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关注丨2020考生注意,这几个城市的大学报考需谨慎考虑!

关注丨2020考生注意,这几个城市的大学报考需谨慎考虑!

阅读量:3674166 2019-10-22



距离2020年高考还有230天
随着高考报名时间的临近,学生们在拼命地备考复习,而不少有前瞻意识的家长已经在纠结该报哪所学校,而学校所在的城市是影响学生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些城市虽然大学很多,但由于经济欠发达或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很难留住大学毕业生,因此报考这些城市的大学,可能要考虑到毕业需要换城市发展的问题。
本文搜集整理了七个普遍被认为留不住大学生的城市,供2020年高考的高三学生参考。

学习环境、城市发展、就业前景等条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是否留在所读大学城市的重要标准,一线城市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充满想象的发展前景,每年都能让毕业生趋之若鹜。
尽管政策上一再收紧,但也阻挡不了学生们用脚投票的选择。
而有些城市,无论如何对毕业生示好,姿态一再放低,也难逃人去楼空的无奈,所以很多大学集中的城市,被称为“一线城市的人才培训基地”。
那么,这些常被认为留不住大学生的城市有哪些呢?
武汉
武汉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高校学生。有大学之城的称呼,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

130万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人数堪称世界第一,但庞大的毕业生输出数量没有多少转化为建设武汉的人才。同为教育大市的广州和杭州,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2015年),而武汉同比不足五成。
长沙
长沙的生存条件看起来就比邻省省会武汉好很多:更宜人的气候,更休闲的城市文化,更璀璨的娱乐产业,绝对是“安居”的好城市,但谈到“乐业”,留在长沙意味着没什么选择空间。

虽说长沙高校教育有声有色,但在长沙高校中,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以传统的工科行业为主,王牌专业为机械、土木、自动化等。然而,这些专业在长沙拿得出手的企业并不多,再加上湖南位置上靠近广东,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选择到广东发展,人才外流比较严重。
沈阳
东北经济结构恶化,没法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生活,曾经的东三省工业基地的风采不再。

据公开数据统计称,辽宁有四成学生流向北上广,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有36%的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大连海事大学则有38%的毕业生外流。
当老一辈还停留在“进大国企,端铁饭碗”思维上,东北能为年轻人提供的岗位实在少之又少。
厦门
厦门的顶尖高校与上述地区相比并不多,但有一项数据触目惊心,厦门16—35岁年轻人口流出率为37.26%,成为二线城市中年轻人口流出率最高的城市。

一来是经济体量受地理条件的影响,长期受限。二来是如脱缰野马般的房价让人觉得魔幻而高不可攀,以远超普通人承受能力的势头上涨,年轻人望房兴叹,如果高房价继续持续下去,毋庸置疑,厦门将留不住年轻人,变成一个养老城市。
西安
上海大学生人数甚至不及西安,但是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推动本地区高校的发展,这点从上海交通大学步步崛起和西安交通大学式微的强烈对比中可见一斑。

西安留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太少,引以为傲的军工、科研院所、国企,容纳人口有限,且不乏“拼爹”现象,而反观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则不够活跃。
郑州
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受多个区域经济中心辐射,西安对豫西,武汉对豫南,北京对豫北,长三角对豫东。偌大的河南人口泱泱,但拿得出手的高校寥寥,在全省进入“双一流”队伍的两所高校中,河南大学不在省会,只有郑州大学一所。

缺乏新兴的产业,现在的郑州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且是以加工,制造为主,高新技术的研发水平很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很慢,高端就业岗位不多。
成都
“北上广”早已被追加成“北上广深”,而且深圳在经济和多个指标上已经超过广州。而成都也喊出了“第四城”的口号,有超越广州的意向。

抱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巴适多年的成都,虽然迄今仍是西部省会里风头最劲的一个,但对东南沿海地区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目前能吸引到的人才,大多是川渝本土或西部人士,而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本身对西部环境与文化的认同感。
但好在成都已经吸引了很多知名企业落户,不少互联网公司在成都都有分公司,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与一线城市争夺人才,这是所有二线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并非以上任何一个城市独有的问题。对于2020年报考大学的学生来说,趁早做好规划,选择好目标城市和大学,在高考过后才能游刃有余地填报好志愿。
相关阅读:




声明:本文为博恩升学规划综合网络内容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