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量子佛学》第九章科学禅定问答录 56

《量子佛学》第九章科学禅定问答录 56

阅读量:3638664 2019-10-21



本次播音:余海燕    作者:高月明 老师      转载于:喜马拉雅
51问:我所理解的觉空入定,就是用清清楚楚去排除妄念和昏沉,并且只做这一个动作,请问我的理解正确吗?
高老师:理解正确。清楚地说:用不断察觉这个动作去获得清清楚楚的体验。凡是你在体验着清清楚楚的体验时,都是没有妄念的。即便是这时你在观察着妄念的来去,也都属于清清楚楚和澄清妄念的状态。一路清楚下去,就是一路澄清下去,就是一直入定下去。因此,禅定的核心秘诀只有一个:“一路清楚下去。”其他的秘诀都是对这一秘诀的补充论述。“一路清楚下去”就是全部的修定内容。
52问:察觉到妄念,然后的“动作”是什么?是住于清楚中吗?
高老师:察觉到妄念本身,或者说察觉到妄念的当下就是空境,就是清楚。不需要你再去“住”,你就已经“住”在其中了。不断察觉,就是不断在住中,因此不要再去寻找另外的一个住的状态了。
53问:首先,我以前一直做不断察觉这一动作的体验是:在一察觉的当下,大脑就像是跳转了一下一样(高老师注:大家不要去找一个或复制他的“跳转”的感觉,你只要不断去察觉就好了,对于察觉时的任何的感觉描述都不要去管他,你所做的只是不断去察觉),然后可以做到把这一动作连起来。其次,我现在练习不断察觉的体验是:我集中注意力,在一察觉的当下,大脑自动一跳转,跳转之后会体验到清清楚楚。我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就会越来越清楚。这种感觉描述起来就像是有一种意识回转的感知一样——就是感觉意识回转到了自己的身体上,最后只剩下对自己身体的清清楚楚的感知。保持这一体验大脑要比以前更用力。请问,这是不是“原来是我”的体验。这样体验下去是否是正确的?
高老师:准确地说,这不可被定义为原来是我。第一,所谓的“原来是我”是对清清楚楚觉知着的另一种描述。严格地说,“原来是我”是对你整个人正在活生生地活在当下的感知体验——可以说是一个能体验3秒钟以上清楚的十分鲜明的自觉知。
第二,如果你只是把这种清楚鲜明的自觉知限制在对身体的清清楚楚的觉知上,是不正确的。就是说,不要只是对身体的清楚存在去进行自觉知,而是要对所有让自己感知到自己清楚存在的感知觉进行自觉知。
第三,关于如何体验到空境,你要努力去体验那句话:清清楚楚就是空,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至于说,到底要去清楚什么,实际上,你要把清清楚楚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感觉”。什么过程呢?就是清清楚楚着一切妄念,但不被一切妄念所影响的过程。至于要清楚什么内容反而不重要了。
第四,修定体验空境的状态和过程,不是求一个没有妄念的状态,而是要努力保持在一个正在清楚着妄念的状态。因此古人说的在禅定过程中对待妄念的方法才会是“不将迎,无内外”的。就是说,你不要把清清楚楚放在身内或身外,也不要去管大脑是否跳转等等,清清楚楚就像是在波粒二象性中波的特性一样,是哪里都在,哪里也都不在。你唯一要做的是:清清楚楚着一切,但不住在一切上!
第五,你要调整。你不要去关注任何的体验,包括身体的,身外的等等。要不住在一切感知上,你只要让自己一直在清楚着一切就好了,至于在清楚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在“清楚着”。你在清楚着,就是在修定着和入定着。记住:对于修定来说,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一开始体验到的清楚可视为很浅的定,随着练习的逐渐深入,你就会进入到深清楚中,即深定中。
修定成功的标志是,当某一天你已经可以让自己一直清楚着一小时(注意:“一直”非常关键,是不能有任何被打断的,这时就会由量变引发质变),这时你就成功了,就入真定了,就证道了。
续问:谢谢回复!第一,昨天晚上我把《科学禅定》的有关内容又详细阅读了一遍,再结合老师的回复,以及自己的实修体验,我发现我犯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那就是:把获取空境当成了像获取一样东西(例如苹果、茶杯、轻飘飘)来看待了。
第二,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在修定过程中不断问这样的问题:我的察觉是否正确?什么是真正的察觉?我的察觉怎么没有获取到空境(苹果)?回顾我的修定历程,向高老师咨询的基本就是这样的问题,包括最近一次的。
第三,实际上,空境是大脑运动过程中的体验。“过程”这个词很关键,我以前忽略了。根据上面的认识,我在修定过程中,只要不断察觉,保持大脑持续运动就可以了。以保持大脑持续运动一小时,中间没有任何打断为目标。
高老师:认识正确。
54问:究竟如何去体验清清楚楚?或者说保持正确的清清楚楚的体验究竟如何去做?
高老师:现在假定你在修定的中期阶段,我们以五分钟为一个修定时间段,那么在五分钟内你体验到的“清清楚楚着”的体验应该是:
一、时而你清楚着眼前的空间及空间中的一切,会有一种鲜明的自觉知的不断涌现。其中时而会清楚着包括听到的一切内容(五分钟内第一种体验清楚情况会在大部分时间内出现)。
二、时而你清楚着身体中发生的任何感觉知觉,时而也包括对自己身体清楚地存在着的整体感知。
三、时而你清楚着脑中随机飘过的任何妄念和想法,时而你正在清楚地看着脑中的妄念。
四、时而你清楚着你正在清楚着和你不断地清楚着你正在清楚着,以及你正在清楚地感知着你正在活生生地活着。
以上这四种清楚到的内容,在五分钟内也许只是出现其中的一、二种,或者四种内容不断交替出现(第一种情况是主流出现),而你不必在意会出现几种,以及它们交替出现的频率,你只要去关注着你正在清楚着就可以了。至于去清楚着什么,你唯一要做的是:你清楚到什么,那么你就去清楚着它就可以了。
这也就像是你站在溪流河边,清楚着河流流过的一切草叶树枝(图9-6),而你的眼神不要随着流走一样,你只要清楚着一切感知觉,但不随着一切感知觉而流走就可以了(所谓延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再用个比喻来说,这四种情况就如同是四种不同的“磨刀”手法一样,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用这些手法去“磨”。当磨久了,你就拥有了定力了,四种手法顿消,你就最终定进定境中了。
55问:关于去察觉什么?
我认为:一、包括身体的整体的“凝固感”,整个房子的变化情况,以及“声音、光、味道、触觉、气味、思考、肚子疼、腿抽筋、鼻子痒、呼吸、睡眠、房子、汽车、工作……”你生活中的所有一切,一个人活着能够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脑中的念头,都是“相”,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察觉着”的对象。
二、那么什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禅定练习中的一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住觉离相”,即成为那个“觉知”(也可想象成监视器)而无分别、无所住、离一切相地观察,当你有意识地区别体内或体外、整体或一点时,就是有分别心、有所住了,本来是要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概念(一些神经联结),现在反而用另一堆脑细胞巩固了概念。
三、科学禅定中“不断察觉”的练习是初级阶段的禅定练习,目的是为了获得体验到“空境”以及努力保持在“空境”中的初步能力,一开始练习的重点就是要放在“察觉”这个动作上,就是用意识去“看”(知)一下你正在想什么,保持一秒钟一次的高频率察觉,体验察觉当下的清清楚楚,如此即可。注意:脑中不要有“应该去察觉体内还是体外?察觉一点还是整体?眼睛应该看哪”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你只要舒服地坐直、放松、全力去察觉就行了。不用管你察觉到了什么,不管是什么,都是妄念,所以你只需要去察觉、察觉、察觉。努力练习三个月,你就拥有了保持在“空境”中的初步能力了。这时你就可以尝试着逐渐将察觉的频率减少。例如,察觉一次,保持清清楚楚5秒……渐渐保持10秒、30秒……直到一分钟,这时就是一分钟的住看清楚了,如此练习即可。请问,以上感悟是否正确?
高老师:正确。
56问:入静与入定有什么区别?
高老师:一般人们认为入定是进入到幽幽冥冥,甚至无知无觉、迷蒙不清的觉知状态,这种状态实则是由静坐、守静达到的心君泰然百体从令的状态,而佛学入定(禅定)是要先进入到制心一处、清清楚楚、灵灵明明的“觉”的状态,然后由此入真正定境。对于心身健康来说,这种定境才是真正的力量!
57问:住于正念之“正念”是指什么?
高老师:佛经原文如下:“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解释:应当认识到,一切山河大地都是真心中显现出的假相,根本就没有一个外在世界的存在,即所谓“心外无物”。即便你认为有一个的心,也非实有,只是瞬时生灭的“妄想心”。
同时,《楞严经》中佛祖对阿难说了同样一句话:“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解释:要正确认识到,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灰尘山川、星球星系皆是心所创造出的“物”!以上可认为是理入。行入就是实践修行去证悟。
续问:如何行入?
高老师:行入就是通过实践修行证悟到“唯心所现”。
续问:如何去证悟?
高老师:修行佛法核心路线是“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得“慧”就是证悟到“唯心所现”,禅定是证悟到唯心所现的工具。“得慧”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而悟道得成佛!
续问:如何禅定?
高老师:“定”就像是将钉子“钉”到木板上不动一样。
续问:将“什么”钉到一个地方不动才叫入定?
高老师:“心法”是最大的“法”,因此是将“心”钉到一个地方。
续问:那么,将心“钉”到什么地方才叫入定呢?
高老师:“钉”到空境中就叫入定。
续问:如何将心钉到空境中呢,即如何入定?
高老师:入定就是进入到定境中,所谓“进入到”就是“体验在”的意思,因此体验在定境中就入定了。对定境的体验就是对空境的体验,入定境就是入空境,所以,体验在定境中就是体验在空境中。
续问:如何体验在空境中?
高老师:对空境的体验就是对本心的体验。那么由此而问,如何体验到本心呢?在《楞严经》中有两段话清楚说明了什么是“本心”。
第一段话是:“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解释:佛问阿难:谁是动的,谁是静止的呢?
阿难答:佛的“手”在伸握运动,我看到佛手在动的“见性”(本心)连个“静”都没有,哪里还有个“动”呢?这就如同是,镜中物(如手的伸握)可以有动有静,但是镜子是不在动静中的一样,佛的手有动有静,阿难的见性是不在动静中的。佛说:是的。
那么佛祖为什么要问这句话?
原因是:佛祖为了让阿难认识到本心所在,就在大众面前将手握拳,伸掌,再握拳,对阿难说:你看到什么?阿难答:我见佛手在大众面前有开有合。佛说:你见我手有开有合,那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呢?阿难答:是佛手有开有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佛因此而问了谁动谁静。
第二段话:“(佛问)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解释:佛问:你去看佛光时左右动头,那么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性在动?
阿难答:我的头自己在左右摇动,而我的见性连“静止”都没有,更不要说“摇动”了。
佛说:“是的。”那么佛祖在第二段话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佛祖一开始问了什么?佛祖从手掌中放出一道光飞过阿难右方,阿难跟随光将头转向右边;佛祖又放一光飞过阿难左方,阿难又随光将头转向左边;然后佛祖问道:“现在你的头为什么会摇动呢?”
阿难答:“我看到佛放光来到我的左右,我向左右去观看佛光时,头自己作了摇动。”紧接着佛祖问了上面的提问。佛祖表达的意思也是让阿难及大众认识到“本心”所在。
通过以上两段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心”不在动静摇动之中,本心是“知道”动静摇动的那个东西。
如何去体验到“知道”那个东西呢?体验什么才是体验“知道”呢?首先我们先看体验什么不是“知道”,然后再看体验什么才是“知道”(本心如来,真空境)。
体验什么不是真空境?
在《楞严经》中佛祖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解释:纵然把一切感知觉都灭除掉,让内心处在极度幽静幽冥之中,无非只是处在了另一种妄想境,即“幻境”之中而已(法尘分别影事)。
体验什么才是真空境?
因为阿难知道动静摇动的“知道”,不在动静摇动之中,所以只要你一直在“知道”着,就一直体验着本心如来,即体验着真空境(例如去“知”着动静摇动而不去分别它)。因为体验知道着就是在体验清楚着,所以,体验清清楚楚就是体验空境。清清楚楚就是空,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因此,体验真正的空境是体验“清清楚楚”。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入定即是将心“钉”入到“体验在清清楚楚”中,但是请注意:入定,即对空境的体验,不是一个“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东西,而是一个很容易被体验到,但须“由浅入深”最终进入到甚深定境中的过程。
清楚地说,空境是很容易被体验到的。例如,你现在去看一下自己在想什么,或者说你去察觉一下自己在想什么,那么在你“察觉的当下”感知到有一个“清清楚楚”的存在,对这个清清楚楚存在的体验就是对空境的体验。
(注意:“清楚”这个词非常关键。例如,无论你清楚到了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你要一直在“清楚着”。)
续问:那么空境这么容易就可以被体验到,入定岂不是很简单了吗?
高老师:空境虽然很容易被体验到,但那只是一个“浅空境”,入定难就难在“由浅入深”进入到深空境中(甚深禅定中)。
续问:以什么为工具进而可以深入到甚深空境中呢?
高老师:方法是,如同要让一杯混入泥沙的浑水变成清水的方法不是去晃动水杯,而是让水杯静止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浑水自然会“沙沉水清”一样,要想入真空真定,必须要以体验在“清清楚楚”当中时间的“量”(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去“由澄诸念”,最终入真空真定。就是说,体验到清清楚楚很容易做到,而难就难在要一直体验在“清清楚楚”当中去“沙沉水清”入真空境。
因此,清楚地说,入定之所以“难”,就在于要一直体验在空境中而入甚深空境中,即为行入。当然,深入甚深禅定中即会体证到“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体证到“心外无物”、“见诸相非相而见如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缘书籍的方式: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