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恭喜全息瞄准器参加阅兵式!”……。虽然国庆70周年大阅兵已过去一周多,但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刘守的微信朋友圈仍然有来自五湖四海亲朋好友的祝福。刘教授却说,“我们实验室(设计的全息瞄准器)终于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了一纳米的自豪!这一时刻是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荣耀。”
刚刚过去的2019年天安门广场国庆大阅兵,场面空前,人民解放军阅兵方阵的钢铁洪流缓缓驶过天安门前的画面,相信在很多人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受阅部队新亮相的武器很多,其中高精尖装备也不少,实战部队战士的手中枪上的“激光全息瞄准器(镜)”是一亮点,它由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刘守团队设计。
这个“相貌平平”却能发挥关键作用的“激光全息瞄准器”,它的设计背景怎样?原理如何?与国际领先的美国产全息瞄准器有何不同?
科研报国
他与激光全息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刘守,1948年出生在福安县(旧时称呼,现为县级市)甘棠镇一个农民的家庭,197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
80年代初在北京邮电大学外籍院士徐大雄教授的指导下,进入“现代光学”专业学习,并且专门从事“激光全息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1992年,刘守夫妻作为人才被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庚引进到厦大物理系工作。当时他妻子张向苏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做博士后。他们来到厦大的当年,就一起在物理系建立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激光全息实验室。因此,在筹备、评估、审核厦大进入“211”“985”期间,时任物理系系主任后升任校长的陈传鸿说:刘守为厦大物理学科建设打下了“半壁江山”。
1996年,刘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硕士20多名。刘守团队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项,发明奖3项。
上下求索
为“中国智造”而奋斗
“‘激光全息瞄准器’美军特种部队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在国外一些战斗影片中也时有出现。作为一种新型瞄准器,激光全息瞄准器以其捕捉目标快速、准确,操作简单,隐蔽性好,能在恶劣环境下发挥可靠作用等功能,一直以来备受各国特种部队、武警的关注。但其制作专利是属于美国EOTech公司,”刘守介绍说。
“2000年后,我国相关单位也投入了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在仿制美国的技术,尤其是照抄他们的光学系统。然而有些技术还是仿不了,问题重重,出不了产品。这是我们后来了解到的情况,”刘守补充道,我们对自己提出目标:光学系统要创新,必须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低成本制作,同时保持“全息瞄准器”的所有优势。
事实证明这很重要。当我们的全息瞄准器在美国枪展上出现时,FBI人员怀疑我们仿制美国技术,把我们的产品连人都带走了。后来经审查知道我们的产品完全是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快就将人和产品都放了出来,继续参展。
我们产品的优势是:一个全息光学元件实现了激光束的准直、偏转、滤波三个功能,这使系统简化了;其次是系统元件之间数据匹配,实现自动补偿功能,从而解决了LD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波长漂移问题。刘守兴奋地说,美国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LD电源线路中下功夫,比我们的方法复杂得多。
这个项目看起来虽然很小,但整整研究了将近10年才获成功,获得8项发明专利。在研制过程中,得到总参轻武器研究所的支持以及相关兵工厂的大力配合,产品极具应用前景。
接受检阅
是鼓舞是激励更是责任
针对刘守设计的产品在阅兵仪式亮相一事,在厦大物理系引起了强烈反响。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理想认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这是刘教授长期以来刻苦钻研,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又一次对失败试验的积累总结,精益求精,勇攀科学高峰的最大认可。
陈理想说,进入厦大工作十年左右,他经常看到已退休的刘教授在他对面的实验室(刘教授实验室)“加班”,深更半夜也经常看到刘教授熟悉的身影。“做科研实验的,特别是光波实验之类,怕声波振动波等,夜间比较静,各种干扰少。”陈理想如是说,刘教授年逾古稀,许多事情依旧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对我们晚辈、同事来说是一种鼓舞激励。
“对于社会各界以及校方的点赞,对我们实验室每一位成员是鼓舞、是激励,更是责任。未来的时间,我们将尽全力做好传帮带工作。”刘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