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学们呐,可别信这个话”。
这是曹则贤教授一次课的开场白,“但凡你学过电磁学,就会知道这句话有多么不科学。”
动画:Andreas Wannerstedt
“电磁学中,正负电荷之间的库伦相互作用,是可以被别的电荷屏蔽掉的。周边如果围绕着很多电荷的时候,你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如果你的恋人在远方工作,他(她)身边围绕着许多异性,你还觉得你们俩关系很好。我只能说,你的电磁学及格只能是老师的努力。”
视频上传在抖音账号@中科院物理所。评论里有一条说:“如果当年是这样的老师讲课,我保证能及格。”
现在,中科院等学术机构,也都做起了知识视频。不少年轻人,都这样在网上追起了“别人家的老师”——有些追的还是自己上学时最讨厌的课程:
化学老师用干冰做出腾云驾雾的效果,又把火球拿在手上耍弄,课堂仿佛变身成《西游记》拍摄现场;
物理学博士,用游乐园的旋转蜂蜜罐装置,现场类比讲解“傅立叶变换”;
中科院的研究员,用平时吃剩的骨头,带你走入恐龙时代……
玩骨头的女博士
吃炖鸡拼出化石佛法僧鸟和始祖鸟模型:
吃鱼头泡饼拼出了胖头鱼脑颅模型:
吃甲鱼汤拼出甲鱼的骨骼模型:
能够把吃饭和上课两不耽误、两不相厌的,是一个女博士,叫卢静。她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大快朵颐后,她把食物残骸剔骨、洗净、吹干、拼接,直到散落的碎骨变成一副完整的骨架教具。
有人调侃说:“遇到卢老师的餐馆都不敢偷工减料了。”
第一次录视频时,为了把吃完的胖头鱼骨头拼起来,卢静从下午5点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
“有两块骨头怎么都找不到,有句台词重复说了20遍,当时我非常崩溃。”
但这条视频发布后不仅就获得了10万多赞,“更有意思的是,网友开始关注身边的各种骨头,并@我,问我是什么。”
卢静平日最重要的任务自然是做研究,“但与此同时我也会思考,一篇研究论文出来,就算发表在最好的杂志上,全世界也只有很少人能完全看懂。”
现在,这种抖音视频,让她找到了一种有趣的科普形式。
在她看来,要了解和走进科学,古生物学是非常好的入门方向。
在研究中,她主攻的是4.2亿年前至3.6亿年前的古鱼类演化,她在办公室的书架上贴了一张动漫《龙珠》的内页,画面的主体是悟空和一条大鱼。
“小时候读这本漫画时,我就对这条鱼印象很深,几十年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拉蒂迈鱼。”
能唱能演的,就绝对不说
卢静把生物学搬到了饭馆,杨家成则是把英语搬进了日常生活里。
比如,“常见的零食品牌的读音”,以及“漫威角色的英文名怎么读”。
杨家成的英语教材,是一个个自导自演的情景短剧。能唱出来的、能演出来的,绝不去常规地说。抖音主页的介绍里,他直接把自己称作“戏精”。
麦当劳 vs 肯德基的 rap battle
街霸 vs 拳皇
很多短剧里,杨家成都会用rap唱出来。事实上,他曾在旧金山的华人歌唱比赛中获过奖,20岁时签约福茂唱片,凭借奶茶广告在台湾出道。
但此后,他的演艺路并不是非常顺畅。经过多番跌宕后,最后以逗比的“英语老师”的形象走红,是他没太料到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曾经在一个线下的机构拍了差不多300部视频,最多只有几百的播放量。”
那个时候他会戴一个领带,端出一个老师应有的架子(英文):“大家好,我是英文老师杨家成……”
现在穿着潮T嬉笑怒骂,有了更多人看。杨家成明白,这是因为现代人的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快,很少有人能有条件去接受一套系统的课程。
而且,大家也不想再像传统课堂那样一板一眼:“现在这个教育时代更注重的是分享式的教育。就是我分享知识给你,你是学生,你也分享知识给我,我是学生。我们互相切磋,没有谁是谁的老师。”
“万物皆可化学”
四川广元的向波,是一个正职的中学老师。
但正职却不正统,这个化学老师思路放飞到,让很多上班族、白领也在追。
看看他的课就知道原因了。
《恋爱中的化学》:
“多情不能怪我,是因为多巴胺分泌过多”;
“两情相悦的人,体内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做苯乙胺,苯乙胺的大量分泌会让人产生执着和偏见,会让你情人眼里出西施”;
秉承“万物皆可化学”:
“响屁不臭是因为成分里可以直接当天然气炒菜的甲烷和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新能源的氢气都是没有味道的”;
“抽脂抽的不只是脂肪(又叫甘油三酯),是抽的脂肪细胞(组织)”;
被赞为“硬核老师”的向波,说他做这些视频并不是为了要红,而是跟自己年少轻狂、走过的一段弯路有关。
他曾经考入过计算机专业,但因为觉得枯燥、提不起兴趣,3个月后就主动申请了退学。
在那之后,是一段“混社会”的时光:向波在路边小店修过手机,在酒店当过服务生,在火车站修过铁路……
向波保存的当年在工地干活时的流水日记
这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让他无限怀念起在读书时那种时时能触及未知的兴奋,以及解决难题后的快乐。
长时间重复的体力劳动,让人崩溃,也让他知道没有什么免费的江湖浪漫和岁月静好。
他最终决定再赌一把,一是选定最喜欢的的化学专业,二是重新再参加高考。
他很感激两次高考的经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向波用吉他弹唱教化学。有人在他视频下评论:“我上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现在居然跑到抖音来上课。”
也因为自己走过弯路,所以成为老师后,他特别想让学生们对知识产生兴趣,不想让他们因为枯燥而逃避学习。
自然而然地,他在课堂里加入了很多趣味的内容,也把它们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他想让人们知道,知识很有用,也很好玩。
这些“课”都挺不“正经”的,除了短小幽默,也打破了原来一板一眼的专业模样:
学做饭的同时可能是在学化学和生物;听古诗讲解,又是在讨论爱情和人生;还有教怎么带孩子、怎么买东西、怎么折纸减压……
能体会到快乐,产生兴趣,是学习很重要的动力。
至于有人担心它们是不是太顾着好玩了,向波老师回应过一段话:”20年前有人说电视机正在毁掉下一代,10年前有人说计算机正在毁掉下一代,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和跟不上时代。“
动画:Lucas Zanotto
现在,连中科院这样的学术机构,都在通过趣味视频等形式,在网上传播知识。大概就是看到了年轻人这种分享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学习的同时就在连接、就在分享,这更能让他们对未来的变化保持敏感。
虽然围绕具体的学习方式,会继续有争议,但技术驱动学习、进而改变人生的趋势不会更改。
就像@硅谷王川 写过的一段话:“财富的本质是网络,而不管你在现有网络里如何努力奋斗,如果有别的网络比你的更大,更高效,流动性更好,那么你的网络里的东西就价值很低。更糟糕的是,你如果不去关注参与外面的网络的发展,可能看上去每天在正经做事,但实际上做的都不是正确的事。从这个角度看,保护自己的财富,重点在于不断追随通讯交通技术的进步,扩展自己的网络的维度,连接到新的网络上。”
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可能再指望刻苦学习十几年,然后就指导我们工作几十年。
学习也会越来越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把点连成线”。
我们被很多有趣的知识吸引,去做出深深浅浅的了解,然后,“要相信每一个点迟早都会连接到一起。”
动画:Antonio Mele题图:alexandreschild
编辑:团团;核校:郭小花
素材来源:本文为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原文标题《那些抖音教会我的事》,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Lens 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推荐阅读00后的资本游戏,惊动央行
让一让!这些“老少年”,才是我们要的“网红”
Hi,深圳,很高兴认识你
把点连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