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舞台装置工作坊——
运用西方当代实验手法讲述中国传统故事
主办: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中心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德国奥芬巴赫艺术与设计学院
合作单位:江苏省戏剧学校
导师:德国奥芬巴赫艺术与设计学院尼娜·佐勒教授
助教/翻译:德国奥芬巴赫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邬羽乔
戏剧构作: 旅德青年编剧、剧评人程月旻
团队教师: 设计学院教师卢毅、曹景德、徐旻培、曹斌华
昆剧表演:
统筹:叶晓妤
艺术指导:赵荣家
杜丽娘A:顾预
杜丽娘B:汤加妮
杜丽娘C:贺欣欣
司鼓:单立里
古筝:刘嫣然
琵琶:竺妍楠
萧埙:姚琦
化妆/服装:朱越等
参加同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生;影视学院舞台美术专业本科生
吴海卓书记宣布《牡丹亭》工作坊展演开幕式开始
剧本:《牡丹亭》
此次工作坊将现代舞台设计中的沉浸式剧场、互动装置、多媒体灯光、戏剧表演等要素相结合,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
创作过程
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西方的舞台概况以及创作手法,以《牡丹亭》的剧本和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于《牡丹亭》的白话文解读为资源。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一些有关身体语言的肢体训练和人体图形抽象绘画等练习。
通过前期的练习,同学们对集装箱现场进行测量,做一些简易的模型装置。后期与演员和导演不断沟通深化舞台表现形式,采用先舞台后演员的创作方法。
程月旻老师作为这场表演的戏剧构作,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理解《牡丹亭》的各个片段,丰富舞台内容。戏剧构作是中文新名词,它的原词'Dramaturgy'在西方语境中“戏剧”对应“drama”,“构作”对应“ergon”,就是说怎么样去构架一个剧场艺术作品。
短短的两周时间同学们用当代的舞台设计语言形式对它做出回应和诠释,召唤出这种古老剧种的青春生命。
舞台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演员。昆曲《牡丹亭》演员的语言动作极其重要,这种当众发生的表达形式往往比场景更为生动,因此这是一场设计师与演员共同完成的作品。
展演作品
《矛盾.系列一假山石/矛盾.系列二门》
作者:姜超 张颖
灵感来源:第五章外:男女四书她都成诵了。
概念:男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女四书是《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何时知识的获取是以性别为前提,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杜丽娘勇敢去爱的勇气产生鲜明对比,情与理之间的矛盾贯穿整部戏剧,作品便是从这里展开!
作品发展:系列一:以传统园林中最常见的假山石为视觉重点,喷绘周围环境色的喷漆来隐藏装置,以之矛盾来体现稳固的木凳堆叠出不规则且极具危险的视角,常见与隐藏、安全与危机阐述戏剧背后的社会情况。
系列二:以四书中书的材质来表达柔软,金属钢丝来表达社会下的封建制度,软硬之间诠释情理矛盾,钢丝网上的绳子虚拟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群,以南艺旧址的门为对象,外砌的纸浆阶梯拟构女四书对女性的坑害,侧面赞美杜丽娘大胆逐爱的精神,期待每个人物都能在白纱下透过虚拟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轮回》
作者:郑琼洁 凌霄
《牡丹亭》剧本中杜丽娘还魂后对走出冥界记忆的描述:一般儿轮回路,驾香车,爱河边题红叶。便则到鬼门关逐夜的望秋月。(第五十四折 闻喜)
以“冥府”为界,前为“人间”,后为“还魂”。从杜丽娘的视角考量,前“人间”有父母、丫鬢和先生,后“还魂”有柳郎和道姑;独独在“冥府”,她是完全孤独的一这一阶段是剧本中杜丽娘这一角色成长的重大转折。
《轮回》装置以穿越的过程为设计重点,借鉴了原文中“车”的概念,取圆形和正六边形的基础形态进行组合:其中圆形象征着“轮”;正六边形内外十二个面可均分为三个部分,对应杜丽娘在“人间”、“冥府”和“还魂”三个阶段,通过 剧本和昆曲表演在每个阶段中提取不同的元素,以绘画的方式,将这些元素融和为一体,绘于正六边形表面;装置旋转的滚动方式象征着“回”,在滚动的过程中观者可以体验到-种特殊循环。
《梦蛇/就木》
作者:宋子燕 胡嗣鹏 周姣
梦蛇
杜丽娘被父亲的权力禁锢在闺房中做女红,就像被钉在闺床上。她在无聊的“打绵”环节中进入了睡眠。卧榻上,她的潜意识将棉花纺织成一团追逐自由的梦境,冲击并松动了父权。在被压抑的纯白、端庄之下,这个女孩在睡梦中流露出她难以掩盖的生机、野性和力量。这团看似洁白、柔软温巢,显露出蛇的面目,四散而去。梦蛇意味着智慧(觉醒)、性欲和诱惑,那正是她即将经历的蜕变。
就木
梦中短暂的觉醒和欢愉令人留恋,却如桃花源,一去而不可复得。寤寐思服,她的情感和生命正像她手中的花瓣一样片片凋零、无可挽还。他爱我?他不爱我?她摘着花的瓣,声声数尽绝望;天摘着她的命,步步行将就木。
《盈盈弱弱似楚梦/楚梦》
作者:王辉 董林
灵感来源: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该语句出自《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在梦见与柳梦梅云雨之欢后来到牡丹亭寻梦,却只是南柯一梦,心生郁闷。”
概念:通过看似真实存在的多层重叠纱布的堆叠,实际触碰之时方如梦境般不可触及,来表现杜丽娘梦境的触不可及。
如何发展:初期:在初期设计了后景为大块的纯白色半透明布与贯穿其中的反光丝网相搭配的半圆形舞台,以后期加上灯光在反光丝网上的眩光反应,营造出梦境的若即若离质感。
中期:在原始大块白布上用大刷进行书画的随意绘制,以此作为一种理解的信号。树枝垂帘由半空延伸至地面以此来传达从梦中延伸出现实的杜丽娘的感情。
末期:舍弃了贯穿其中的木桩与树枝垂帘,仅通过单纯的片状语言来诉说空间上的间隔感觉。通过拓印在半透明纱布上的图案,以及随机性自然留下的墨汁营造出虚拟之感,后背景的巨幅刷印出的山水从人需仰视的角度即触不可及上延伸至地面,配以横向的真实树枝与印染之后的光滑纱布肌理,讲述了杜丽娘梦境的似梦似幻,似若真实的感情。
《牡丹别梦》
作者:宋凯 郑旭楚
灵感来源:径曲梦回人查,闺深佩冷魂销。似雾蒙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
概念:在我看来,杜丽娘的梦不仅是一个梦,它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态度,-种观念,对冲破世俗的渴望以及自己内心欲望的释放,梦境,如同现实般,却遥不可及。牡丹亭的场景是一一个院子,在我的认知里,园林花窗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牡丹别梦》中,窗户可以就是一扇简单的窗户,也可以代表古代封建思想对杜丽娘的禁锢,甚至可以是沟通梦境与现实的桥梁。轻盈的白布就像进入美好世界的大门,伸手想要进入,却感觉永远都有一层隔膜。外景的涂鸦,是西方比较流行的,我想通过强烈的反差风格,表现出杜丽娘所向往的世界。
《弄影》
作者:吉栩贤 杨坤 刘阳 吴菲然
灵感来源:《牡丹亭》第三十二出 冥誓 画阑风摆竹横斜。惊鸦闪落在残红榭。
概念:蝴蝶效应/静电反应/光影效果
如何发展:源自《牡丹亭》三十二出冥誓,杜丽娘与柳梦梅人鬼相恋,杜丽娘在这一出里向书生袒露自己的身份。舞台设计意图表达杜丽娘内心忐忑纠结的复杂感情。
设计由“画阑风摆竹横斜,惊鸦闪落在残红榭。”描绘的场景出发,提炼出“竹影”作为主要元素,风吹竹林,惊动鸦雀,形成有趣的蝴蝶效应,象征着杜丽娘袒露身份后,即将面临的一系列情感变化。结合静电反应生成舞台与参观者之间的趣味互动,竹林随风淅淅索索晃动,竹影倒映在地面上、水面上氤氲开来。运用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镭射银色雨丝帘材料,通过悬挂垂吊形成郁郁葱葱的竹林感,风吹影动,结合光影折射倒映在地面上,隐隐约约形成水面的波动感,充分体现了杜丽娘内心深处的涌动的复杂情感。
《匣中梦》
作者:张子晗 杨汝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于《牡丹亭》“惊梦”一节中的《皂罗袍》。
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曾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指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四者在现实中难以共存的哀伤,从而反映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以春光盎然的乐景衬托出了黯然伤感的哀情。
梦境与现实之别即是我们作品体现的中心。设计初期,我们设置了现实与梦境两款舞台,随着设计深入,我们意识到“吾之所在即为现实”,我们无需大费周章地去塑造现实。通过梦境的代表鲲,与现实相不符的的独特植物,镜面的倒影成像,我们逐渐塑造出了梦境空间。内部环境颜色我们则选用了中国古典配色,青蓝与金,辅以跳跃的粉色点缀。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将装置设置为“由人主动走进梦境”,即通过将头部伸进闭合装置中由五感了解梦境。最终,我们决定将镜面设置为弧形作顶面与侧面,让鲲出现在正面与背面,在底面设置两只半径12厘米的圆形孔洞,并在内部辅以灯光。
《望》
作者:唐飞 葛帅宁 沈凤秀
灵感来源:人易老, 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实验模型:选用深灰布料,丙烯,喷漆,木炭,树皮,砖石。深灰色和粉金两色恰好能够营造出梦境中的美好感官,在用石块树皮的肌理似乎能够看出杜丽娘曾生活过的园林景象,背景用木炭条挂出的线条代表过往的伤痕,整体尝试构造对于废弃场景的肌理感来表现不堪的过往与梦境美好交错的视觉感。
实体构造:考虑实施的诸多因素对模型元素进行简化筛选,最后选用布来表现主题。深灰不透光的灰布隐喻过去的灰暗阴霾。灰布在灯光照耀下,布上由银箔构成若隐若现的“三分浅土,半壁斜阳”在风中飘荡, 星星点点闪亮的箔片在空中随风飘散渐渐消失,象征不美好的过去在梦境中逐渐消散;随风飘舞的箔片,亦象征杜丽娘不堪现实的束缚,挣脱枷锁追求自由及向往的内在的自我,正如词中含义,在人的一生里,韶华总是易去,好事总是多妨碍,美梦总是难长,而那一点点的深情,往往赋予当时的地方,如现在的一缕斜阳。
《西洲》
作者:王子钰 胡迪 杨莞 刘智怡
灵感来源:“待和你剪烛临风,西窗闲话。”杜丽娘死后变成鬼寻柳梦梅,想让他回忆起自己,这句唱词表达杜丽娘的愿望,“西洲”一意象为杜丽娘的幻想。留观四时曾邂逅,佳人西洲。
蓝田需汲酒,惟琼浆能浇美玉瘦,至高者清难垢,至贵者润因愁。玉一般光洁美好的人却因为思念而消瘦,饮酒消愁;有着至高品节,不染卑污的人也因相思润湿眼眸。戏中两人终成眷属,但在当时那样的封建时代有多少爱情被扼杀,又有多少女性是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超我》
作者:缪孝杭
灵感来源:牡丹亭的“月落重生灯再红”这句话是杜丽娘死前说的,即将由人转变为鬼时说的,我从中感受到了杜丽娘对自身能够与柳梦梅重逢的信念。杜丽娘的死亡是对躯体束缚的挣脱,身体已经无法满足精神的需求,是寻求的对自我的超脱。在老师的建议下结合场地。我们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集装箱内,而对于集装箱而言,在前面的花圃却是不可忽视的,我把花圃视作本我,集装箱为自我,我的作品为超我。表现形式为1:30的花圃,是对本我的重新审视,对自我的舍弃与超脱。
《困》
作者:郭丹瑾、张亚男
灵感来源:梦长梦短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概念与发展过程: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杜丽娘情感的述说,方案的最初是通过大小不一的玻璃球体来表达她主观的情感世界。悬挂的丝线象征着扭曲的时间以及男女主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
杜丽娘因梦去世之前,''雨打中秋月'',天气萧瑟凄凉,''风摇长命灯'',她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生命同棉絮一样柔弱、即将凋零。地上的棉絮随着时间以及观众参与的踩踏变得脏污,预示她不可追逝的生命。
本作品主要是把杜丽娘的梦境与死亡进行结合,利用颜色、形状、味道、大小各异的纸包裹成糖纸代替原本单调的玻璃球,来表现她的心灵深处的自我世界。而地上的棉花也同时替换成棉花糖来表达女主人公的生命,用其消融过程来预示她弱不禁风、生命垂危的样子。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作者:臧宇航
灵感来源:于《牡丹亭》第十回惊梦中柳梦梅的一句话: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翻译为白话文,柳梦梅说的是: (我) 为了(找) 你这位貌美如花,流年似水(指青春易逝,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年轻貌美”的意思)的眷侣啊,把这儿都平白找遍了,(哪知道) 你却在幽静的深闺里独自神伤呢。
这句话是杜丽娘梦中的柳梦梅在寻找杜丽娘时说的话,在这句话中,提取到一个关键词:寻找。有趣的是,寻找不仅仅存在于这句话中,杜丽娘梦中的柳梦梅寻杜丽娘,杜丽娘醒来后寻梦,柳梦梅拾画后寻美人,如此种种,皆是双方的互相寻找。
以线为喻,线如同路径,互相之间的缠绕交错,显得格外错综复杂。书写纸上写着牡丹亭中的词,这一-件件,一封封,像是女儿家难言的心事,知她有,却看不清,道不明。走在其间,不小心碰触到路径,则有纸灯下,似牵动了恋人的心事。参观者通过装置共情于柳梦梅与杜丽娘的寻找过程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解脱》
作者:杨婧易 边妍妍
灵感来源:杜丽娘作为一-个古老时代的大家闺秀,享受着高于常人的物质生活,但这种生活的代价,就是她不能拥有与常人相同的情感,她必须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向往,这也是她的宿命。
概念:每一次的压抑就像是每- -次朝气球的打气。气球用爆炸损坏自己的方式来反抗,而杜丽娘反抗的方式是死亡。小说中杜丽娘起死回生,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与自由,解脱了自己的宿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而失去很多东西,如同那些死去的气球,但这同样也是种解脱。
如何发展:原本是将打气的人作为装置主体,用影子的方法突出人,可是当场地限制后,装置主要凸显为气球爆炸的这一一个动作。
《笼·桎》
作者:余琦涵 宦星月
灵感来源: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
概念:联系书中情景,这本是杜丽娘第一次在家中花园里游玩时发出的感慨,感叹春色美好,然而细究起这句话背后的意义,确是象征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禁锢。这是因为封建社会不允许女性在外游玩,哪怕是在自家家里,所以杜丽娘才会有此感慨,甚至有点悲哀。
如何发展:我们组做的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鸟笼加亭子的组合体,象征着杜丽娘所在的地方,虽然华美,也不过是个精致的鸟笼。入口处做了一截梯子,表达了杜丽娘想要打破桎梏,想要去努力抗争的态度。但是梯子的长度是不到地面的,正如杜丽娘的漫漫抗争路一样艰难。
伟大的作品会继续以全新的形态焕发活力传递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和作品一样都在经历着灵魂的归复。
编辑: 刁卓越 郭丹瑾
摄影:姜超 刘泽 唐飞 王煜
监制:刘瑞松
南艺设院研究生会
南艺设计学院研究生会唯一官微,旨在关注设院研究生日常生活,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