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我在岗位上
作者:杨庆
林木葱葱、海风习习;沙滩柔软、阳光明媚。我国西南沿海第一座大型LNG接收站—北海LNG接收站诞生在这里。通过中缅线,北海LNG能将清洁能源送到更多需要天然气的北方城市,而一辆辆载满LNG的槽车犹如“能源快递”,机动灵活地穿梭于星罗棋布的大小城镇和数以千计的工厂之间,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输送着清洁的能源。
作为一名党群工作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在这片热土上,看到了北海LNG人在北部湾畔写下的壮丽诗篇;看到了北海LNG的干部员工们筚路蓝缕、历尽艰辛的动人故事。
李军,是北海LNG槽车充装站的负责人,他来北海LNG已经7年了。这7年,他一直坚守在这里。
一次采访中,我问他:“这些年,您最难忘的日子是哪天?”他不假思索地说:“2017年9月6日,是当我被指派负责槽车充装站那一天。”
那一天,槽车充装站安全运行管理的重担就落在他一个人身上,面对如此重担,他也曾犹豫。那就不干了,还像原来那样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安逸;不不不,温柔的港湾固然宁谧,但永远也接受不到暴风雨的洗礼——李军心中的天平左右晃个不停。
但是,被选中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锻炼。他和其他年轻的80、90后一样,性格大大咧咧,可是自从在槽车充装站工作,他就像一个走“钢索”的人,每一步都要小心,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只能把工作做得更细更认真。他提出“20只麻雀一个窝”的设备管理理念,他坚持每晚90分钟的班组培训、每周一练的现场操作、每月一次的应急演练、半月考评、月度抽考……每一项措施都是为了确保槽车充装站完全平稳运行。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北海LNG槽车充装站已经安全运行1274天,累计充装槽车17万余辆,LNG350万吨。
在北海LNG接收站,像这样为事业、为理想、为情怀尽力挥洒光与热的人,又何止李军一个?
李振,第三党支部书记、检维修中心副主任,是接收站内有名的设备“急救医生”。
投产初期,大家都是从建设岗转岗到运行岗,对设备结构、原理和性能了解不足,设备一出现问题,就只能请厂家来处理,国外工程师一天服务费高达上万元,并且“远水也救不了近火”,设备故障一天不能修好就会影响一天的生产。带着巨大的热情与决心,他带领班组技术骨干开始自学这些设备的基础知识,每天看图纸、跑现场,慢慢地摸清了这些“洋玩意儿”的脾性。
卸料臂是接收站卸料的关键设备,设备调试过程中发现卸料臂配重不平衡,可卸料臂位于码头前沿,无法使用常规起重设备。原厂家的工程师都认为现场无法解决,但是,李振带领机修班组研究制作了专用工装,利用卸料臂原有支点与千斤顶工装配合,解决了这一难题,让外国工程师们纷纷点赞!
一期装车撬投产期间旋转接头频繁出现卡死问题,严重影响了现场装车。厂家来现场检查后只能更换密封件,一套密封件2万元,投产第一年就更换了22套,更换时间长、影响生产。针对这一顽疾,李振带领机修班,反复优化作业步骤、更改旋转接头氮气吹扫方式,改造后,这一年仅更换密封件4套,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同时为公司节约了成本。
他说:干好检维修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责任心,死盯问题不放手,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就是这样,他盯住生产中的问题不放松,先后解决了弹簧钢故障、阀门填料泄露内漏、阀门定位器故障等一系列问题,为单位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
同样是2012年来到北海LNG接收站的大学生,1988年的袁勇军现在是接收站运行处主任。
那是2018年9月,高压外输投产期间,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来到了他工作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在办公室,我从中控室的监控中看到他,大步跑向设备,迅速操作,然后返回了中控室查看相关参数。
后来,听他们说,当天是某项数据出现异常,袁勇军发现后当机立断采取措施,才避免了发生影响生产的事件。
在我心中,这个88年的小伙对待工作沉稳、认真,先后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尤其是地面火炬振动的问题,通过工艺数据、仪表记录等资料的分析,从火炬构造和逻辑控制两方面进行了整改和调整,解决了振动问题。
……
其实,想一想,原来我的岗位、我的工作,就是记录这一段段动人故事,让它们像美丽的银滩那样,在人们心中流传。而这些奋斗、努力的岁月,就化成了一篇篇温柔的文字、一张张温馨的图片,时时在脑海里浮现,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幸福的牵挂。
今年是伟大祖国的70华诞,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员工,想起了那一首诗《苔》,也许像我一样坚守岗位的青年员工们,对于伟大祖国来说,我们就是一粒粒“苔”,可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岗位、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为祖国送上的最好生日贺礼。
此刻,让我骄傲地对祖国说一句:祖国,我在岗位上!
编辑:杨庆
审核:陈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