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易门: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崛起

易门: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崛起

阅读量:3800368 2019-10-26



易门县作为一个山区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成绩连续十八年居玉溪市第一,2019年教育教学成绩再创新高,实现高考、高职、中考三项成绩居玉溪市各县(区)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


近日,记者走进易门县,探究该县跨过教育难关,全力探索山区县教育教学的规律,践行潜心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丰富内涵,以及取得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创造了一个个教育奇迹背后的秘密。
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易门是典型的山区县,面积157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目前,全县有中小学、幼儿园9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8所、小学52所、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幼儿园30所,在校生(幼儿)19827人。
走进易门县,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哪怕是最偏远的山村学校,也是设施齐备,绿荫葱葱,花团锦簇。而曾经的易门县,受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的制约,学校布局和学生分布不均匀,城乡差异大,山区教师优质资源匮乏。
面对这些困惑,易门县通过“并、迁、扩、建”等多种方式调整优化校点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的问题。组建558名教师学科人才资源库,建立9个名师工作室,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菜单、订单式”培养,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建立农村山区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每年补充招聘新教师并优先安排到农村学校、山区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教师流动调配制度,优化设置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7大学区,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和师资均衡配置。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推广运用互动探究课堂模式,实施全员家访制、推门听课制、家长开放日制。紧扣教学质量主线,强化科研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引、联”名师名校优质资源,推动联合办学,转变办学方式,激活高(职)中学校办学活力。
    推行“一校一品一特色”办学思想,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着力提升教师能力
“让每个山区孩子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教育集体共同担当。
教师是教育“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
为此,易门县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实施“兴易名师”行动计划,推广应用“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了涵盖中小学14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县各学校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龙泉小学以“四有好老师”的培养为着力点,通过“三型六式”泉雅活动提升教师素养,让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开学第一周的“清泉效行009”跟岗研修活动,使新进教师尽快融入教学工作中,接着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式素养提升活动,引领教师“过三关有三得”,让老师快速获得成长。

“通过这种途径,改变显著,比如从山区乡镇学校到我校交流期满的李艳萍、普春梅两位老师,回校后分别被聘为铜厂乡米苴小学、绿汁镇竹子小学的教导主任,她们把交流时所学习到的学校管理‘五八十’理念(校长出五分思路、分管领导拿八分举措、教师落实十全十美)教学文化、教师素养提升的好做法、特色课程建设的好思路等运用到实践中,丰富了孩子的课程活动,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得到当地村委会、老师、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年末中心小学对村完小的考评,成绩均居两个乡镇前列。”易门县龙泉镇中心小学校长李世伟介绍。

素质教育内涵发展
“一校一品一特色”
走进易门县小街中学,除了明亮的教学楼、整齐干净的学生宿舍、崭新的足球场外,学生们还有了规范的体育课程。而富有文化气息的兰英园、旦东园、现龙园、舒身园等等,成为了农村校园里亮丽的风景线。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深入推进,让这所山区农村初级中学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丰富的课余生活,让这里的学生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同时,小街中学还开展一系列农作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此尽情挥洒汗水,享受收获的喜悦。
 按照“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办学思路,易门县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实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独具特色的办学思路,让易门校园文化建设大放异彩。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的育人魅力。
 龙泉镇中心小学下辖龙泉、中屯、方屯等9所小学。“我们学校探索了‘一校一品一策一室一活动一课程一特色’的思路,寻根溯源把教育作为一种品质来追求,充分挖掘辖区内人文、地理、资源、办学文化、地方历史记忆、民间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传承等项目并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开展富有内涵的探究课程,发展特色教学,提升办学品位,形成了‘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办学特色。”李世伟介绍。
 曾所小学传承“竹编”技艺,形成“品竹”特色文化;梅营小学整合人文、地理资源,形成“品梅韵、悟梅魂、立梅格、做梅人、扎梅根”的“育梅”特色文化;江口小学以“易门花灯的源头”为追溯点,形成“灯源、灯魂、灯乐、灯舞、灯韵”的“灯舞”特色文化;蔡营小学以“易门狮舞的传承”为依托,形成了“狮联、狮源、狮义、狮类、狮魂”的“承狮”特色文化;韩所小学以身处易门陶瓷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开展瓷拼、瓷绘、陶瓷推销模拟与体验,融合语文、数学、法制、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知识拓展的“瓷润”特色文化。
 如今走进龙泉镇各村完小,到处都能让人感受到“滴滴清泉润泽童心”的特色育人氛围。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用心留住优质师资
山区优秀教师的缺乏,始终是制约山区学校均衡发展的短板。易门县通过哪些途径打造基层教师队伍?是怎样留住优质师资的?易门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曾云对此的回答是:“我们采取教师交流轮岗办法,新教师优先安排到山区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并通过建设周转房、改善待遇、培训、职称评聘优先等激励措施,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建立完善考试调动管理办法,杜绝人情关系,营造公平竞争氛围,也让山区教师回得来。这一举措获得了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调动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现了城乡教师流动常态化、配置均衡化。”
 10月16日,在易门小街中学,正在给初三学生们上课的老师高桂龙是2018年9月轮岗交流从易门一中来到易门县小街中学任教的,他负责初三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同学们正全神贯注地做着笔记,在教室的后面,坐着几个“大同学”,他们是小街中学的青年物理老师们,也在专心记着笔记。

“轮岗制不仅给山区学校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也给参加轮岗的教师带来思考和成长。为了将这样的轮岗交流学习做到最好,每次我都精心准备示范课,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教给青年教师,同时,利用每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大家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高桂龙谈起交流体会时说。

在易门县龙泉中学,记者见到了在这里交流轮岗的绿汁中学老师刘燕。刘燕说:“我教了7年书,一直在易门山区的绿汁中学任教,到城区学校交流轮岗,让我不仅收获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提升了个人的专业素养,增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结识了一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真挚朋友。”
不让一个山村孩子掉队
给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山区的孩子们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也急需良好的教育,为此,易门县推出了“春风行动”。
易门县山高箐深、交通不便,学校难以集中召开家长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组织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教师全员家访,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每年寒暑假期间,山区教师们又暂别家人,走进乡村田间地头,对学生的寒暑假作业进行义务辅导。选择这样的时机,更多的是争取和留守儿童的家长多交流。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坚持了几十年,不曾停止过的全员家访、春风行动、送教上门之路,温暖了无数个留守儿童和山区农村家庭的心,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的距离。

“我不想放假,不想离开学校,因为我舍不得离开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家住小街乡木冲母得亩村的留守儿童王杰同学说。

针对日渐增多的留守儿童问题,易门县教育体育局与多个部门合作,建立登记、帮扶、谈心、家长联系、安全管理制度,建成了3个留守儿童之家。
放学铃声响后,易门县六街中心小学门口,家长们陆续接走了自己的孩子,留在学校里的10多个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起了游戏。原来他们是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每周学校都会组织这群孩子开展活动。孩子们可以定期到留守儿童之家学习、看书、玩耍,爱心妈妈周会芬还会带着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从陪伴、沟通、教育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大家的努力下,一顿属于孩子们的美味就做好了,爱心妈妈周会芬和儿童之家的爱心爸爸都会陪孩子们一起吃饭,儿童之家的活动结束后,周会芬陪着孩子们一起回家。

通过努力,易门县先后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50所、园林单位16所、文明学校7所、平安学校13所。2019年1月,易门县教育局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六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党晓培 贾云巍编辑:杨松审核:王照坤 施妮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