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电影圈内人随时都会挂在嘴边说最近是影视圈的「寒冬期」,是「小年」。但放在世界范围和历史长河中对比,中国电影市场目前已然处在绝对的黄金时期。它的市场规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年度票房成绩仅次于美国,并且电影票房连续5年保持着极大地增长趋势。单从数据上讲我们可以说中国电影市场很成熟、很庞大。
但是华丽的数据不代表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健康”。只说一个数据,中国电影产业收入的95%均来自票房和电影内的广告植入,与欧美对比这样的产业收入结构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产业仅仅只是是一项“票房产业”。
这正是我们与海外电影市场的差距所在,海外电影产业的收入主要不来自于电影票房,而来自于电影相关的各种衍生品。拿好莱坞六大来说,它们的衍生品收入占它们电影产业总收入的70%,是电影票房的2倍多。这个数据和成绩是我们只靠票房支撑起来的电影产业羡慕不来的。
国内IP市场不成熟,衍生品开发后置
2018年,我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大关,但影视衍生品同比国外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收入90%以上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影视衍生品收入不到10%。
据国际授权协会的《2018年全球授权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授权商品零售额总计2716亿美元,中国仅占3%。
无论是票务、APP垂直网站,还是电商渠道衍生品售卖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影院的电影衍生品销售却如同“半隐形人”。
深究影院持续缺席电影IP衍生品市场的原因,我们发现:
一、我国衍生品市场与国外形成统一的产业链不同,我国的衍生品市场上游的内容提供方,中游的出品商、加工商,下游的出售平台尚未形成统一的链条;
二、国内尚未养成电影IP衍生品消费习惯,养成需要时间沉淀,且影院缺乏培养意识;
三、衍生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结果不可控,除非实力雄厚,否则影院不敢拿授权,自主性弱;
四、国内衍生品的版权意识比较差,正品衍生品还在预售,低价盗版产品已经开始出售。目前,衍生品产业更多被视为影视产业的附属,也是正品卖不出去,低价盗版满天飞的根本原因。
适合衍生品开发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流浪地球》IP衍生品的走红给电影衍生品市场注入了又一强心剂,也让业内重新看到了衍生产品的必要性。
票房超46亿的《流浪地球》真正掀起了科幻衍生品购买热潮。除了常规的比如帆布袋等快消产品以及音箱等电子产品,《流浪地球》的跨界联名合作也花样百出,与肯德基推出的主题餐厅,与满记甜品推出的联名套餐,还有与网易游戏《非人学园》推出的手游皮肤,种种可能让业内看到了影视产业衍生品开发的潜力。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流浪地球》衍生品的成功得归功于电影的成功。中影营销副总经理朱海荣将《流浪地球》称为真正适合进行衍生产品开发的国产电影。
电影衍生品是中国未来电影市场的一个未开垦地,但是衍生品不能只依赖电影本身的号召力,能有多少转换为购买力还是取决于产品,不管有没有电影附加,这是消费品行业的逻辑。
总体情况看,大的格局初步形成,不仅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运营,互联网企业与品牌商也加盟影视原生产品的授权、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更有金融企业涉足融资,搭建了具有我国市场经济特色的服务平台和运营体系,形成企业间分工与协作,行业成熟化特征初露端倪。
更多影视精彩资讯:
1、一眼就被惊艳到!《彩虹森林》精彩花絮独家曝光
2、17天破25.1亿票房,投资人赚翻了
3、金马文创《彩虹森林》动漫产业项目发布会在京举办
4、动漫如何打造千亿衍生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