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这是“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对师昌绪先生一生光辉事迹的高度评价。
师昌绪先生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是师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这位学术大师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家国与个人的命运,在师昌绪先生人生的起点时,就已经联结在了一起。“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年幼的师昌绪第一次对“国家”二字有了深深的触动。可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他能做的只有在学习上拿出超乎寻常的勤奋和用功。
1941年高中毕业,师昌绪先生认为中国要强盛,就必须有自己的钢铁工业,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他考取国立西北工学院矿业系。至于为什么选择矿冶系,师昌绪先生的想法很简单,“当时有一个说法,一个国家贫穷,主要是地下东西没开采出来,所以我就选了矿冶系。”
1948年,师昌绪先生赴美留学。1952年,由于抗美援朝,师昌绪和钱学森等35人,成为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学者。他不得不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从事合金钢及其相关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了三年。最后他们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他们迫切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这封信由他送往印度驻美大使馆转交国内。
对师昌绪表示不理解的人比比皆是,这其中就有他的主管科恩教授。科恩从报纸上得知师昌绪想回国,他便当面询问缘由,并表示如果嫌待遇低、职位低,他都可帮忙解决。但师昌绪回答:“我是中国人,应该回去帮助建设中国。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比比皆是,但现在中国很落后,需要我这样的人。”
师先生对于回国的想法还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在被列强欺凌的旧社会长大,留学美国后冲破一切阻碍回国,一干就是几十年无怨无悔,就是抱着一个强国的梦想。”报国一生、雄心壮志就是师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18年漫漫求学路,吃窝头也要回国的师昌绪从未忘记当初的理想。“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任你选。”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对刚从美国回来的师昌绪说。结果,35岁的他主动选择了生活工作条件远不如北京上海的沈阳,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中科院金属所在沈阳,而他的专长在金属材料。沈阳金属所李依依院士回忆说:“作为一个指挥者和领导者,师先生善于发挥和利用大家的长处。大家一起加班加点,一起下厂,彼此互相信任,齐心协力,共同攻关。”师昌绪先生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极大程度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
沈阳金属所的关德慧,在师先生82至85岁期间担任他的秘书兼助手。在他眼里,师先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先生。他回忆说:“先生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是他有很多好习惯。先生非常勤奋,他每天鸡鸣即起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也不休息,总是精神饱满地工作,对自己分管或参与的每项工作都给予关注。”师先生还非常关注青年人。他对国家基金委创新团体的考评中特别强调,考评一个团队不要只看重是不是有知名科学家,是不是有院士,更要看重这个“大家”下面是不是有一批成长起来了的年轻人。师先生正是这样一个重视下一代发展、关注年轻人成长空间的前辈。
90多岁的时候,师先生经常说,他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就决不罢休。”师先生将发展中国科学事业为己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为中国梦事业的兴起添砖添瓦,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
师昌绪先生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真正代表中国的材料科学水平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2014年11月10日,师昌绪先生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96岁。他留给我们的空心涡轮叶片,助推中国一代代战鹰起飞,他的付出,他的创造直至今天依然在释放着能量。而在2015年年初时,感动中国节目把迟到的奖杯送到了师昌绪夫人的手中,她说:“师昌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人,不过他有一颗报国的心,他是尽了他的能力,我相信每个人能力虽然有大小,这个只要踏实工作,又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将来都能感动中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强国之路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师昌绪先生求学期间,经常奋斗到半夜一两点,正是这样孜孜不倦的精神才有了后来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我们青年人,应该像师先生一样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永远都保持有一颗追求科学的赤子之心,热忱且不倦怠。这样才能让精湛的技术、纯真的科学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坚实动力。只有科技得到了保证,我们的人民才能对国家有安全感,对未来有期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有时代担当的精神。鲁迅先生曾说过:“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正是一种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我们生于这个时代,这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壮志凌云铭报国,勤学苦练兴科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有担当、有责任,已经成为新时代对我们每个青年人的要求。
师昌绪先生的人生是“美”的,这种美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师先生用忠诚、担当、奉献、自律在他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将历千万祀,与日月同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人生无悔是不易的,但让人生有意义是相对容易的: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发挥自身所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就时代与中国梦征程之间的“大美”与“大同”。
国之重器,工大荣光。师昌绪先生毕业于西北工学院,也即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无数的志士仁人在这里砥砺前行,漫漫求索。师昌绪先生正是西工大校训“公诚勇毅、三实一新”的践行者。我们当代青年就要以师老先生为榜样:活着,就代表一种敢作为敢担当的责任;躺下,就代表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身为西工大学子,我们要时刻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奋斗目标,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这一代任重而道远。身为未来国家之重器,应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精粹,与时俱进应当世时代变幻,开放思想创一代精神文明。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创世纪强国,兴中华繁盛。大国崛起之路,漫漫其修远,吾辈定当全力以赴,敢为人先。
我们民族的精神——报国最壮;我们时代的风采——奉献最美。师昌绪先生的精神,犹如灯塔,照亮前行之路;而我的人生追求,循正道而成高材。我们的一代,是正在发展的一代,也是代表祖国希望的一代,正如毛泽东先生所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面对历史的洪流和祖国发展道路之艰,“虽千万人,吾往矣”。
排版:安鸿儒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西北工业大学 梁玥莹
校核:万金 漆宇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