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惺如法师依据《佛学基础》,为熏习居士详细讲述了三藏十二部,令大众对经、律、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qR0CbHRf2jDicWwNJRxNxLBzMQPyxBfTiac9bAeD4OMY2XLAOiac65zqdhuXzDXaTMUoftHZO2jpoXguJ8cc9cKw/640?wx_fmt=jpeg)
惺如法师宣讲三藏十二部
三藏者,经、律、论,佛典之总称。
经者,梵语修多罗,译云经。有四义,贯、摄、常、法。贯者,如线贯花,令不失散。诸法星罗,周散法界,圣人言说,能贯穿法义,令不散乱。摄者,贯穿深妙法义,摄持所化众生。常者,三世诸佛,随感去留,教范古今,不可改易。法者,轨道持义,十界同遵,永为楷模,不变规律。又译契经,契者,契当至合之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名为经。藏者、库藏、包含、蕴和之义。此藏包藏佛所说经典。
律藏,梵语毗奈耶,毗尼之义译。此译调伏,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除诸恶行义。或云灭,灭三业之过非,此从功能为号。律即法规、规章之义,能防止身口恶法,如世法律,断决轻重罪,佛所制定戒律,可以使人止恶防非。经典中,包藏有戒律的为律藏。
论藏,梵语阿毗达磨,新翻对法,是说以胜智对观真理。对法是智慧之别名。对即对向涅槃,法指诸法实相理或云无比法,此智慧是无比之胜法。论者,是问答抉择诸法事理,生无比胜智,故名阿毗达摩。经典中的论议经,是佛自辨法相之义,佛灭后,诸大菩萨准佛所说之义而解释、论辨法相义理的论典为论藏。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qR0CbHRf2jDicWwNJRxNxLBzMQPyxBfTLgEtswCleFS8qNVUX3ht9KmFzY3LvnUsIOiaq7xPqYc8GLk1QmZeZ4Q/640?wx_fmt=jpeg)
三藏为佛说法总的内容,十二部经,是将佛所说的教法,分成十二类。或云十二分经,十二分教,即是十二种形式。
一契经,有总有别,总摄十二部尽。十二分皆是契经,别即诸经中长行,直宣说法义,不限定字句。
二应颂,梵语祗夜,义译重颂,应前长行,重宣其义,或长行宣说,义犹未尽,更以颂显之。
三记别,梵语和迦罗那。记者决义。分别记事。有三义。
(一)记弟子生死因果;
(二)明记分别深密之义(酬答辨析真实义);
(三)对弟子授未来成佛之记。
四讽颂,梵语伽陀,即孤起颂,不说长行,直说偈句。
五自说,梵语优陀那,不请而说,为令当来正法久住,无有人问,而自宣说。
六缘起,梵语尼陀那,又云因缘。待缘而起之义。
(一)因请而说;
(二)因犯制戒;
(三)因事说法(对治法门)。
七譬喻,梵语阿波陀那,为令本义得明。
八本事,梵语伊帝目多伽,佛说弟子过去世的行业事历。
九本生,梵语阇陀伽,佛自述过去世行菩萨行之因缘。
十方广,梵语毗佛略,宣说广大甚深之法。又云广破、无比,能破诸障,无法比类。
十一未曾有,梵语阿浮达磨,宣说诸佛及弟子最胜殊特惊异甚深之法。
十二论议,梵语优婆提舍,究问推寻辨明法相义。
此十二部中,契经、重颂、讽颂是指经文上能诠之文体,余九是从其经文所载别事立名。
过去学者,为便于记忆,编成四句:
长行,重颂与记别 孤起无问而自说
比喻本生及本事 方广论议未曾有