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初心故事主人公,谢金良,1974年3月出生,1996年4月入党,现任桐乡市司法局梧桐司法所所长。2007年部队转业进入司法局工作至今,他始终忠诚履职、服务为民,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先后被嘉兴市司法局、桐乡市委市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4次,2018年被授予“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2019年被评为嘉兴市“百名群众工作能手”。
1974年3月,我出生在原桐乡县灵安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为老大,下有一个弟弟。父母希望我能够读书改变命运,而我从小最大的梦想则是参军报国。高考时,我没能如父母所愿考取大学,暑期看到同村的三哥穿着绿军装从军校探亲回家,心里很向往。于是,在1993年11月,我报名参军入伍,来到了北京军区空军机务训练团。蓝军装在身,我感到无比自豪,终于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在北京南苑机务训练团的8个月,我从一名新兵转变为一名机械学兵。结业时,我服从部队安排分到河南开封机场修理厂工作,开始了2年多难忘的“中原生活”。在努力完成工作同时,我也不忘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复习高中文化知识,积极参加报考军校补习夜班。因工作成绩突出,1995年我被评为优秀士兵,199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保送空军第二航空学院(吉林长春)学习歼六无线电专业。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成都军区空军训练基地,在云南8年期间,高原反应、饮食习惯差异、工作环境艰苦等,对我都是巨大的考验,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有一个声音在告诫我,“不要忘了你的初心”。最终我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
2006年底,随着所在部队军机改装,干部士兵面临复员转业,当领导找我谈话时,我斩钉截铁地表示,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本来就是天职。就这样,我背起行囊,依依不舍告别部队,从云南回到了在东海之滨的家乡。
2007年10月,经过10个月的精心准备,我顺利通过军队转业干部考试,于当年12月正式进入桐乡市司法局,先后在当时的振东司法所、屠甸司法所、梧桐司法所等基层站所和局政工科、办公室等综合科室工作。只要组织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不管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我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加班加点,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带动和感染身边同事一起努力工作。
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要想做好基层司法所工作,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人民调解是基层司法所的重要职能,也是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不仅是调解工作的前提,也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在工作中,我一边向老前辈、同事请教学习,一边向书本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我始终认为,只要涉及群众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大事。一些小的矛盾如果没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就很有可能会激化。我通过定期组织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交流会和村(社区)调解主任例会,实地走访村(社区),尽可能快速、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辖区内的村情民意,特别是对村民反映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矛盾纠纷,当天就进行认真调解,哪怕加班加点也要抓紧调处。担任梧桐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我主持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余件,其中重大疑难纠纷200余件,调处成功率99%以上。每当有人问起有何调解的技巧可以传授时,我会认真地告诉他们:“多听多看多做,调解工作并不容易,但是只要你心里清楚的记得,你的工作是能帮助群众切实解决难题的,那样什么问题都不会是问题。”
时光交替,岁月如歌。转眼,我已在桐乡司法行政工作了十余年。十四年空军蓝,十二年司法蓝。回顾来时的路,我时常感慨,也许是经历了黄土高坡风沙的考验、长白雪山的磨砺、大理洱海的荡涤,再度经受东海之风的吹拂,我始终不忘报效祖国之心,一生无悔。我将继续用心坚守自己的岗位,用行动服务身边的群众,努力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监制 | 范 瑜
审核 | 李 勇
主编 | 于伟杰
编辑 | 曹 聪 美编 | 王少杰
来源 | 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