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4.(2019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5.(2019年4月浙江选考,6,2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6.(2019年天津卷,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化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分)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2019年4月浙江选考,5,2分)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①甲骨文
②行书
③小篆
④金文
⑤隶书
⑥草书
⑦楷书
A.②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2019年江苏卷,21,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5分)
考点三:古代中国的科技
1.(2019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三诊)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2.(2019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二模)《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3.(2019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二轮复习诊断)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4.(2019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二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B.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参考答案:
考点一:
1.【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4.【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排除。
6.【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等进行分析阐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考点二: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熟知以及离骚体诗的特点的辨析。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小篆、隶书、隶书、草书、楷书属于书体,②③⑤⑥⑦正确,A选项排除,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字体,①④错误,C、D选项排除。
4.【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解析】【详解】(1)根据“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
(2)根据“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从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等角度分析。
考点三:
1.【答案】B
【解析】从“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珠算才推广开来,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再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的。材料中没有信息证明“政府”在珠算的整理和推广中发挥了作用,排除A项;“传统筹算法的衰落”是事情的结果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排除;把“汉代”就有的方法整理出来不能说明“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捕捉诸如“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直到明代商人……才逐渐推广”之类的关键时间和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
3.【答案】B
【解析】从两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多在江南,唯一在江北的汴京纸张质量较差可知B项符合题意。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题中无从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宣传,却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本文搜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