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f5u8u3lDeLchGaIcFTOuEzUYJyA2UibBrhogqnjibye9HNSnW9fsicDaO2XpicKUAia6fXromsw9TWLzDstlForq7EA/640?wx_fmt=gif)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我国志愿军的军事装备的优良程度远远不如美军,所以敌军往往都占据着空炮火力的优势。
那么我们是如何解决美军火力强大的问题,将战线推至“三八线”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此人被彭德怀三次调入前线,他所发明的新战法让美军头疼不已,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胜仗的关键。
他,就是王耀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3Sx9YYtpcylPnr45QBa0rBwfh3F53XleB0L9ARcyZs0udZGnT8euTQ/640?wx_fmt=jpeg)
幼年立志求真理,带领工人闹革命
1911年冬,王耀南出生于江西萍乡上栗村,这个不足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世世代代以生产鞭炮为生。
王耀南5岁就跟着叔父们学习制作鞭炮,几年下来,掌握了数十种烟花爆竹的配方,技术也很纯熟。可以说,鞭炮就是他最喜爱的玩具。
可鞭炮有时是玩具,有时更是杀器。
1919年,上栗村在制造鞭炮时候不慎引爆炸药,半个村子被夷为平地。王耀南和妹妹随着母亲,一路讨饭走到安源投靠父辈。
当时,安源有个萍乡煤矿,是1889年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创建的。
王耀南的父辈们在矿井下当放炮工,用繁重的劳动换取微薄的薪饷糊口。
帝国主义和官僚相互勾结,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把安源变成了人间地狱。
小小的王耀南,就在这人间地狱中,跟随其父学习放炮,担负起超乎寻常的劳动任务。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sWOjLUmKl1P5Cr0ZQCyEMAvJXCSLDv01ULiaA195P3eJq0j9PJYCWjw/640?wx_fmt=jpeg)
安源儿童团,中国最早的红色儿童团
1921年秋,中共成立不久,湖南支书毛泽东把发展工人运动作为工作重点,到安源煤矿考察。他在井下与工人们促膝谈心。
王耀南第一次见“穿衣服”的教书先生到井下(矿井下的工人只有三尺汗布,井下包头巾,井上遮羞布和回家洗澡布,没人穿着衣服下井),非常稀罕,兴致勃勃的跑去听讲。
这一次听讲,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王耀南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坚定的加入了安源儿童团。
1922年安源大罢工开始,11岁的王耀南走在罢工队伍的最前列,带领17000多名工人高喊着惊天动地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他还带领着儿童团贴标语、糊旗子、撒传单、高唱《劳动歌》,悲壮的歌声响彻天空,歌词字字铿锵有力。
刘少奇同志曾经多次说:“我在安源领导大罢工取得胜利,全是依靠像王耀南这样的产业工人。”
罢工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少年的王耀南也经受了斗争风雨的洗礼。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d7NicLwP1rAjmEGvesmwd1Iuw2vrhkibWfics0N6kPv2zibH9eZupe8niag/640?wx_fmt=jpeg)
带领工兵训练
军中生涯坎坷,先后受到八次降职
小小年纪参与革命的王耀南,在军中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性格火爆,正直率性,经常因为与上级有不同意见并发生争执,甚至前前后后遭遇了八次降职。
1927年10月,江西三湾红军部队改编,由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爆破队副队长(副营)降为班长。
1929年12 月,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由于受单纯军事观点的影响,由红一军团直属特务营副营长降为排长。
1930年7 月,在湖南长沙由于顶撞湖南省委特派员,认为扩大红军工兵3000人的任务不实际等原因,由红军第一方面军工兵总队予提总队长(师)降为伙夫。
1932年6月,在广东梅关率70名军校学员充当敢死队攻克梅关,驱敌一个团并且死守住阵地。但伤亡营团级教学员20人(含他本人),连排级学员50人,伤亡过重,林彪军团长评价:狗屁胜仗。由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工兵教员兼学员队排长降为教员兼副排长。
1935年1 月,贵州遵义后部队整编,由军委作战科科员(师职)兼红一方面军工兵营营长降为红一方面军工兵连长(营职)。
1943年11月,在河北阜平,由于拒绝承认百团大战的错误,顶撞漫骂晋察冀中央局领导,由晋察冀军区工兵主任兼冀热辽军区十七军分区司令员(旅)降5级为武装部长(营职,无具体单位,仍任抗大第四大队大队长)。
1948年12月,在山西五台山,由于上书晋察冀中央局:反对土改极左路线。由西北野战军工兵主任兼第七军军长(因晋察冀中央局决定王耀南率工作队到五台山地区做土改试点工作未到职)降为山西省军区临汾军分区司令员;
1955年,在北京军队整编,由华北军区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兵团)降为军区工程兵主任(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lpkr1xGD2pEq1wdIdaJ6wicPY5Mqh49BicAibzoZMiacrvPOYmvSMwnyDw/640?wx_fmt=jpeg)
八次降级仍然评为少将,难道他背景硬?
王耀南虽遭8次降职,可他在1955年时,仍被授少将军衔,难道是因为他背景硬?
当然不是!如果王将军真是靠背景吃饭,那也不至于先后八次降职了,王将军是靠着真本事赢得的这个将军荣耀。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王耀南出生鞭炮世家,精通爆破、架桥,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红军架桥王、坑道爆破王、工程构筑王、地雷战王、工兵王。
纵观王耀南的成长和战争史,这些称号的确名副其实。
1930年,王耀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就接到了筹建工兵连的命令。朱德亲自向王耀南交代组建工兵连的任务,命他出任工兵连连长。
成立工兵连时,朱德说:“工兵很重要,一千年以前就有了。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
王耀南担下了这份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且完成的相当出色。不提5次“反围剿”,也不提长沙战役、赣州战役、长征等,仅说说他创造、完善并推广的地雷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cg4xHxaLQh4XaJm0MyThdq3UGVWdnia15kYKwLre6BzIXFViaoJEd0cw/640?wx_fmt=jpeg)
1941年2月,彭德怀命令王耀南指挥构筑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程,并且批准王耀南可以大规模的使用地雷和构筑大量永备工事的方案,组织工厂研制和大量生产地雷、滚雷等土装备。
于是,王耀南提出了“在厂区布地雷阵打击进入兵工厂敌军”的方案。此时,王耀南认为地雷战术基本成型,他经常带着八路军在总部驻地农家小院里演戏民兵如何布阵打击日寇。
王耀南完善了演习方案以后,彭德怀指示他开始推广地雷战,牵制日军对根据地的进攻。于是王耀南开始带领工兵干部通过演话剧的方式推广地雷战。
一名民兵在掌握战术后,在一次战斗中,因为埋设地雷炸死了日军大佐和少佐各一人,立了头功。
王耀南为了节省制雷成本,提出了凿石头做雷壳,造最便宜地雷的方案。他在演练过程中意识到,地雷战关键在于怎么埋地雷。
地雷战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不光在特务团推广,还要在部队中,甚至是游击队中推广。于是向领导建议广泛地推广地雷战。
因为过去布雷只是一个武器应用的问题,地雷价值昂贵,并非埋在地下的全部地雷都能起到作用,所以无法在一般的战斗中使用,谈不上普遍应用,更谈不上推广。
但是,左权认为王耀南的建议很好,于是他要求王耀南试着做几次战例,提出具体方案,然后再广泛推广。
王耀南开始集训部队和干部开始推广地雷战,得到了刘伯承的大力支持。他总是亲力亲为,教他们搞火药和引信装置,教给他们埋设地雷的地点时间,如何防止地雷误伤群众和牲畜。
1941年冬天,聂荣臻向朱德请调王耀南到晋察冀推广地雷战。王耀南奉命前往。
他到达后立刻投入工作,先给司令员和领导说明了日军的“照妖镜”是探雷器,向他们介绍了探雷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提出把地雷的起爆装置和老鼠夹子相连接,用马尾当绊索等办法反日军排雷。
当时由于日军在中原大修碉堡,修建网状公路,反复进行扫荡,冀中形势十分严峻,冀中军区和机关部队只能撤进太行山区。
王耀南提出了改造地形,由此产生了地道战。他带领民兵挖“蛤蟆蹲”、菜窖、地窑子,并把它们串通藏身。
此时他接到通报,我军驻郭庄和大陈庄的部队情报有误,在东王庄方向布雷,结果老百姓往定县方向撤退时,踩响地雷,死伤多人。
王耀南要求军区发训令,各部队、游击队、民兵只有看到日军确实在运动才能安装地雷激发装置,警报解除后,由安装人员拆除未引爆的地雷击发装置。后来这一训令传来传去,成为“不见鬼子不挂弦”的佳话。
敌人对王耀南怕得要死,还曾经在电台广播里造谣说:“皇军扫荡消灭了八路军三分区机关,活捉了司令员王耀南”。企图以此动摇游击队的抗日决心。结果被当地的老百姓当成了天大的笑话。
“地雷战”为人民战争创造了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法,王耀南在其中的重大贡献不言而喻,无愧于同志们送给他的“五个王”的称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PrtSnmFcKtVibAAKE5doapUMU8oiaZMuoEjETZwvOHjCGnm6iabQ18fsg/640?wx_fmt=jpeg)
王耀南负伤后颁发了抗日英雄荣誉章
王耀南还是开国将领中唯一一位获得“免死金牌”的。
那是1933年11月,福建沙县战役中,红三军团将敌军卢兴邦的骑兵旅包围在城高池深的沙县城,部队久攻不下,反而受到不少的损失,上级果断派遣王耀南率领工兵连前往支援。
王耀南按照预定方案,设定爆破将墙砖抛向城里,飞石砸死砸伤了敌人大部分人马,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沙县城门,立下大功。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授予王耀南可终生免除死刑的二等红星奖章!
王耀南从军生涯中五次受到重伤,腰、腿、头、肩多处受伤,左脚中脚趾被打断。
最严重的是1939年6月那次,在山西隰县川口与日军骑兵大队发生遭遇战,经过大夫诊断他头部严重擦伤,头部破裂,右耳膜震破,腹部被子弹击中,右臂、右腿骨折,肺部挤压伤,失血过多,神志不清,随时有生命危险。
毛主席为此派江青持亲笔信和200块银圆前往慰问,毛主席信中称王耀南是“民族英雄"。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感叹道:“只要王耀南有烟抽,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qpKRz1jbya8ZS1Nt4hP0gSQMsicGtWx90rRwUicYJYicLmJG7r4SH7q2A/640?wx_fmt=jpeg)
1939年6月王耀南与日军作战时负伤住在延安医院,毛泽东派专人看望并拍照
地雷地道上荧幕,据理力争保经典
解放后,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王耀南组织作家和艺术家将抗日战争中的“地雷战”和“地道战”的战例改编成有故事情节的军事教学片。
他在影片中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军事顾问、军事指导。影片中的所有情节都取之于当年的实际战斗,由于受影片长度的限制,还有许多故事没有得到反映,但人民战争的基本思想得到了体现。
《地道战》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
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但这两部电影,像王耀南的一生一样走得坎坷,经历了一席波折。
1966年2月,江青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点名批评了10余部电影,其中就包括《地雷战》和《地道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3sCEFibwRA3F1wJO6S8uszF4sStcU0Jiaew6MsCarHOQTLAkichhbvErw/640?wx_fmt=jpeg)
王耀南深感事关重大,他向中共中央办公厅请求面见毛泽东陈述自己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安排他和江青面谈,他在江青办公处据理力争:
“《地雷战》、《地道战》影片是贯彻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和《论持久战》的精神,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真实战例的汇编,影片是我自己组织指挥的,是工程兵部队和民兵进行训练的军事教材,不是故事片,与作家、演职人员没有关系。”
江青最后无可奈何地让了老将军一步,说到:“你们这些将军只晓得打仗,不懂得艺术。会议上我是批评有些影片的艺术水平差,线条太粗,才点了《地雷战》、《地道战》的名。”
江青对总政的负责同志说:“既然王耀南同志再三强调这两部影片是军事教学片,那你们把片头剪去,注明是军事教学片,继续放映。”
当时敢对江青坦诚相争的人为数不多,王耀南便是其中之一,可见其为人正直坦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jibCLEP4SaCiceBaL1iawvotywV3PJmpEUqP28DhLFtibsIV0Ef1ggnFen7icXAqddvgTOUmicEf5aw8ag/640?wx_fmt=jpeg)
王将军被称为工兵老祖、架桥王、爆破王、构筑王、地雷战王,他的一生贯穿了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所做的抗争,他在革命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1984年11月3日,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工兵之王逝世了,时年七十三岁。
他立下遗嘱,将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老将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还在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向王耀南将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6EUQPLNXUjIce2T8XOj7rnDdb5iaiaxAdtfb18DAoFpaPaG1414nuPpAhaK5iclRSMOaMUGrSicLt1zgcxYVaszGA/640?wx_fmt=png)
往期回顾:
哥哥是党省委书记,29岁时被虐杀致死,弟弟却在解放后成了国家主席
他24岁担任红军副军长,至少可授大将军衔,建国后却没有一官半职,穷到没钱治病
她是李鸿章的女儿,年轻貌美却被迫下嫁老鳏夫,一生悲剧却养出一位家喻户晓的女作家!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qcpsH4u8Bxz2viceXttJhHQe0r6hicM0Tup3ooA4tUAyxIlSC0R5dwGJtJNFC6xUQFePZ2LgOXXpoVqbAXUCWMQ/640?wx_fmt=jpeg)
《时史文科》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ZFvUqSQ0vAnARtW9PdQ6ic5LsU9G4hGM8CVZucNP81E9L1kUyXhZQN4cjw4GdChEgtVljUzTcD4KlKNVWMhDMeA/640?wx_fmt=gif)
为防失联请关注备用公号《时史文化》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qcpsH4u8Bxz2viceXttJhHQe0r6hicM0TKbMrchQwHG7orWCSTLDMSCGK3NEC2hEeBdyIkkt8KNaQXTRmY8zfzw/640?wx_fmt=jpeg)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sswh8001@163.com
小编微信:zhengnengliang_wlh
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公开内容,版权属原作者并深表感恩和敬意,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