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公众号ID:BIT_1940
关注
近日,科技报国的北理工
又?叒叕登陆中央电视台啦!
CCTV-2《经济半小时》
专题报道了
在“中国硅谷”中关村
一代代北理工人
正在用科技创新
缔造时代“传奇”
快让我们一起关注一下吧!
中关村
北京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改革开放起,便吹响了科技改革的号角,成为了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沃土,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明星企业,是中国最为著名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如今,中关村区域已有90多所院校,400多所科研机构,20000多个创新型的科技企业,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科技型人才。
在这片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沃土中
北理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
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一流大学建设助推加力!
抢抓机遇
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前列
2009年,国家批准设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理工大学抢抓历史机遇,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1+6”先行先试政策支持下,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探索了具有北理工特色的“学校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团队现金入股”学科性公司成果转化模式,培育了理工雷科、理工华创等典型企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典型代表,并为后续深化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办公室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离不开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团队的支撑保障。2016年初,学校组建了“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为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业务的专门机构,独立运行,同时成立“北京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作为技术转移中心的市场化运行平台,从而建立了事业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具有北理工特色的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机制。
最近5年
北京理工大学创办公司转化项目的数量
是过去20年的总和
传承创新
书写科技报国志
北理工的创新基因
与红色基因交融
代代传承至今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教授毛二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1952来到北京理工大学
学习、教书、科研
已经在北理工生活了60多年
见证并参与了北理工多年来的创新创业发展
理工雷科转化的高精度边坡监测雷达多次服务于抢险救灾
2009年,毛二可院士
带领团队创建了“理工雷科”
是学校批准设立的首批学科性公司
也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
股权奖励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公司组建以来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
所转化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
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等重大领域
这是光学系的老师和研究成功的天象仪,当时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他们抬着天象仪的大图,上面写着“向科学进军”,在校园里游行,大家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那个时候,国家需要,大批懂科研技术的人才都很发奋,特别想做出成绩来!
——毛二可
敢为人先
用创新成果服务国家
北理工“柔卫甲”登陆央视《加油向未来》节目(图中为黄广炎)
柔卫甲”柔性防爆技术
由北理工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广炎教授领衔研制
该技术克服了传统防爆装置
重量大、能力弱、附带伤害大等先天不足
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9年初,“柔卫甲” 作为代表性反恐成就装备之一, 参与全国公安特警维稳处突实战汇报演练
2017年6月起,“柔卫甲”在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全程帮助下,正式开启产业化历程,短短一年多时间,“柔卫甲”柔性防爆技术就成功实现产业化,并入选公安部反恐装备遴选计划,在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家”外警培训等重点活动和北京各大火车站、大连地铁全线、青藏高速检查站等多地重要部位批量应用。
在“柔卫甲”上,“北京理工大学”的名字格外醒目,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服务国家社会,还充分展示了北理工的科研品质,实现了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黄广炎带领团队开展“柔卫甲”爆炸测试
未来可期
创新创业时代担当
志在千里、时不我待
北理工人的创新创业激情
每时每刻都在中关村上演
北理工90后博士倪俊的创业项目
凭借多功能无人车技术
斩获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
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北理工技术研发的云大脑5G无人车
在中关村这片热土上
老、中、青三代北理工人
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报国
书写出精彩的创新创业篇章
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点击了解北理工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发展之路
北理工成功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把优秀科技成果
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永远奋斗!
出品:党委宣传部
编辑:戴晓亚、欧洋佳欣
部分内容来自央视财经公众号
点“在看”与好友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