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ib6I1Z2NRGZD4ME81ANAictI8rLXDsEXnvFNibT06icy0YvCh8NuDulU6IrHr4LNNP2qcFy1l9CLPVEkBDicBMVLjg/640?wx_fmt=jpeg)
微微新芽 第289篇 原创文章
今天晚上苦坐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近期指数基金收藏文章的梳理提炼总结。看完了10几篇文章,附带对一些知识点进行研究后,大脑感觉转不动了,但心情却是很好的。
新习惯培养期,收效尚佳
周日更新了自己习惯养成的最新感悟。文中讲到培养新习惯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置步骤,那就是梳理旧(huai)习惯的触发场景以及惯常行为,并建立正确的心理暗示。
有讲到自己在两种场景下旧(huai)习惯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一是压力大的时候,二是精力匮乏的时候。
最近两天做了一个新尝试,每天下班回家后如果觉得太累了,也不能躺在沙发上,假借着休息的名义玩手机。改为做点简单放松的运动、家务或者洗个澡来休息。
这两天尝试下来,效果还不错。一是捡起来好久没有再继续的运动,二是完成了已经拖了很久的衣柜换季整理。下班后刷手机、玩游戏的时间大大缩减,顺带着晚上进入看书或思考状态也更加顺利了。
仅仅是为期两天的尝试,只能算是小胜利。自律是增熵的过程,是反人性的。习惯养成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不敢洋洋得意,继续奋力前行。
投资需要多听听反方意见
人在择取信息的时候,有一种偏好性。那就是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能够佐证自己论点的信息。最简单的例证就是当你关注孕妇的时候,你就会在自己身边发现“比原来多”的孕妇。
在之前投资的过程中,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自己发现了一支感觉还不错的投资标的,想要关注更多的信息时,往往都是对于赞成方更加信服,而对反对方嗤之以鼻,或者不予重视。
但其实很多时候,一些看似专业的分析文章在分析标的时,所选取的角度和数据不过就是为了佐证这支标的是值得投资的。要知道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他们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其实并不完全一致。如果盲目相信,很可能就中了“圈套”。
绝大多数人对于投资标的信心,来自于历史数据的验证。但投资买的是未来,过去有效的策略,将来未必会有效,仅仅用历史数据,来佐证一个策略的有效性,显然是不是够的。如果要回归投资的本源,就需要从严格的逻辑出发去分析论证。
投资标的与人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优势与劣势在不同市场时期所带来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强周期性行业赶对了周期很可能就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在周期的低谷将其与其他标的对比,可能是跑输的,但不代表未来到了周期的顶峰不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对于投资来说收益固然重要,但是否能够防范风险也必须要足够重视。不能抵抗风险的标的及资产组合方式,很可能最终带来的综合收益是负值。
所以在搜集信息的时候,除了关注标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清楚标的的劣势是什么,什么时候投资的策略会失效?什么时候风险会出现?
这就是达利欧所讲的——要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头脑极度开放的基础是一种真诚的担忧:你在决策时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符合事实的情况。
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
你需要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愉悦地探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