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法布施功德无量!?
何 谓 僧
清净和合
所谓僧者,梵语僧伽,译云和合众。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大乘义章》卷十曰:“住圣菩萨,单一无侣,只不成僧。”这说明,个人是不能称之为“僧”的。
僧分为两种
四方僧:
又叫“十方僧”,指四方一切比丘、比丘尼。
现前僧:
现前所见比丘、比丘尼组成的教团。现前比丘或比丘尼必须四人以上集会和合,方可组成现前僧,四人以下只可称之为“群”。
根据人数不同,僧可分为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等;二十人僧可作一切羯磨。
僧称为和合,
主要体现在六和精神上。
六和敬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一、戒和同修
戒和同修、即对所受戒法,善护受持,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不诤,和合共住。
二、见和同解
见和同解、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能善巧如理通达,与诸修清净梵行的道伴,见解一致共同修学。
三、利和同均
利和同均、同衣食利养,对于如法获得的财物,不个人隐藏,与诸同住者平等受用。
四、身和同住
身和同住、同礼敬三宝的身业,有疾病违缘互相照顾。
五、口和无诤
口和无诤、同赞三宝功德,同修语业,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善意的谏止举发。
六、意和同悦
意和同悦、同一信心,同修意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扬化,皆是正法主持人,皆是自己的善知识。
此六和是解决僧团的思想上和经济上得到和乐、清净平等。见、戒、利的原则是平等、和谐、民主、自由、团结,此三为本质;身、口、意是思想行为,此三为表现。以上六和为事和。若约理和而言,指同证择灭道理。
僧有声闻僧,即修习小乘法,剃发染衣,具足出家沙门的形相。菩萨僧,即修习大乘法,或出家或在家的形相。
出家僧众有五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
在家有二众
称为白衣,即优婆塞、优婆夷。
合为七众弟子,成为整个佛教的信徒。佛弟子以“法味同受,财利共享”为原则。
佛自成道后十二年中无有广戒,仅有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心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此是行,是大仙人道”。到了十二年后开始制广律。
制定戒律的目的在于治理僧团,能使僧众健全。有犯者给予制裁,不接受――摈出。如律云:“大海不宿死尸”。这样能使僧团和合、安乐、清净。由此能得到众人的信奉,佛法得到久住。
佛法依僧弘扬,有和合僧在,就有正法在。戒律中说,有五个比丘住世弘律弘法,正法住世。
佛法僧三宝,为何称为宝?
因三宝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
《宝性论》以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希有、离尘、势力、庄严、最胜、不改。"
《心地观经﹒报恩品》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
佛法僧三宝为组成佛教之三要素,佛陀为教主,佛法为教法,僧众为教徒。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欢迎关注瓦房店市抱龙禅院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号:blcy85568958
抱龙禅院佛教QQ交流群:457115118
抱龙禅院客堂电话:
0411——85568958
普正师父:13324112311
本湛法师电话:15640884566
微信号:blcy4566
寺院地址;辽宁省瓦房店市北庙街十五号
(火车站坐10路公交车四院终点下车,东邻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