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cLNnQFIVcibAbzkwnVj04q8TTiab0BCzFBMNjCXRq0OUaGZwFghVI8ladKevOMVwLZ5YPoxHalZcw1CvLgFHw1Bg/640?wx_fmt=jpeg)
(内容来源网络,个人整理)
散文化小说文体特征
一、基础知识
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又称“抒情诗的小说”“随笔风的小说”,“散文小说”, “随笔式的小说”, “随笔体的小说”, “散文体的小说”。
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
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如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等等。
简言之,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选择“散文化小说”命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散文化小说长于日常性主题的表达,颇能传达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满足创作主体某种表达自我的需要,并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从命题的便利上来说,命题者所需要的文本材料最好兼具小说与散文的主要特点。三是篇幅短小,文本字数在1500字左右,特别符合高考命题的字数需要,即使是节选部分也具有一般文章的整体性,命题者只需要对其稍微增删修饰即可。
二、解题技巧
(一)以文体为抓手
依托小说文体特征,要有“统合”意识。因为它与散文太相似了(命题者多点明是小说体裁),但它毕竟是小说,所以还是按小说的阅读方法去读它。命题者会根据小说文本命题总体要求来命题,也就是说设置题目仍然会围绕小说三要素来命题。命题者一般会选择散文化小说与小说文本阅读的考点的“契合点”来命题。这样命题方式与一般小说相比,也只不过是大同小异而已。
小说答题有特殊的规律要求,就是一道题,往往要综合考虑情节、人物、环境、手法、主题等多个要素,因此需要有“统合”意识。既要做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做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意,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二)以特征为突破
散文化小说是作家在淡化了情节、人物和背景这三个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后,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
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散文化微型小说,不仅少有冲突,缺少悬念,而且找不到“开端一发展一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体现在试卷的命制上,命题者会独辟蹊径,从淡化情节特征上来命题。如:作品叙述缓慢,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少有甚至没有概括情节结构类型的题目。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散文诗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也正有此特点,2008年考汪曾祺的《侯银匠》这篇文章时第15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3.营造意境。散文化小说一大特点,即追求意境之美。
沈从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高手,读他的作品就会使人感到强烈的意境之美。如《边城》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用笔很浅很淡,但就是这种自然状态的描写,才会形成翠翠自然的形象。
又如2010年阿城的《溜索》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峡谷险峻气势,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则侧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这个特点也分别体现在试题的命制上: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4.突出抒情情调\抒情性味浓。
如汪曾祺的小说并不十分注意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描写,而是着力于氛围的渲染,从而构成另一种情调。甚至有的作品把氛围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以至人物反倒成了点缀,《陈四》便是这样的代表作。全篇四千多字,作者竟用了三千多字来抒写迎神赛会的民俗风情,酿造出一股朴实粗犷的文化氛围,文章的后部分只用了几百字点出了踩高跷的陈四就在这种蒙昧的氛围中挨打、大病、卖灯等,人物被浸泡在这浓重的古风习俗之中。其实,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氛围营造的方式反而更加浓化了人物的性格,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令人油然而生怜悯、同情、伤感。情绪如何酝酿,氛围怎样营造,首要的便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三、“散文化小说”的主旨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w@w*w.z^z&step.c~om]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来源:zzst@e%p.#c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来%源*:中^&教网#]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来@源:中教^网#&%]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8. 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9.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7.B(B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8.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
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
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w@ww.*zz#s~t^ep.com]
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6分,每条2分)
9.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www~.z#zst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