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观察性情
本品所论述的性情泛指人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以及人的本性。
如果以佛法最甚深的道理来抉择人的本性,即每一众生皆具如来本性,故说众生是佛。但众生清净的如来藏已惨遭无明的侵害,于漫长的轮回中迷惑不已,有如明镜蒙尘,不现本来面目。
因蒙蔽的深浅程度不同,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根基。所以无论修学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人的智慧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而智慧和性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有的人性情善良、忠厚,有的人却恶毒、狡诈。
“
过分亲近有学者,
多半亦会生厌烦,
如同甘蔗极甜美,
若常食用则厌弃。
”
过分地去亲近依止有学的智者,最终往往会产生烦恼厌离心。如同甘蔗虽然异常甜美,但若长期食用则会令人生厌而舍弃。
依止善知识因根基的差别而有不同的限度,如地域的远近、时间的长短等。以佛陀为例,有的弟子经常亲近他能增长信心,如阿难尊者;有的经常亲近却反生邪见,如善星比丘。大多数人在长期亲近依止善知识后便不见其功,反见其过,或视若常人,不觉其贵而生厌离。
善星比丘伴佛二十四年不离左右,其精研佛法通晓诸多佛理,因此自以为佛学造诣与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唯一的差别便是世尊头顶上有个光环,而自己没有。此外他再也看不出佛有什么功德,甚至觉得佛也是凡夫,同样要吃饭、患病,最后生起很大的邪见离开了佛陀。
时值五浊恶世,人与人相处总免不了是非。有的人过分亲近侍奉上师虽未生邪见,但常遭受他人的嫉妒与诽谤,于是生起烦恼。回顾依止上师的心路历程,发现未得多大利益,便开始对上师生厌离心,此时他们即成为善星比丘的传承弟子。
以前藏地的某些大德虽然信徒众多,但从不让他们过分地亲近自己,于行住坐卧皆密不人知。弟子们大多都会生起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故将之视如佛陀再世,偶尔被接见,尤感佛恩浩荡,沐浴更衣,觐见之时躬身低头以示恭敬。得受传法灌顶更是激动不已,心里如吃了蜜糖一般甜美,又如揣了只小兔久久不能平静。这些高僧之所以如是行持自有甚深的道理。因为佛菩萨度化众生示现人身,有许多方便善巧的行为常人难以理解,弟子若过分地亲近,通盘“了知”后就很容易生邪见。
世间圣者也是如此。大学者孔子功德深广,众多志士慕名前来求学,但他的邻居却未见其功德而反生邪见。好比滋味爽口、甜美的甘蔗,初次品尝或偶尔吃一次会觉得香甜可口,味道上佳,但若经常食用便觉得无甚稀奇,甚至见到就恶心。同样初次拜见高僧大德的人都会虔诚地求加持、求灌顶,但若朝夕相处,日子一久便觉得“不过如此,与我何异?”了知此理,无论做上师还是为弟子者都应适度地掌握分寸。
(未完待续)
敬摘录《格言宝藏论释》
猜您还喜欢这些一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2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3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4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5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
某些世间的学问反而成为了毁灭自我的因
适当的妄语也有特殊开许
人类目前能启用的智慧,仅占百分之十
看见别人有过失,则说明你也有同等的过患
愚人、恶人的种种卑劣行径……
此种卑劣者欺骗了别人,同时也欺骗了自己
这类人无论给他们多少帮助,也换不来一丝一毫的回报
蛮横而又鲁莽的人,速时将会遭到惨痛的失败
有一类人,生来就不具足分辨好坏的能力
跟这样的人交朋友,实在是件非常痛苦的事
这样做就能很快圆满忍辱度!
口蜜腹剑的人应猛厉忏悔,励力改之!
这种行为对心灵的创伤难以愈合
切不可轻信甜言蜜语,应仔细观察
贪执财富的人不可信赖...
沉默是金
千万不能轻易谈论金刚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过失!!!
这种恶人,应毫不吝惜地舍弃!
恭敬这样的人,会埋下祸根
为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你是否是个可改造之人?
这种人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分辨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