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记2019·温州大学大咖谈|1980年代的文学与批评

记2019·温州大学大咖谈|1980年代的文学与批评

阅读量:3698715 2019-10-23


一场去往80年代的旅行,
你准备好了吗?


 2019年10月21日晚上7点,由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温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承办的1980年代的文学与批评座谈会在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老师做开场致辞。


 座谈会由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子平老师主持,特邀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为评议人。座谈会伊始,黄子平教授笑言四位教授在“追忆与反思”上分工明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其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谢冕老师和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老师一齐,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三人谈。





 黄子平老师首先叩问了谢冕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在学术氛围相对滞涩的年代中,率直表达自我的学术话语,内心深处是否有过害怕?谢冕老师如是回答:“我们这代人没有青春,我们的青春都消失在了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中。”一句话道尽对蒙尘岁月的遗憾,也道出自由新风吹进80年代的欣喜与安慰。老一辈学者们不仅重拾了自身的学术希望,更在初踏入学术圈的新一辈身上体会到了学术理想的赓续与发芽。“我是凭着文学工作者的良心去做事。”具象地呈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如何用充满力量和诗意的内心对抗无际的黑暗。听者从谢冕老师简单的话语中捡拾时代的碎片并深受鼓舞与震撼。
 接着黄子平老师又提出两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引出两位老师更深处的追思:即于他们而言,80年代在哪一个瞬间开始了,80年代里最想做的又是什么。黄子平老师分享了1979年5月1日新华书店前排长龙抢购图书的场景,从这一年代细节中,听者真切感受到了80年代的物质贫瘠,也深为纷乱中的怀揣文学理想的青年人动容。王晓明老师则说对于80年代,自己没有谢冕老师那般强烈的对比之感,直到80年代尾声,才后知后觉这一闪烁思想火花的热烈时代,是当代文学硕果累累的黄金时期。王晓明老师讲述了他80年代在深圳大学的见闻与感受,亦调侃起自身80年代的“创作梦”,这一话题引发了三位老师关于大学中文教育的探讨。黄子平老师阐述了北大中文系学风流转中对“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一观念的坚持。这一观点得到了谢冕老师的认同,他认为学术研究可有宽松自由之氛围,但与凭靠灵性的文学创作分属两个体系,学者须有毕生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理念,从而树立起学术自信。



 座谈的最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与总结,为回忆八十年代落下反思的大幕。80年代是我们从谷底重新出发攀登上的第一座高峰,但历经80年代的人的青春也是漫长的、自恋的,以至于我们对未来缺少了一定的“预见性”。
 在各位老师真挚而意味深长的座谈中,台下的无数学子乘着语言的时光机回到了那伟大的、热烈的80年代,对其有了一个更为贴切的感受与认识。黄子平老师最后总结道:“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希求和野心。回忆是对当下的怀旧,是对那些还没发生就消失的历史机遇的怀恋。”为本次座谈划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句点。

让平凡生活充满诗意

=END=
编辑丨丛晓欢
初审|谢静漪  吕亦怡
终审|申业磊  武璠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