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冯韦隽
图片:受访者
本期责编:易雪妍
这是陈龙的日程表:
6:00 起床、做早餐
6:30 梳理一天的工作安排
7:00 跟村支“两委”布置当日任务
8:00-9:30 接待群众来访
10:00-12:00 义务给村小上英语和历史课
15:00-18:00 走访贫困户
……
作为我校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毕业生,陈龙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黑水村度过了一千多个如是往复的日子。在黑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历练,让1988年出生的陈龙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成熟。陈龙笑称,每天面对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各个方面都有,所以老得快。每逢路上向他问路的中年妇女,对方常常张口就是:“哥,这里怎么去?”
对一村之事事事关心
初到黑水村,除了每天为村民写证明、弄申请,调解纠纷,督促村路修建进程,陈龙还要三天两头到乡里开学习会、贯彻会、调度会、推进会。可这样,闲不下来的陈龙还主动“找事干”。了解到村里小学没有素质过硬的英语老师,他便积极联系校长,申请义务担任该小学的英语老师。
经他授课,原来62个不认识26个字母的孩子,如今都能唱出2-3首英文歌;一位学生升学到乡镇小学后,英语成绩还拿了全班第二。除此之外,陈龙还把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早班车”栏目作为时事教材,每天早上带领留守儿童晨读;看到留守儿童下午四点钟放学后无所事事、沉迷于手机游戏,他便把这个时间段闲置的会议室改成留守儿童的“外语动画电影放映室”,让孩子们的课后时光变得更有意义。
将“扶贫雪球”越滚越大
陈龙的付出并非一开始便为人理解。有次在逐一走访贫困户后,陈龙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联系身边的同事、朋友收集二手衣物,定时把它们作为爱心衣物发放给贫困家庭呢?然而,有些村干部对此不以为意:“现在的农民瞧不上旧衣服的,你就不要浪费时间了!”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持怀疑态度:“村民会不会要这些二手衣物?” 但陈龙依然坚持尝试。
第一次捐赠收来的旧衣服和贫困村民之间的匹配率很低,四十件爱心衣物,被村民拿走的只有十件左右。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了解到二手衣物爱心处理渠道,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二手衣物包裹纷至沓来;捐赠的物资也从原来的二手衣物,扩展至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人们不但送来了衣服,还送来了二手书籍、新书籍、学习文具,甚至还有图书阅览室的书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心黑水村孩子们的成长,这些留守儿童还得到厦门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师生和校友的爱心关怀。现在的黑水村,平均每两个月就举办一次公益爱心活动。
陈龙说,最初开始做那些小事的时候,并没有预见会有如此的发展态势。“但每一件小事的叠加就像滚雪球一样,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这个扶贫的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
与人民群众时刻同在
“乡长、县长,这是我们厦门大学的高材生,现在来你们这里扶贫……”每当自己被这么介绍时,陈龙便警觉到这一发“糖衣炮弹”,“我们不要因为恭维话听多了就飘飘然,觉得自己和一般的基层干部不一样”。他深知,一旦产生了这种危险的念头,就很难把村干部和群众团结起来开展工作。
陈龙始终和黑水村群众在一起。他向当地农民学习种庄稼,自己开荒了一块小土地自产蔬菜。他向村干部学习开群众会,他坚持会议程序能简就简,会议能在群众家里开的,绝不组织到会议室开,还把发言的时间尽量多的留给村民。他还向乡镇干部学习调节矛盾纠纷,对于上访群众反映的诉求,他都认真听、耐心听。每一次做群众工作,他都做好了让群众诉到无话可诉的心理准备。在他眼里,“为人民服务”不是科级或处级干部的专利,“只要你有为老百姓做实事的这颗心,我们都可以为人民服务” 。
毕业后的五年,本应是人生职业生涯最宝贵的五年,陈龙却在和贵州山区的“基层小事”打交道中度过。这五年是不是虚度了?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陈龙曾这样扪心自问。“这就是我的初心。人都是因为选择而成长,人都是因为选择而伟大。” 留守儿童出身的陈龙认这个理。
在黑水村的日子里,一碗破旧的电饭锅煮的素面、一瓶橄榄菜罐头,外加一本《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构成了陈龙多年的生活食粮。恰是在这种煎熬考验的时光里,他不忘初心,不弃其志,不荒其业。
推
荐
阅
读
往期精选:视点|这个大赛的剧目“红”了十年!
剧透!如何拥有一个精彩纷呈的十月?
身边好老师 | 传“道”有“方”张兴祥
听说我厦的食堂又双叒叕出新菜了?
征稿启事:《厦门大学报》征稿 | 有才你就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