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堰,嘉兴城南的小镇
文|董雄
南堰,在旧时是嘉兴城南郊的一个集镇。到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嘉兴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南堰为古白苎乡地。宋时,海盐塘上筑白苎堰,用其扼守水患。因堰处嘉兴城南,俗称南堰。后废堰建白苎桥,但南堰之名却一直沿用。白苎桥北堍在明代开始集聚人家,其中有不少大户宅院。太平天国时,南堰辟出了买卖街。民国时期,南堰街上的茧行、米行、竹行、南货店、酒店、茶馆等商行、店铺越开越多,还开出了一些小工厂。南堰街59号吴大成酒行系吴兰圃(画家吴藕汀之祖父)在光绪十三年(1887)开办,供应白玫瑰、人寿酒、糟烧和高梁酒等。酒既零卖,也有瓶装。其中人寿酒为配方酒,选用自制糯米糟烧为原酒,由芮君芳药商行处方配制而成。民国十八年(1929)西湖博览会上,人寿酒荣获优等奖状和银质奖章,为当时嘉兴商界参加西湖博览会唯一的银质奖章。抗战期间,南堰一度繁荣。到解放前夕,集镇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东栅。解放初,南堰为建制镇,属嘉兴市。不久,南堰改建为乡,集镇依旧存在。1958年,划属南湖街道。同年,南堰东建起了地方国营毛纺织厂,随后在南堰街上陆续建起了毛纺厂职工宿舍等。南堰已从一个集镇发展为一个街区。东部是工厂,西部为老街区。老街区由南堰街、探花路、竹行弄、聚贤弄等路巷相接组成。老街区很陈旧,除毛纺厂职工宿舍为新楼房外,其它民房基本为清、民国时代建筑,少数是明代的。南湖路是南堰连通嘉兴的主要道路。自毛纺织厂建起后,南湖路上先后建起了南湖中学、毛纺厂生活区、礼堂等,很快与绢纺厂等建筑连成为整体,使南堰成了市区的一个区片。明·嘉靖时,南堰是保卫嘉兴城的前沿阵地。朝廷的军队曾经在这里与进窥嘉兴城的倭寇发生过激烈的战斗,阻击了倭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县政府就是从凤桥出发,进驻南堰,然后进城受降。1954~1957年,南堰还为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南堰旧时的庙会盛极一时。南堰桥北堍西侧有高丰庙,或曰南高丰庙,也称皋峰庙。因奉祀刘猛将军,又称刘猛将军庙,有同治皇帝赐刘猛将军“普佑上天王”的匾额。传刘猛生前为嘉兴守军,领兵灭蝗有功,民众为他建庙塑像,以示纪念。每正月十三为祈求日,嘉兴乡民争相到南堰赶庙会。但见庙里香烟缭绕,庙外搭台演戏或杂技,观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庙会期间小吃极多,粽子、馄饨、粉丝、豆腐干,应有尽有。庙会通常从早上开始,傍晚结束。1999年,南堰老街区开始动迁,居民陆续搬迁。现在的南堰,已辟建为滨河花园和纺工路、南溪路的一小段。西南过海盐塘,是名湖人家、菱香坊等住宅区;南堰桥改为车行大桥改名为迎宾桥,2010年又扩建,更名为会景桥,过桥是会景园及新南湖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