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建国70年来,淄博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始终坚持把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战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实现了生活垃圾收集专业化、机械化保洁日常化、道路保洁作业标准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环卫作业体系不断完善、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呈现出道路畅通、整洁亮丽、繁荣有序、文明和谐的靓丽形象,全市环卫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环卫保洁作业机械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建国初期,道路保洁主要依靠人工,一人一个扫帚、一台小推车就可以完成日常工作。他们上门收生活垃圾、徒手处理化粪池,不怕脏不怕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环卫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我市环卫工作的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道路保洁由最初的全靠人工一把扫帚、一个簸箕清扫保洁,发展到机械化保洁为主,人工保洁为辅的保洁作业模式,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劳动强度。
目前,全市城区主次干道实现了“每日三次洗扫、三次冲洗”,重点路段“五次洗扫、五次冲洗”,14辆雾炮车对主要道路进行巡回不间断压尘作业,全市主次干道实现了机扫、冲洗全覆盖;按照“机动车道地面尘土不超过3克/平方米,非机动车道和辅道不超过8克/平方米,人行道不超过10克/平方米”的标准,对全市251条主次干道实施深度保洁作业;为保证深度保洁作业效果,定期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路面尘土进行巡查抽测,抽测结果纳入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重点工作考评成绩,实行一季一奖补。全市道路保洁作业标准不断提升,保洁质量不断提高。
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2004年,沂源县开工建设沂源县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项目占地面积180亩,总工程容量200万立方米,总投资3100万元,使用年限15年。整个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三期建设,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分别于2005年、2007年、2013年建成,2008年、2014年被山东省住建厅评定为Ⅱ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主要负责沂源县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沂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投资8亿元,一期投资5.5亿元(含生物质发电3.03亿元、生活垃圾发电2.47亿元)。生活垃圾处理总规模800吨/日,一期处理规模40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发电量5500万千瓦。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400t/d焚烧线+1×9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2019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12月建成 。
2013年,我市开工建设市第一环保热电厂。该项目由杭州锦江集团组建的淄博绿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约计90亩,工程投资4.5亿元,新建3台600吨/日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配备2x15兆瓦汽轮发电机组,设计日处理垃圾1200吨。项目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2014年12月投入运行。
2016年,我市开工建设市第二环保热电厂。该项目是由杭州锦江集团子公司淄博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约177亩,引进国外垃圾干化、机械分选技术,配备2台35兆瓦发电机组,工程总投资约11.8亿元。项目于2016年3月开工,目前处理能力达到2000吨/日。
三、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项目
为加强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工作,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逐步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积极做好全市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推进工作。淄博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设计规模200吨/日,分两期实施,每期100吨/日,共用设施按200吨/日建设。项目建设采取BOO模式,由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营,政府对其处理餐厨废弃物进行补贴。一期工程于2014年底完成主要车间建设和设备安装,2015年开始试运行,10月正式运行。随着我市餐厨垃圾量的不断增加,于2018年2月开始建设二期项目,并于6月1日正式开始运行。二期工程建成运行后,我市现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达到200吨/日,可满足全市餐厨废弃物处理的需要。为做好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和处置工作,淄博市于2016年1月制定出台了《淄博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淄博市人民政府令第97号),确定了产生、收运、处置单位及监管部门的责任、义务范围,为规范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和处置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持续健康发展
全市各区县相继于2008年后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2014年,我市由8部门联合下发了《淄博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就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提出了详细的工作推进方案,明确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及各部门责任分工,强化区县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2015年,全市开展了乡村文明建设百日攻坚战活动,各区县增加保洁人员,加大投入,购买一批环卫设施设备,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的运行体系。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镇村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体系,通过了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2016年我市已将工作重心放到长效机制建设上,维护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持续稳定运行。2016年上半年全省电话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平均得分9.21分,取得了全省第3名的好成绩;2016年底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暗访中,抽查我市105个村,合格率100%,全省排名第一。2017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2次暗访中,我市均为满分,合格率100%,全省排名第一。2018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暗检合格率98.7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全覆盖。
五、公厕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自1991年开始,我市开始对旱厕进行升级改造,到2011年全市已全部消除旱厕。2005、2006年全市将公厕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之一,两年间全市累计新建公厕59座,改建公厕22座,总投资1448万元。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公厕403座,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厕所革命”工作,为加快我市城市公厕建设步伐,提升公厕服务水平,将城区公厕建设纳入全市“三改三建”工作中,利用2年时间,新建、改建一批城市公厕,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功能。2017年,全市新建公厕158座,改建公厕387座,总投资14368万元。2018年全市新建公厕107座,改建54座。2019年全市计划新改建公厕35座,改建公厕15座。截止9月份,完成新建公厕11座,改建公厕15座,全市新改建开工率达100%,完工率52%。
六、积极探索环卫市场化运作模式
原来一线环卫工人均由环卫部门管理,干管不分的体制,决定了对环卫市场的垄断性;吃饭靠财政的管理方式,决定了对政府的依赖性;行政权属的区域性,决定了市场的局限性。近年来,淄博市积极探索环卫作业市场化模式,推进环卫行业改革,建立了“管干分离”的体制,将具体的环卫作业推向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使环卫部门从原来的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转变为单纯的监督管理者,避免了环卫部门既当运动员又裁判员,环卫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作业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效果的监督上,更好地发挥了环卫企业的主体作用,环卫作业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目前,全市除高新区外,其他区县均已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
七、积极践行落实垃圾分类
为提高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8月份,在临淄举办了淄博市首届生活垃圾分类定向研讨培训,各区县环卫部门分管领导、有关人员及临淄区12个乡镇街道、临淄玉禾田公司的业务骨干及媒体等100余人参加培训。本次培训,特邀专家讲解了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做法、垃圾分类先进城市案例等内容。同时,在压轴环节“沙发论坛”中,与会人员针对垃圾分类政策、措施及疑问与专家展进行探讨。
高青县作为试点县,结合自身实际,稳步推行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印制了垃圾分类宣传彩页、科普口袋书和分类指导手册,沿街设置分类垃圾箱,在重要路段和重要地点设置了分类宣传广告栏和广告牌;在试点小区居民按照厨余垃圾、可回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法”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为人民管理城市 创“为民城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