《鬼马双星》,卖座打破了李小龙的纪录,许氏兄弟的喜剧作为一个品牌在“嘉禾”形成了风格。
随后是成龙和洪金宝的加盟,洪金宝自导自演的《三德和尚与舂米六》(1977)、《赞先生与找钱华》(1978)以及《肥龙过江》(1978),以轻松逗趣的武打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
之后是成龙的《A计划》、《警察故事》系列,由于成龙的外形更加讨巧和灵活,加之对美国默片喜剧精华的借鉴和本人挑战体能极限的拼命精神,因此成就比洪金宝更胜一筹。
自此,成龙的功夫喜剧成为“嘉禾”长胜不败的法宝。到了八十年代初,嘉禾形成了明星云集的全盛时期。
邹文怀,广东潮州人。1957年进入邵氏,任宣传部主任。之后全权代理邵逸夫负责邵氏制片。
可以说,邵、邹配合,相辅相成成就了邵氏电影帝国,邵勤力而格局能大,能用人,有魄力;邹则足智多谋,能放权给不如已者。两人的结合,标志着香港电影的起飞。
张彻曾这样评说两人功绩:“无邵的勤奋,香港电影不能如此‘高速起飞’,形成好莱坞之后的‘制造梦境的工厂’,没有邹的善于放权,不能从工厂解脱而迅速建立独立制片人制度,在工厂衰落后,香港电影就不免会有一个时期处于低潮如美国、日本。两人先后相承,维持了香港电影二十余年的繁荣局面,不得不说是气运。”
1970年,由于自身的理想与邵逸夫在公司发展方向方面产生分歧,而出走创建“嘉禾”,并逐渐发展成规模仅次于邵氏的第二大公司。此后与许冠文、成龙等采取合作方式拍片,对香港电影产生重大影响。
邵氏与嘉禾的首次冲突是《独臂刀》版权之争。邹文怀从邵氏挖走主演《独臂刀》的王羽,与日本合拍《独臂刀大战盲侠》。
邵逸夫指控“嘉禾”侵犯版权,最后对簿公堂,官司打了一年。之后,嘉禾虽然败诉,却依然找王羽拍“残障功夫片”《独臂拳王》。之后在李小龙与许冠文的签约上均告失利。这与邵氏一向奉行的大片场制度大有关系。因此而难以网罗要求独立的人才。
1971年,与罗维四维公司合作《唐山大兄》、由于李小龙的加盟,改变了嘉禾的命运,也成为香港电影的重要转折点。至此,嘉禾与邵氏的竞争角逐拉开了序幕。
1971年,邵氏的《天下第一拳》轰动欧美。1972年,《精武门》继续破香港票房,开发欧洲、美洲和中东市场,造成世界旋风。邵氏则以张彻、楚原、程刚等为主将大拍武侠片抗衡应对。
嘉禾的崛起,一大原因是根据七十年代美国电影业风潮,推行独立制片人制度。这是七十年代风行欧美的制片制度,其要点:由一个独立制片人,署名监制、出品人或导演都可以,在一家有发行网(或院线)、有企业组织的公司,以有限的财务支持下拍摄电影,事先在题材、剧本和主要演职员反复面征得资助公司的同意,事后由则由该公司控制其发行权。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自负盈亏。
与工厂式的电影制作相比,独立制片人制度一是减低了财务负担,二是独立制片人有了较大的自由发挥创作的空间,因而打破了制片厂模式的束缚,使电影制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邹文怀很少干涉电影人的创作,并且同意演员参与分红,甚至帮他们开设自己的制作公司。如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等。
“嘉禾”的这种独立制片制度不仅繁荣了当时的电影业,更为日后的香港电影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密集列了不少资源。
#香港电影史
#香港电影转型期之嘉禾
@大ON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