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孟晚舟笑了!上海突传大消息,而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她!

孟晚舟笑了!上海突传大消息,而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她!

阅读量:3665761 2019-10-22



近日,好久不见的华为孟晚舟,
因为出庭受审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她已被软禁了十个月,
这么长时间的煎熬与羞辱,
足以摧毁一个人的体面,
很多人觉得,这是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候,她应该是沉默的、憔悴的、暴瘦的.......

她一出现,网友们纷纷被她脚上的电子脚铐刺痛了眼睛。
然而孟晚舟却笑了,她的脸上不见狼狈和脆弱,
只有不惧、不畏、不怒,
从容自若,淡定自如。

而她所受的磨难,绝不会白费!
中国芯,已在悄然崛起,
刚刚上海传来大消息:
中芯国际正式宣布,突破欧美封锁,
14纳米芯片已实现量产,
并即将突破国产7纳米芯片!
芯片之争,
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信息安全,
其背后,
说准确些就是半导体技术之争。

而这两年半导体领域,
我们知道了华为何庭波,
知道了中芯张汝京,
但我们更应该知道她!
早在半个世纪前,她就带领,
中国半导体技术艰难起步,
她,是“中国半导体之母”,
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更是复旦大学迄今唯一 一位女校长:
她就是,谢希德

1921年3月19日,她生于福建泉州,
自幼勤奋好学,通读诗书,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
她却有一个宏伟的梦想:
学物理,救祖国!
1938年,她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从北京著名贝满女中毕业,
并如愿考入湖南大学物理系。
那时正逢抗日战争爆发,
国难令她痛心,
可更令她痛苦万分的,是另一种劫难。

谢希德(右一)和父母弟弟合影
不过17岁的她,竟患上股关节结核,
她不得不申请休学,更可怕的是,
那时结核病犹如今天的癌症,
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
医生对她的病情毫无办法,
宣判她只能在病榻上“等死”。
 
人生还在花样年华,
尚未开始就要认命惨淡结束吗?
不,
她对这样的命运倔强的说“不”!

因为病情加重,她几乎是瘫痪在床,
可她卧床期间,却要读书自救,
她自学大学英文、数学,乐观地说:
“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而在这时,从小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的“大哥哥”曹天钦,
更是给了她莫大鼓励。
他寄来的一封封鼓舞她的信,
带给她温暖,也带给她勇气,
更一点点,打开了她的心扉。
4年后,
她真的以顽强毅力战胜了疾病,
尽管留下了双腿不能弯曲的后遗症,
但她还是重新站了起来。
一个历经了苦和痛的人,
却能坚强站起来的人
上天也一定不会辜负。

1947年,她顺利考入了,
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
之后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博,
在这所国际一流学府,
她作为一名纤弱的中国女子,
夹杂在不同肤色的佼佼者中,
却以数倍于旁人的努力,仅用了2年,
就拿到了理论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同学们惊诧不已,
这个走路一瘸一拐的弱小女子,
竟有着鹰击长空的锐气。

曹天钦和谢希德
也在这时,爱情之花也盛开了,
她和远在英国留学的曹天钦,
从青梅竹马的挚友,
变成了志同道合的恋人。
而新中国成立后,
他们目标一致的决定:回国。
可是,时逢朝鲜战争,
她又是极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美国岂肯轻易放人?
而亲朋好友们也劝她,
待在美国高薪高职光明无限,
何必要回来去过贫困的生活,
可她决心已定,虽有种种诱人条件,
却也挽留不住她的赤子之心。
她先以结婚为由设法去到英国,
先和曹天钦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之后两人费尽周折,
终于坐上了回国的轮渡,
越鸟归枝,无怨无悔。

谢希德与曹天钦 1952结婚照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她:
“50年代时,
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了重重阻挠,
毅然回国?”
她坚定地一字一顿的说:
“我、爱、中、国!”
 
回国后,她执教于复旦大学,
承担了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
主讲6门物理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现在的中国许多科技骨干,
如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
都是她当年的门生。
也在那时,
她以超凡的敏锐目光洞察到,
半导体将会改变未来的计算机科学。
于是1956年,她为了科学事业,
告别爱人,
流着泪“抛下”出生才5个月的儿子,
毅然去了北大工作。


到北大后,她只字不提孩子,
与黄昆教授、高鼎三教授,
一起共同主办了,
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这里,
也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事业梦起之地。
她仅用两年时间,
就与黄昆教授合著完成了:
《半导体物理学》,
这是我国半导体领域的第一部著作,
在日后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半导体行业。

而作为半导体学科的奠基人,
她更是将半导体物理学科,
和表面物理学科引入国内,
并为此参与编著了8部教研专著,
因此催生了我国第一枚单晶硅、
第一块半导体材料、
第一只晶体管。
她还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物理英才:
中科院院士王阳元、
工程院院士许居衍、
微电子专家俞忠钰......
有这些人才在,
使我国半导体技术研究,
在起步时并没有大幅落后于世界,
这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她,
为我国的半导体理论研究,
撑起了一片天空!
作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
她也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为:
“中国半导体之母”。

可是,就在她醉心科研时,
一天她突然就晕倒在了实验室里,
大家将她紧急送去医院,
才发现她竟有严重的肾病和心脏病,
数次危险的肾切除手术后,
徘徊在死亡线上的她,
刚刚被救了回来,
她就不顾身体,再次顽强站上了讲台。
可随着1966年的到来,
她和丈夫却被卷入运动之中,
她拖着病躯,被拉去训话、
批斗、扫厕所、关牛棚......
如此磨难,非人的条件下,
生活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她又患上了乳腺癌。
可再大的病痛,也无法将她击垮,
再大的折磨,
也摧残不了她一颗绝不屈服的心。

1976年,她总算守到光明,
饱经摧残和苦痛的她,
也已经是55岁的老人了,
但她对祖国的一腔热血,
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冷却。
1978年,她被选为复旦大学校长,
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而作为校长,她不愿待在办公室,
更愿意直接去基层办公。
她虽然双腿有残疾,
可她却拒绝汽车接送,
总是和其他老师们一起乘坐班车。
为了让学生多了解美国半导体行业,
她还一手创立了,
国内研究美国的顶级机构,
复旦美国研究中心,
过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再看,
当时她是何等的有远见卓识。

现在的美国研究中心
而她更将一份对国家的忠诚热爱,
传递给了学生们。
学生沈丁立出国留学前与她话别,
沈丁立问:“我马上要出国了,
您对我有什么要求?”
她郑重地说:“有些人言而无信,
出国后就不回来了。
我希望你能信守诺言。”
两年后,
他果然听成恩师所嘱托的,
学成后回国做贡献。
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
她送出去的师生们,
几乎都在学成后,
应她所召而回国。
在她做校长的那些年,
复旦大学不光在国内知名度大幅提升,
甚至还成为了国际上知名的大学,
美国教育专家说:
“她是中国的哈佛校长。”

和学生们在一起
人到暮年,
但她对科学的追逐不止。
1987年,她在美国召开了,
关于高温超导体的讨论会,
瘦弱且腿脚不便的她挤不进大厅,
就坚持站在走道上听完整场报告。
她说世界物理学发展太快了,
我们稍一疏忽,就会被落在后面。
她满心里都是祖国啊,
却早就忘记了,她还是个,
身患癌症的快70岁的老人。
而偏偏此时,不幸再次降临!

1987年,丈夫曹天钦在以色列,
参加国际生物生理大会时跌倒在地,
全力救治后,他智力退化,瘫痪在床。
那时她也疾病缠身,
可每天还要照顾生病的他。
只要她一来,他的目光总循着她,
看着两个亲密贴近的衰弱身影,
听着她的喃喃软语,
在场的人,
无不被这对老夫妻所感动。
整整八年,她不知疲倦照顾他,
可上天还是带走了他,
她心里苦,
却从不在人前流露一丁点软弱,
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
她都将它尘封在了心底的最深处!

晚年的她,
仍努力地让中国跟紧世界的步伐。
当时,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
被公认为最具权威的半导体国际会议,
那历来都是由欧美唱主角的,
会议根本不会去发展中国家举办。
可她为此殚精竭虑,
和团队一起四处奔波,
克服万难最终得偿所愿,
1992年,
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
在中国召开了,
这意味着,国际终于承认,
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地位了!
她多年呕心泣血,只为能有这一天,
眼看祖国半导体起步了,科技有望了,
可她呢,
老了,病了,身体累垮了!

她不是坐在沙发上,而是拼尽力气靠着椅背支撑,左腿用力蹬地,才能依托在沙发上
她的背影常令人望而落泪:
步履蹒跚的老人,
右腿明显短了一截,
肩膀严重歪斜,
她艰难地迈出每一步,
努力的保持着身体的平衡......
到了2000年,
她被病魔折磨的不得不住进医院,
在与死神最后交战的80多天,
是她最倍受煎熬的日子。
她不得不插上好几根管子,
吸氧、鼻饲、输血、导尿,
可是就这样,
她还在看着那些厚厚的文件,
她还在坚持工作!

晚期治疗令她愈发痛苦,
然而,这位异常坚强的老人,
从未因痛哼过一声,
她尊重医护人员,
对每一位帮助她的医护人员说:
“谢谢”。
即使后来插管伸到喉咙,
难受到无法说话,
她也轻轻握一下医护人员的手表示谢意。
医护人员都哭了:
“我们从未看到这样有风度的病人,
真是让人太佩服、太佩服......”

2000年3月5日,
这位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
默默辞世,享年79岁。
她生前最后交代的事是:
“把我的遗体捐献证书,
从家里拿出来。”
原来她和丈夫曹天钦一样,
都把遗体捐给了中国医疗事业。
在生命的最后,她所想的,
仍是为深爱的祖国,
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谢希德铜像
希贤希德情万丈,
丝尽炬熄为国邦,
她是何等大义超脱的女子,
弃富贵破阻挠回国,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她是何等坚毅勇敢的女子,
罹患癌症拖着病体,
也要完成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托举;
她又是何等目光远大的女子,
让沉睡已久的中国半导体一朝梦醒!
巍巍巾帼,高山仰止,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
今天,
当中国人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底气,
去迎接和打赢未来的“芯片之战”之时,
也请我们都感谢她,并记住她的名字:
谢希德!
视频:《永恒的纪念: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


谢谢您的阅读
-end-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德优主编私享号,
来接收我们更多与您的分享吧



支持原创,喜欢本文请右下角点“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我们铺子看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