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在《食在扬州》一文中说:“扬州人爱上茶馆和浴室,所谓‘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也。”皮包水是指赴茶社吃茶,水包皮则指去澡堂洗浴。
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扬州“皮包水”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扬州沐浴文化“水包皮”。
扬州三把刀的“修脚刀”就是扬州沐浴的涵盖俗称。扬州人很会洗澡,很懂洗澡,很爱洗澡,就形成了“早上皮包水”的维扬特色。扬州修脚刀虽小,却有着长长的源头,深深的根基,重重的分量。扬州沐浴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流淌于世界沐浴文化的长河中。
文明的步伐,催促坐浴的出现,沐浴工具也随之出现。扬州最早的浴盆,是1993年在城北郊西湖果树地区战国墓葬中出土的60厘米直径的灰陶沐盆,以及形如葫芦瓢、手舀浴水的陶器,这些器具为我们描绘了扬州先民盛水舀水沐浴的快活场景。2200年前,她翻开了扬州沐浴史的第一页。
当然,扬州古人对洗澡的兴趣,开始完全是自然的生活需求,蓄留长发,积累尘腻,从而养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天天洗脸洗脚的良好习惯。而掀起第一波浪潮的,是汉代。
当强大的汉帝国在扬州建都设王的时候,高度文明和发达经济促使涓涓沐浴甘泉汇成了广陵潮。他们居然将沐浴写进了法律,据《礼记·玉藻》载:汉律以法律形式规定公务员“吏五日得一休沐”,即官府每五日给假一天,让职吏们返家洗头沐浴,谓之“休沐”。这一2000多年前扬州先民的洗澡出勤率,即便拿到今天,与一周洗一次的俄国人比,依然稳操胜券;与3天洗一次的法国人比;也还不算落后。
现在,扬州沐浴文化在街头最能体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沐浴,足浴的招牌。
在一天的忙碌后,体验一下扬州“水包皮”让你在此刻忘却世间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