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与共和国同行】从医七十年,陈可冀院士感悟:感恩共事 继续奋斗

【与共和国同行】从医七十年,陈可冀院士感悟:感恩共事 继续奋斗

阅读量:3688212 2019-10-22


点击上方“医师报” 关注我们
出生于1930年,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之时进入福建医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医学生涯。一路走来,与新中国同行,迄今已从医七十周年。他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
10月20日,“与新中国同行:陈可冀从医七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会上,陈可冀院士发表了一段人生感怀,引得在座参会老友、同事共鸣;夫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常务副主编陈维养教授则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不一样的陈可冀院士。
_____<<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陈可冀院士:感恩共事 互相支持 继续奋斗
人生很短,不知不觉到了九十岁。
我刚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时候,跟冉雪峰冉老学习,他那年78岁。他自己也老说自己‘78岁了’,我那时觉得他已经很老很老了,没想到这么快我现在也进入90岁了。我人生最大的感悟就是,要有感恩的情怀,感谢领导、共事的同志、学生与我的合作,我珍惜这些共事和关怀。
有一个诗人(余光中)写过一句话:“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生老病死,谁也不例外,一定要珍惜共事的经历,互相支持。大家多珍重。
我们大家都是从事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现在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习近平主席说: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中医药奋斗,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继续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陈可冀院士夫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常务副主编陈维养教授:
学习陈可冀三个优点
陈可冀从医70年了,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从他个人来说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我和陈可冀相识相知70年,从1950年我们认识,共同生活了60多年,我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
我们起点都一样,都是学医的。但是现在差别很大,差距在哪里?我找出了三条:
一是他在几十年来,始终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做人做事守则。70年前他决定学医,选择了这个专业,要走这条路,就要不忘初心。70年来他的日常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一直在践行着“做一名好医生”“做对人民有益的事”。
二是他很重视团队精神。一个人工作能力是有限的,他做的一些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绝对不是个人的,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他很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强调要搞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三是很勤奋,这是我真的很佩服的一点。从我和他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都是12点以后休息,有时更晚。12点以前都在工作学习,这已经成为常规了,除非是生病,否则极少打破。他常说自己很笨,所以“笨鸟先飞”,特别用功。这一点非常突出。
我体会到,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和他距离这么“大”,就是因为我做不到这三条,他做到了。这是我很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还接着学习。
与会者感言 
百余名陈可冀院士的老友、同事、学生,畅谈与陈院士共事的趣事,并共同回顾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历程。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专门题词,盛赞陈老:

韩启德院士题词
在师兄陈可冀教授从医70年之际,我特意书写一幅字:“寿而康 超而乐”。“寿而康”大家很好理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超”在这里是心态超脱的意思,超脱成就快乐的人生。特意把“乐”字写得特别大,就是希望给自己留出时间,过快乐的人生。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也是对我自己的忠告,献给陈可冀师兄。

韩济生院士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 韩济生
陈教授除了临床实践,最主要的是他以中西医结合理念引领全国同道共同前进。我们都愿意做中西医结合工作,也正是由于中西医结合才互相认识、互相帮助。
陈教授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他几十年如一日,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包括英文版,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者提供了很多平台,让大家共同前行、共同发展。
20年前他送我一套《70初度》,每十年他都有丰厚的著作,如今《90初度》的厚度是成倍的。做一个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他的勤奋值得我们同龄人和年轻人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孙燕
陈可冀院士在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奋斗过程中,也经历了甜酸苦辣,五味杂陈。他们刚工作时还没有中医药的高等教育,是在毛主席倡导下学习中医知识,我想陈院士所坚持的中西医结合方向就是中医倡导的现代化、国际化,他在这个领域是先行者,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我们要学习陈院士在工作上老当益壮的精神,在新时代,我们相信陈院士会为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再创辉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肖培根
陈可冀院士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鮐背之年的陈可冀院士仍奋战在学术一线,其治学精神和大师风范,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陈香美
1991年,陈可冀先生当选为学部委员,他是国务院批示规定增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每两年一次后首次增选当选的学部委员(院士),这充分表明陈先生的学术成就在学术界得到的高度认同,实至名归。
习近平总书记对院士群体的历史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毫无疑问,陈可冀先生就是院士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副主任  赵剑锋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陈院士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了70年,在中药科研、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做了极其重要贡献,无愧于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和表彰,是年轻中医药工作者的楷模。
——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 王炼
自1840年西医进入中国,如何处理好中西医关系,以及中医和西医相遇,从产生矛盾、争议,到交流,深层次结合,再到融合、整合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陈可冀院士发掘了中医和西医优势,找出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共同之处,研究适合国家需要、适合人类需要的结合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 房书亭
“陈可冀式”的人才特点总结就是:小自我大胸怀。具体体现在10个“小”10个“大”:小项目大平台、小切口大格局、小关系大机制、小战队大成就、小方向大行动、小资金大资源、小发布大语境,小布头大视野、小着点大着手、小走嘴大走心。
我们要学习陈老洗心革面、针砭时弊,才能创造出陈老这样的成就,否则按照现在的模式,很难再造“陈可冀”,很难再超越陈可冀。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  屠志涛

专家合影交流互动


《医师报》编辑部特别整理了创刊以来所有与陈可冀院士有关的报道成册,祝贺陈院士从医70年和90大寿!
张艳萍执行总编辑特别撰写序言《我认识的陈可冀院士》:
序言:
我认识的陈可冀院士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师若左邻师友。
这就是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留给我的印象。
因为记者职业的缘故,在《医师报》工作的12年里,我和《医师报》的同事有幸走近陈老,近距离感知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为人处世,就如他所从事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一样,兼具开放包容、交融互鉴、传承创新的特性。
心系中医药事业的激情“九零后”
陈老今年已年届九十,但仍然耳聪目明。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陈老仍然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如激情澎湃的“九零后”。这也真应了那句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采访陈老,是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的问题,他百忙中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了一个多小时,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根源,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为此写出了一个整版的报道,这篇稿件不仅得到了《中国中医药报》等同行媒体的转载,更在管理部门和行业中引起广泛关注。
陈老的忧虑,深深记在我的心上:如今,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的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即无论“西学中”还是“中学西”,都面临难以就业的现实问题!他认为管理部门有责任出台政策,让更多愿意学习中医的医生没有后顾之忧。
时至今日,陈老仍奋斗在中医药发展的第一线,支持中医药的探索与创新,不懈推进各种中医药研究,如双心医学研究、中医药降压降脂研究、茶饮研究等,身体力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精进。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2007年前后,社会上刮起一股废除中医药的歪风,并引发全社会争论,大有要把中医药事业打倒在地的势头。
当时,我作为《医师报》时事评论版责任编辑,第一时间约访中医泰斗陈老。
陈老旗帜鲜明地站了出来,撰写了专门的文章:《坚持传承、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旗帜鲜明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并坦诚地指出中医药事业面临的问题,如何完善的建议。我们又配合此文,多方采访专家,发出了“中医存废再起争论”的专题评论。
2018年,以“开放包容促进传统医学现代科学更好融合”为主题的“第七次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上,陈老就“学习70%中医内容,学习30%西医内容,合起来就是中西医结合医生”这种两个半砖头的培养模式深深忧虑,并疾呼中西医结合发展需要培养“安、专、迷”的专业人才。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南针”
在陈老的学术生涯中,主笔出版过众多对中西医结合事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专著、指南、共识,著作等身。
《医师报》编辑部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由报社发起、专家出面,找到“证据和中医药个体化并不矛盾”、“希望挖掘发扬证明中医药疗效真实性、准确性、可重复性,防止偏移的方式方法”,出台一个指南,为中医药的循证医学之路出力。
2014年,我带着初步方案找到德高望重的陈老提出这个想法时,没想到陈老欣然应允,认为有出指南的必要。不仅如此,陈老还当场确定了指南的名称、主笔班底、编委成员、大致内容、结构。尤其在主笔人员的确定方面,陈老除了自己亲自担纲外,还选定有丰富国外从医经验、又擅长循证医学的刘建平教授,和他一起担任。而编委构成,囊括了中医、中西医结合、询证医学等多个方面的近百名专家,可谓阵容豪华。
指南的撰写,难度远超预想,在原计划的数月内,陈老具体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细节,都通过电话、邮件,与主笔、编委们进行详细沟通,最长的一次,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
最终,历经一年时间、十易其稿、三次大范围征求意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指南》定稿,共88页,发表于《中西医结合杂志》,同时获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指南》出版后,陈老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说:作为中医药的故乡,中国要有危机意识,积极争夺此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高竞争力。《指南》的出版,正是致力于为从业人员进行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和方法学指导。
亲自践行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
陈老不仅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事,他身为中医泰斗,还身体力行,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陈老历来强调,中医药学具备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两方面的核心价值。
2015年,我们向陈老提出,希望由他亲任主编,在《医师报》上开设中西医结合专栏,以更集中、更专题化、更连续地讨论、推进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人文精神。
自此,一个涵盖中西医结合各个领域、覆盖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骨干、内容融理论与实践的中西医结合专栏,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专栏每月1期,每期3~4版内容,持续开办后,吸引了一批追栏“忠粉”,有的读者为了完整、详细看到中西医结合专栏的往期内容,干脆把《医师报》合订本要去,其中就有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专栏已经连续开办5年,每月的选题、专栏每期的轮值主编人选、组稿专家团队,都由陈老亲自确定,因此每次的内容都特别精要。为做好专栏内容,每年陈老都会亲自参加一年一次的编委会,大家各抒己见,为更好办好专栏献计献策。每每发现兼具学术、写作和热情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老都会及时将其发展为编委,确保每年都有新编委、新力量加入。
在2017年的中西医结合专栏编委会上,专家们就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内容,在《医师报》上应该均衡体现展开激烈讨论,最后陈老一锤定音:我们不用在意篇幅的多少,要在意的是传递的内容是否科学、有用;是否有益于学科的发展、临床工作的推进;是否能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师喜爱、中医与西医医师吸取丰富养分的园地。可谓字字珠玑。
每一次的专栏编委会,都为专栏出版宗旨的与时俱进、质量更上台阶提供了保障。
手不释卷方得学富五车
参加过陈老组织的多次会议,虽然没有听他专门强调过,但无论什么主题,陈老都是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
在2013年的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上,陈老就2013ACC/AHA胆固醇治疗指南,在几分钟的精要报告与几百字的论述文章中,阐述了《LDL-C引发的争议与思考》,指出相信未来随着中药降脂作用机制及靶点群的不断阐明,必将会为降脂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坚实技术平台,进而为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2018年的“第二届心血管病·南北交融”会议上,陈老以清朝大思想家龚自珍的“但开风气不为师”开场,提出“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这样一个人生与哲学命题,并进行2分钟阐述,引人深思。
今年,国家相关部门举行的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报告会上,陈老2分47秒的讲话,区区几百字,不仅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开展临床工作;还讲述了如何在老师的影响下,严谨治学,深入开展临床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还指出应该本着“中医有国籍,文明无疆界”的开放情怀,更好弘扬传统药学,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优势认同与结合。
2018年全国两会过后,陈老就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支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鼓励中西医结合……”进行解读,他告诉我:“中西医结合是个远大的目标,实现它可能需要五十年、一百年,非常不容易,但是再难我们也要走下去!”寥寥几句点中要害。
无论是陈老为《医师报》写的专门文章,还是他著书立说的大部头,里面也都是由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文章组成,让人读来不累、读完思考良久。
无数次翻阅陈老的各种著作,尤其喜欢他夹叙夹议、博古通今的杂文、杂谈,几乎涵盖了中医药学、教学、治学、为人的各个方面。
而陈老的上述功力,都来自于他每日手不释卷,读万卷书,加上积极实践,最终学富五车,无论写文章、发言都是言简意赅,击中要点。
“终生学习”是陈老的座右铭。现在,陈老每天仍“开夜车”,每晚读书到11点。
适逢陈老九十喜辰,
我们特以此专辑向陈老贺寿,致敬!
  《医师报》执行总编辑  张艳萍 
              携医师报全体同事
2019年10月20日
往期回顾
? 主席专访 | 曾小峰 :十年发展,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迎来发展黄金时期
? 这位久居海外30多年的华人医生不得了,他就是...
? 大咖谈ERS 2019 | 真实世界研究:早诊断或能为慢阻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 第五届 《医师报》医学家峰会(2020)来啦!
? 医界丰碑 | 以苦为乐 风湿大咖谈小梦想大情怀
? 大咖谈ERS 2019 | 吸入治疗:如何更好地管理慢阻肺患者
?  医师报自导自演微电影|饮食有道,如此肾好!
?【视频】2019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视频】2018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
编辑:昕亚   审核:熊文爽 宗俊琳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