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历史文化】夏禹与临夏地名(二):黄帝与姬水|河关治所

【历史文化】夏禹与临夏地名(二):黄帝与姬水|河关治所

阅读量:3738664 2019-10-24



夏禹与临夏地名 
马俊华 
从《西部穆斯林》杂志看到马占云先生写的《漫谈地名“临夏”》,文中说:临夏“其味悠深,其甘如蜜,其厚伴我华夏五千年。是啊!临夏,其因在夏,其妙在临。” 此言勾起笔者对临夏地名的进一步联想,不妨写出来,抛砖引玉,与大家商榷。
黄帝与姬水 
今临夏之“夏”,与大夏河、夏水、夏禹、夏族、大夏、夏朝有关。据史书记载,临夏在尧、舜、禹时期属雍州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是羌族人,他们的部落首领是黄帝、尧、舜和大禹。据章太炎先生研究:“黄帝系来于氐羌,其中包括禹,亦出自西羌。” 《甘肃通史·先秦卷》说:“黄帝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但黄帝所属的那个部族,却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它很可能和伏羲部族同源,起于甘肃东境。” 还说:“黄帝以姬水成,……今甘肃临夏就有姬家川地名,而流过临夏注入黄河的就有一条大夏河,夏与姬的渊源关系很深,则姬水也有可能就是这条水。” 姬家川在永靖县原白塔寺乡境内,按照《甘肃通史》之说,大夏河可能就是姬水,大夏河流域就是黄帝的家乡。
 
河关治所
 
据《尚书·舜典》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其中的“窜三苗于三危”指的是将三苗打败后迁徙到三危之地。《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衡山也),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黄帝和尧、舜时期就对三苗进行了讨伐战争;到大禹时期又对三苗进行了长期的讨伐战争。三苗族被打败后,迁徙到“三危”和“河关”一带。

那么,“三危”、“河关”又在什么地方?兰州大学杨建新教授考证:“河关在今甘肃临夏与青海交界处,其西南正是青海,即古代所谓羌地,也就是所谓‘赐支河首’地区。……这里正是秦汉时期羌族活动的中心。” 所谓“赐支河”,是古代羌人所居地区的一段黄河。河关县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积石山县志》说:“河关县城遗址位于大河家乡康吊村,西汉置河关县,故城残壁断垣犹存。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火盆、汉瓦、砖等物。” 根据这个记载证明,河关就是羌族的治所和统治中心,包括大禹在内的羌族首领可能就在河关办公,处理各种事务。所以,大禹治水从积石关开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何谓“五服”?《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时祭公谋父曾阐发过“五服”说:“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具体而言,即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从“列五服,任土作贡”记载证明,当时黄帝、尧、舜、夏禹可能以临夏地区为中心统治着九州,这是临夏是当时的统治中心的又一佐证。
作者:马俊华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