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10月23日,浙江大学的教师追寻西迁足迹来到了陈列馆,在这里回顾了1940年的那一段历史,感受到战火纷飞中即使再艰难也不放弃办学的浙大精神。
图为浙大教师在文庙广场前的合影
清晨,多日阴霾的天空中透过了一丝阳光,浙大教师们早早的便来到了浙大广场。看着广场中竺可桢校长的题词以及那一块块刻有校友名字的石碑,思绪仿佛已经回到了过去。在曾经的浙大图书馆里解说员详细的诉说了他们的四次迁校历程。
一迁西天目山、建德,在听到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学完了一整个学期的课程时老师们也是惊叹不已。
西迁苦难开始的地方,便是二次迁校到泰和了,在得知竺校长的妻子就是在这里因为患上了痢疾而去世的时候也是红了眼眶。
三迁的广西宜山是四次迁校最为艰难的一次,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遭受到了日军的狂轰烂炸。当教师们齐唱校歌的时候,仿佛亲眼看见了他们吃六口饭才能夹一口菜,盐水菜也只能蜻蜓点水般的轻蘸一下的场景;感受到他们的校舍、图书被炸后的绝望;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将木板挂在同学的脖子上进行上课,笔记就刻在石头上的学生,环境再苦也不怕,因为心中有希望!
湄潭多山的天然优势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促使浙大最后来到了这里,并在这里办学长达近七年的时间。远离了战火的浙大在这里潜心办学,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后来更是被誉为“东方剑桥”。
浙大在湄办学时期,和当时在湄潭的中央民国实验茶场合作,从杭州请来龙井茶的制茶师傅,结合湄潭土壤,研制出来别有风格的“湄红”、“湄绿”等茶叶品种,大大提升了湄潭茶叶的品质。在陈列馆参观结束后,热情的工作人员还邀请各位老师品尝了“遵义红”,口感醇香的“遵义红”红茶让老师们赞不绝口。
距离文庙不远处的天主教堂便是浙大教授谈家桢的住处,同时也是红九军团司令部的旧址,老师们步行至此,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相信这一次的追寻西迁足迹之行,会让浙大的“求是”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延续。
END
往期回顾
回眸“浙大西迁” | 苏步青: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
西迁名人 | 竺校长的左膀右臂,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西迁入黔的浙江大学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为了更好地给您的参观带来便利,需要讲解请提前一天预约,具体参观注意事项请到馆内了解参观须知!
预约电话:
17385423570(廖军艺)
0851-24220506(参观区座机)
0851-24221407(办公室座机)
开放时间:
9:00--17:00(中午不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