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个人只要有胆儿、只要抛弃羞耻、只要不顾道德沦丧,他还真没准能“成气候”!你看,“大”到皇亲国戚,不是不少人不是把自己说成或是大清朝的“格格儿”,就是把自己说成是大清朝某个亲王的后代……往“小”了说,一个普通的厨子,只要敢于说自己是某个“御厨”的传人,或是“宫廷菜”的传人,再加上没骨头、二百五的“托儿”一捧,一些人不是上电视露脸,就是七拼八凑地“整”几十个“宫廷菜”,于是起码可以把一些“傻子”骗来“尝鲜儿”,先赚个“钵满”。
尽管这些人中,有不少人不是最后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就是最后灰溜溜地丢人现眼等。好在开始这些人就没要脸面,所以最后只不过是拿丢人当“白玩儿”!我曾在某个会议上,看到大会主持人介绍的一位“名厨”的传人。这位“传人”在一通大吹大擂之后,就推出了他的儿子,并介绍说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真传”,会后将在午餐上,给大家做一道老北京“名菜”。及至这道“名菜”一上桌,我和会上相识的几位老北京朋友,就不得不“佩服”这位“儿子”的手艺;也不得不“佩服”那位已过古稀之年的“名厨”的脸皮之厚!
中国大概有句俗话,即“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堆的”。更有一句老话叫“真人不露相”。用这些简朴而又直白的经验之谈观察世人,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和目光的敏锐。看看那些自己恬不知耻地自卖自夸的“大师”、“专家”、“名人”等,最后终于顶个“骗子”的帽子落个丢人现眼的下场;再看看那些在他人吹捧之下也戴上“名人”、“大师”等“桂冠”,最后成了被人耍而自己又心甘情愿的“猴儿”!你就不得不“佩服”在人们中流传的一句话:人不要脸活得更“痛快”!
本人的人生经历中,还真有幸遇到不少“真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从不自吹自擂,也不需要他人吹捧;而是凭自身的真才实力,最终被人们认定是“名人”或“大师”。如果一一举例,恐怕篇幅有限。既然上篇博文中,谈到了原东安市场内的饭馆“润明楼”,那么就介绍一位我相识的与“润明楼”有关的小人物吧。
润明楼据说是上世纪20年代,由一些“口子厨师”主持在东安市场开办的。所谓“口子”,就是专门承办婚丧事上大摆筵席的厨师。大清朝时,旗人最怕被人讥笑为“小气”,所以遇到婚丧事儿就大摆宴席,这些宴席的承办者就是“口子厨师”,一般多称之“口子”。
据说口子厨师传艺,必须遵守祖师训条:一是永不离开口子;二是不当饭馆厨师;三是不开饭馆。口子厨师的技艺都是很高的。大清朝被推翻后,上世纪20年代,口子行业衰败不堪。于是有“口子”违背祖训,在东安市场开了一家饭馆,就是“润明楼”。该饭馆由于由“口子”主持,所以一切都是按“口子式”进行,而那些喜欢吃“口子”做的饭菜的人们,纷纷来到润明楼品尝旧味儿。
大概鉴于“口子”祖训不准开饭馆的原因,所以润明楼尽管菜肴受人欢迎,楼上也有单间雅座,还能置办酒席,但是在营业气魄上似乎总是有点“底气不足”,直到其关闭。
润明楼有一道名菜,就是“鸡丝拉皮”。那削薄剁窄、晶莹剔透、浑然如玉,吃在嘴里筋道滑溜而又爽口的鸡丝拉皮,连老北京最知名的大饭庄都自愧不如。润明楼还有两手拿手绝技,即“炸酱不出油”、“打卤不澥”。听家里人谈及这些时,我便记在心中了。
说来也巧,“文革”初期,我在一家国营企业的后勤部门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和食堂的炊事员联系较多。一天,食堂调来一位50多岁的老师傅。这位老师傅瘦小的身材,却显得气质不凡。大概是“有缘”吧,这位寡言的老师傅见了我显得非常亲热,而且话也多。平时除了干活,他就是叼个烟袋锅子坐在板凳上吸烟,很少和别人谈话。我们彼此熟悉了,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在润明楼学徒,以后一直在润明楼工作。该饭馆倒闭后,他到一家著名饭庄做厨师,解放后被分配到一个重要单位的食堂,负责小炒菜肴。“文革”中,他们单位很多人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所以“小炒”撤消,他被分配到我厂大食堂工作。
听到他曾经一直在润明楼,我立刻想到那“炸酱”和“打卤”。于是我撺掇食堂红案的班长,让这位老师傅打卤,理由是大家想吃打卤面。这位老师傅打的卤,我这么一看、一喝,嘿!真是“真人不露相”,果然出手不凡。那卤不仅咸淡适中,而且喝到碗底儿都不澥。这以后,我又撺掇班长让这位老师傅做“西红柿鸡蛋打卤”,那打得的卤依然是咸淡适中、口感极好,而且喝到最后都不澥。因为我曾经和这位老师傅谈论过润明楼的一些事儿,这位聪明的老师傅大概想到让他打卤是我出的主意,所以有一天他对我说:“小子,别出‘坏主意’啦,不就是想考考我吗!今天下班到我家吃饭去。”盛情难却,那天下班我真去了他家。他早准备好了,结果,那天在他家不仅吃到“鸡丝拉皮”,而且他还炒了几个拿手菜,我们喝酒、聊天儿时,他说:“小子,就冲你知道那么多,我就得请你,让你尝尝润明楼的手艺!”其实我出生时,大概真正的润明楼就关闭了。我真没去过润明楼,只不过是听父母等人说说而已。不过没想到这倒使我吃到润明楼传人的菜。尽管有的菜据他说由于调料缺少已不完全是原汁原味,但吃后我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傅的手艺!“文革”刚结束,我厂食堂恢复了小炒,这位老师傅负责小炒掌勺,每次午饭时,这位老师傅的窗口前总是排着长长的、等着吃小炒菜的职工。那时候的人们还不懂得“做广告”或当“托儿”,这位老师傅更没有大吹大擂,可是在他负责小炒的窗口排队等着吃饭的人数最多,这就是他的“菜”的口味和口感,为他的手艺“做广告”的结果吧!
能人不用自吹,更不用他人当托儿,这位老师傅刚退休,就被他原来的单位返聘,依然负责食堂小炒。听说后来又被请到一家著名大饭店做饭。其实从去他家后,我就知道这位师傅不简单。他住在北海公园东侧的胡同“陟山门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看看他的住处,再品尝他的拿手菜,我更知道:别看他平常话不多,但是这个人只要能干活儿,绝对闲不住!
写到这里,还要提到我们工厂食堂一位曾在天津孚中饭店掌勺的老师傅。他也是属于寡言少语那类人,更听不见他“吹牛皮”。结果他还没退休,就收到几家大饭店的工作邀请。他告诉我,由于年岁大了,也为了离住处近,他决定接受燕翔饭店的邀请去那里工作。应该说明的是,这位老师傅中西餐菜肴都拿手!
接触诸多人的经历,使我更坚信:真人不露相!那些自吹自擂、靠他人吹捧妄想成名,而又没有真本事的人没出息!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