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太监往往很“娘炮”,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太监多勇武,与军事的关系很紧密。
太监跟军武沾上关系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皇室喜欢任用游牧民族或边疆汉人为宦官,如权宦高力士、仇士良等。这些人生长在民风强悍的环境,往往身怀武艺、弓马娴熟。而出身内地的宦官,若想为皇帝重用,会武功知军事显然是一条捷径。唐中后期的权宦鱼朝恩、霍仙鸣等人,先后被唐皇任命为监军并掌握禁军神策军,以助中央鎮诸将、平节度使,在某种程度上全因宦官普遍尚武、有军事训练的背景。
有宋一代虽重文轻武,但太监练武的情况依然继续。其宦官是有系统、大范围地练武,而且随身配备武器,以作保卫王室之用。
明代的太监继承唐代尚武的风气,不少宦官成为监军太监,担任锦衣卫、东西厂的领导,并且出现了不少有战功者,如朱棣麾下来自女真族的宦官王彦,就曾在靖难之变中率精骑三千夜袭,大破盛庸。永乐朝时,王彦更是镇守辽东,还参与了朱棣远征漠北、瓦刺之役。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也曾在下西洋途中用兵马六甲、斯里兰卡,可见明初的太监有不少都是知军事的。
到了清代,皇宫每年都会在小太监中选拔出一些身强体健的年轻人学习武术,最后武功高强者就在皇帝身边留用,保护皇帝安全。除了紫禁城,太监总管还会挑选一些技勇太监到圆明园当差。英法联军攻打圆明园时,身在园内的技勇太监使用弓箭和长枪,与法军英勇战斗,区区几十名技勇太监在击杀数名法军后,全部英勇殉难。技勇太监的战斗力、勇气,比起清朝的八旗和绿营兵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