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化工学院“化工发展论坛” 学术报告会第三期成功举办

化工学院“化工发展论坛” 学术报告会第三期成功举办

阅读量:3674184 2019-10-22


为提高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由化工学院主办的第三期“化工发展论坛”于10月20日上午在红桥校区化工学院202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期“化工发展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陈昶乐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伍广朋研究员、烟台大学秦玉升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陶友华研究员为全校研究生做学术报告。近百名研究生聆听了整场报告,论坛由化工学院副院长张少峰教授主持。

官能团化聚烯烃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陈昶乐教授首先系统的介绍了聚烯烃的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并提出现如今传统聚烯烃面临的重大问题-----聚烯烃材料官能团化非常困难。所以陈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对现有催化剂体系进行优化以及对全新催化体系的创新发展,并通过一系列新型调控手段(配体-金属)获得了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展现了非常优良的性能。最后并对聚烯烃材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也对一些老师和同学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解答。
报告人简介
陈昶乐,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2010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2011年7月起在美国塞拉尼斯公司担任Scientist II,2013年初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陈昶乐博士已在Nat. Rev. Chem.,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ACS Catal., 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论文他引4000余次, 20余篇论文入选ESI 1%高被引论文。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11项授权。
陈昶乐教授于2011年获得美国化学会 INOR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IUPAC Prize-Honorable Mention,于2012年入选国家杰出人才计划,于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于2016年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International Lea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以及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2019年获得高分子成型加工及其产业发展“新锐创新奖”,入选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代言人(镍元素)。
CO2嵌段共聚物的设计、制备及合成
伍广朋研究员先从CO2材料面临的问题,如:底物单一、抗热性能差及附加值低等,引出对传统CO2材料改性的必要性。研究得出CO2嵌段聚合物具有许多的传统CO2材料的所不具备的性能,拓宽了CO2材料的应用范畴。伍老师通过使用不同的单体制备出不同的结构嵌段聚合物,应用于自修复材料及微电子、光刻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以后嵌段聚合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最后伍老师深入地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氛围十分融洽热烈。
报告人简介
伍广朋,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7月本科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同年9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吕小兵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结晶性及功能化二氧化碳基高分子材料制备方面的课题研究,2011年底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2至2015年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AMU)和芝加哥大学(UC)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0月以”百人计划“进入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工作。目前课题组主要从事绿色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嵌段聚合物薄膜定向组装技术方面的研究。前者的研究致力于探索合成新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具体包括催化体系的设计优化、聚合方法学的拓展及聚合产物的后续功能化研究;后者侧重利用高分子薄膜材料向半导体行业产业化的过渡。近年围绕拓展二氧化碳共聚物合成方法及探索新的应用为研究目标,设计了高效串联构筑二氧化碳嵌段共聚物的方法,丰富了材料的合成手段,拓展了二氧化碳基嵌段材料在热塑性弹性体、精准分离膜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新的应用研究。目前在Nano Lett.、ACS Nano 、Adv. Func. Mater.、Angew. Chem. Ind. Ed.、J. Am. Chem. Soc.、Macromolecules等杂志上共发表30多篇研究论文,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多中心金属卟啉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
秦玉升教授就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温室气体CO2排放量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并且对现在开发出具有更高活性及选择性且易于制备的CO2共聚催化剂备受关注。秦老师基于对均相及非均相催化剂特征的思考,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多中心、可溶解的多中心金属卟啉催化剂,并且在用于CO2共聚时,兼具均相与非均相的优点,还具备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及单体使用广等特点。并考察了不同配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初步研究了聚合反应机理。
报告人简介
秦玉升,烟台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08至2019年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2015至201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加入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主要从事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合成高分子材料与降解高分子材料加工改性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及面上项目、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中科院院地合作及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十余项。迄今为止在ACS Catal, Green Chem., Polymer等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获权中国发明专利2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5年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二等奖。
聚氨基酸生态高分子材料
陶友华研究员首先提出了“基于赖氨酸的七元环及其开环聚合的高分子量聚”策略,并以二甲基吡啶作为氨基保护基团,实现了化学法聚合从无到有的突破。陶老师又通过针对氨基酸来源环状单体聚合中容易消旋的难题,提出了“有机弱碱,协同催化”策略,获得了高规度结晶性的氨基酸基聚酯,并为聚合物立体结构提供了新思路。在最后陶老师也对一些老师和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了解释和说明。
报告人简介
陶友华,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师从王献红研究员。2008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3年分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进行博士后工作。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氨基酸聚合新方法的研究。2014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目前已在Nature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Science、ACS Macro Lett及Macromolecule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现担任中科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环保高分子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吉林)技术委员会委员。本期论坛着眼于分享优秀的科研经验及成果,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加强了对于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结合应用,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也为同学们以后在科研的道路上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更为同学们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载自河工化院  新媒体中心
图片:刘泽飞
文字:韩紫辰
排版:陈   照
审核:苑博儒
责编:徐文涛

阅读 136
 在看5

写下你的留言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